
我是从小喜欢画画,上中学时其它课程都不太好,就是画画和体育比较好。,12岁时在家乡的书店看见两册线装本画集,封面是徐悲鸿的水墨奔马,栩栩如生,气势凌云。爱不释手,流连忘返,但苦于囊中羞涩,遂每日去书店临摹作品。从此开启了我对画马孜孜不倦的追寻。我76年参加工作,当工人,但是一直想画画。我就到湖北美院进修了,84年在湖北美院进修开了不少眼界,有机会去草原进行了大量写生,与真马在一起,观察研究马奔跑、站立等形态、脾性、种系等等了如指掌,对马生活的草原生态极为熟悉,唯有如此,才能达到“以神遇而不以目视,观知止而神欲行”的画马境界。

我敢说马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动物之一,于是画马的冲动使我难以按捺。俗话说“画鬼容易画马难”,又云“难画莫如马”,要画马,特别是要画好马谈何容易啊!另外,画马的人何其多,历代不乏画马的名家大师,这些人把画马的艺术推上一个又一个的高峰,要想画出点新意和特色又何其难啊!这些都令后来的许多欲画马者望而却步。我努力实践徐悲鸿“师真马”的艺术主张,在注重研究传统技法的同时,注重写生,注重深入生活,画起马来如痴如醉,满屋子都是活蹦乱跳的马儿。我能知难而上,也是对我的一种自我挑战。

悲鸿先生曾告诫弟子:“不要以我为师,要拜生活为师。画马要以马为师”。向马学习,是我做的最重要的功课。在学画的过程中,我始终坚持一条,只画自己熟悉的题材。马是我熟悉的家畜,我觉得生活中的马才是我最好的老师。为此我拍了许多马的照片,并画了大量的马的速写,通过悉心观察和深入研究,使我基本上把握了马的形体结构和运动规律。较好的解决了造型的问题。

向历代画马名家和大师学习也是我经常做的功课之一。我尽可能的利用现有的条件和资料,饱览历代马画名作,反复揣摩,取其精华,不断丰富和提高自己技术和修养。
从“骏骨折西风”,“锋棱瘦骨成”等先贤的诗句中可以看出自古以来人们欣赏马的“骨感美”,注重表现马的骨气。我在画马时很注意这一点,有意拉长了马头,画窄了鼻梁,拉长拉细了马腿,强调了骨点,使马更加秀颀、挺拔、雄健和俊美。

马是一种很善于奔跑的家畜,“来若奔电去若风”。虽然静态的马易于表现出马绅士般高贵的气质,而我更喜欢画剧烈运动中的马,特别是狂放不羁的马、天马行空的马,这种马龙性十足,和我热爱自由的心性完全吻合,颇能抒发己怀。我着力表现马的形体美、力量美和韵律美,表现其奔电惊雷般的气势,以气势夺人,以气势感人,这种东西不就是积极进取、奋发有为的时代主旋律吗?

同时我注重对马的灵性和神韵的表现。马是一种鲜活生动,充满灵性的动物,马的表情因运动和情绪而变化很多:有时含情脉脉、柔顺可人,有时目光炯炯、气势逼人;有时长鸣萧风、充满刚毅,有时娇嘶低吟,哀怨柔婉…….通过对马的不断研究,使我更多的体味到应有马的那种“所向无空阔,万里可横行”的气概,只有心中无杂念和大的胸怀,才可能创作出高水平的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