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此前写过【大清王爷耿氏祖孙】,介绍了出自盖州的大清王爷耿仲明、耿继茂、耿精忠祖孙三辈。最近,在查阅历史资料时,又发现还有出自盖州的清代重臣:卞氏祖孙卞为凤、卞三元、卞永誉三辈。
一,爷爷卞为凤
我几经查阅,找到的历史资料记述卞为凤的文字极少:
“顺治元年三月,希福进缮成之辽金元三史."上展览再四,深加奖赏.命赐大学士希福
鞍马一匹,银四十两。。。。。。卞为凤、科代尼满,银各三十两.硕尔格、刘朝卿、李允昌,银各二十两.'。。。。。。
, .这里所列蒙皇上赏赐的官员是参加了辽金元三史的翻译工作的文人。没有提及卞为凤的官职,看来不是重要大臣。
还有一处关于卞为凤的:
“六年六月,内院大学士范文程、刚林、希福等奏,以满汉蒙古士人考取秀才举人;秋七月,赐新中举人满洲鄂貌图、赫德, 蒙古杜当,汉军崔光前、卞三元、章矛天、卞为凤,各缎朝衣一领。当是时,取士之初,人数虽少,而名臣多出其中。”
这里说皇上给新中举的人赏赐锦缎朝衣。当时是清朝开国初期,开科取士人数很少,这里仅有七个人,就有卞为凤和卞三元父子,实属殊荣。而儿子卞三元却又名列父亲卞为凤之前,说明卞三元在清廷的地位高于父亲。
卞为凤的历史记载资料这样少,应该是以后在官场没有什么发展,或早早去世。
二,儿子卞三元
卞三元 (1616—1697)生于明万历44年。卒于清康熙36年。 清初汉军镶红旗人,字月华,一字桂林。崇德举人,为内秘书院副理事官。顺治间,授山东登州知府,调江南扬州知府。山西按察使、贵州巡抚。康熙间,擢云南总督,加兵部尚书衔。
.卞三元后期长期任职于云南贵州,和吴三桂有交往。
历史资料中记述最多的,是卞三元遵吴三桂之命,重新修建云南的“至公堂”。至公堂原是贡院,即举行乡试的地方。据志书记载,从明朝孝宗弘治十二年(公元1499年)起,一直到清朝末年,贡院都在这里。康熙三年(公元1664年),吴三桂命卞三元等重修。
现在在至公堂前的山墙壁上,左右各镶着一块石碑。东门一块是“重建贡院碑记”,记录了康熙三年(1664年)总督卞三元重建的历史,碑文在三百多年的时光中,字迹有些模糊,碑身也有断裂的痕迹。在这块竖立的古碑旁边,还有两块大理石碑,上面写着:云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云南贡院 云南省人民政府 一九八七年十二月二十一日公布 昆明市人民政府立。另一块则简述了云南贡院的历史。西面山墙上的石碑是云南大学1988年刻立的“重修至公堂碑记”,
近代云南大学建校时以贡院为校址,至公堂为礼堂,抗日战争及解放战争时期,至公堂是爱国师生进行革命活动的重要场所。闻一多的最后一次演讲即在此发表,李公朴、吴晗等著名人士也在此做过演说。
卞三元出身举人,自然以文见长。记载他“ 工诗,有《公余诗草》。 ”
他部分诗作:
初春登东山
东山抢水几重湾,望里岩晓最可攀。 乍俯层楼连北段,却凭迭峰矮两山。 闲拈棋子寒生指,尽拥炉灰昼掩关。 寒雨花光呈晚艳,.一帘春色到人间
早发隆德过六盘
客怀苦难昧,归心促邮程。饰马立檐下,晨鸡犹未鸣。跨鞍出郊埤,征鞭不少停。野犬隔村吠。宿鸦绕树惊。隐隐双林侧,涓涓溪水声。登山不见月,举首已侵星。苍茫云雾起,良久曙光生。千峰拱翠壁,万壑入川平。忽觉高天际,已忘人世情。
隐者
独有烟霞意,难羁世外身。闲看林际月,漫理手中纶。丛桂成招隐,名山肯让人。逍遥吾自在,泉石养天真。
平凉有感
泾水秦山接混茫,遥看四野静边防。层云旅雁横秋月,断岭孤猿叫夜霜。百里荆榛边戍尽,十年戎马塞城荒。残郊败垒无人迹,磷火荧荧散北邙。
康熙六年,吴三桂给康熙上疏,说自己眼睛有病,请求解除总管云贵两省事务,其实是试探康熙对他的态度。康熙帝顺势命吴三桂将所管各项事务交出,责令云贵两省督抚管理。云贵总督卞三元、提督张国柱、李本深三人一起请命平西王吴三桂仍总管滇黔事务。康熙帝以照顾吴三桂身体为理由,予以拒绝。这说明卞三元和吴三桂关系融洽。
卞三元当上兵部尚书时吴三桂叛乱,可能时怕康熙怀疑他在任云贵总督期间和吴三桂有密切关系吧,于是乞养归旗(即请求回老家休养),自此结束官场生涯。康熙36年去世,皇帝给了个谥号:恪敏。
三、孙子卞永誉
我所查到的资料,仅介绍卞永誉时才说他是盖州人。卞永誉,字令之,号仙客,盖牟(今辽宁盖州)人,汉军正白旗人,1645年生,1712年卒,年六十八岁。云贵总督三元子。国子监生,以荫任主事,擢郎中,康熙时期累迁福建巡抚,刑部右侍郎。博学好古,家藏古籍书画甚富,擅鉴赏书画。
他借了祖上的光,由荫生(皇帝特赐官家子弟的荣誉功名)补上“通政司知事”的官,从此仕途顺畅。他也是以文见长,特别以书画鉴赏留名后世。其叔父卞三畏,字仲华,生卒年不详,康熙三年(1663)癸卯科举人,康熙十年(1671)任汾阳知县。喜欢书法绘画,尤擅山水。卞永誉因自幼受家庭熏陶,所以也酷爱古人书画,长于鉴别。亦能作水墨花卉树石,但流传作品不多。其女卞淑媛亦工写花卉人物,有名于时。
使卞永誉名留青史的,不在于他的官职,而是他所著【式古堂书画汇考》、《式古堂朱墨书画记》两本书。《式古堂书画汇考》六十卷,初刻于康熙二十一年(1682),为仿宋刻本。四库全书》将此书收录于《子部》二十三之《艺术类》。卞永誉与同时代或较前的鉴藏家相比,家藏并不甚丰,但是,他自幼从学名家,平日勤观多记,鉴赏经验日富,鉴定水平很高,所著《式古堂书画汇考》上溯魏晋,下迄元明,被认为是书画著录、著作的集大成者。该书 60卷,成书于康熙二十一年 (1682),系采录前人著录书画之作与本人所见所闻者汇辑而成。前30卷为书法,后30卷为绘画,以年代为序,分门别类进行著录。每条标明年代、尺寸、质地,叙述作品内容、题跋印记、流传经过,并且进行评论。此书对书画鉴定著录的体例已臻完备,并成为后世的典范。
清文学家王士祯在《居易录》云=中说,卞中丞永誉贻《书画汇考》六十卷,凡诗文题跋悉载。上溯魏、晋,下迄元、明,所收最为详博。台湾艺术史学家庄申先生也高度评价:“卞永誉的《式古堂书画汇考》,可以说是第一部完美的书画录。连清宫御藏的书画目录《石渠宝笈》也全部采用了所创始的编辑方法。”
卞氏祖孙这样重要的盖州人物,【盖平县志】中却并无记载。盖州自古人杰地灵,名家辈出,看来还有一部分湮没于茫茫史海,有待后人进一步探究、发掘。
一,爷爷卞为凤
我几经查阅,找到的历史资料记述卞为凤的文字极少:
“顺治元年三月,希福进缮成之辽金元三史."上展览再四,深加奖赏.命赐大学士希福
鞍马一匹,银四十两。。。。。。卞为凤、科代尼满,银各三十两.硕尔格、刘朝卿、李允昌,银各二十两.'。。。。。。
, .这里所列蒙皇上赏赐的官员是参加了辽金元三史的翻译工作的文人。没有提及卞为凤的官职,看来不是重要大臣。
还有一处关于卞为凤的:
“六年六月,内院大学士范文程、刚林、希福等奏,以满汉蒙古士人考取秀才举人;秋七月,赐新中举人满洲鄂貌图、赫德, 蒙古杜当,汉军崔光前、卞三元、章矛天、卞为凤,各缎朝衣一领。当是时,取士之初,人数虽少,而名臣多出其中。”
这里说皇上给新中举的人赏赐锦缎朝衣。当时是清朝开国初期,开科取士人数很少,这里仅有七个人,就有卞为凤和卞三元父子,实属殊荣。而儿子卞三元却又名列父亲卞为凤之前,说明卞三元在清廷的地位高于父亲。
卞为凤的历史记载资料这样少,应该是以后在官场没有什么发展,或早早去世。
二,儿子卞三元
卞三元 (1616—1697)生于明万历44年。卒于清康熙36年。 清初汉军镶红旗人,字月华,一字桂林。崇德举人,为内秘书院副理事官。顺治间,授山东登州知府,调江南扬州知府。山西按察使、贵州巡抚。康熙间,擢云南总督,加兵部尚书衔。
.卞三元后期长期任职于云南贵州,和吴三桂有交往。
历史资料中记述最多的,是卞三元遵吴三桂之命,重新修建云南的“至公堂”。至公堂原是贡院,即举行乡试的地方。据志书记载,从明朝孝宗弘治十二年(公元1499年)起,一直到清朝末年,贡院都在这里。康熙三年(公元1664年),吴三桂命卞三元等重修。
现在在至公堂前的山墙壁上,左右各镶着一块石碑。东门一块是“重建贡院碑记”,记录了康熙三年(1664年)总督卞三元重建的历史,碑文在三百多年的时光中,字迹有些模糊,碑身也有断裂的痕迹。在这块竖立的古碑旁边,还有两块大理石碑,上面写着:云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云南贡院 云南省人民政府 一九八七年十二月二十一日公布 昆明市人民政府立。另一块则简述了云南贡院的历史。西面山墙上的石碑是云南大学1988年刻立的“重修至公堂碑记”,
近代云南大学建校时以贡院为校址,至公堂为礼堂,抗日战争及解放战争时期,至公堂是爱国师生进行革命活动的重要场所。闻一多的最后一次演讲即在此发表,李公朴、吴晗等著名人士也在此做过演说。
卞三元出身举人,自然以文见长。记载他“ 工诗,有《公余诗草》。 ”
他部分诗作:
初春登东山
东山抢水几重湾,望里岩晓最可攀。 乍俯层楼连北段,却凭迭峰矮两山。 闲拈棋子寒生指,尽拥炉灰昼掩关。 寒雨花光呈晚艳,.一帘春色到人间
早发隆德过六盘
客怀苦难昧,归心促邮程。饰马立檐下,晨鸡犹未鸣。跨鞍出郊埤,征鞭不少停。野犬隔村吠。宿鸦绕树惊。隐隐双林侧,涓涓溪水声。登山不见月,举首已侵星。苍茫云雾起,良久曙光生。千峰拱翠壁,万壑入川平。忽觉高天际,已忘人世情。
隐者
独有烟霞意,难羁世外身。闲看林际月,漫理手中纶。丛桂成招隐,名山肯让人。逍遥吾自在,泉石养天真。
平凉有感
泾水秦山接混茫,遥看四野静边防。层云旅雁横秋月,断岭孤猿叫夜霜。百里荆榛边戍尽,十年戎马塞城荒。残郊败垒无人迹,磷火荧荧散北邙。
康熙六年,吴三桂给康熙上疏,说自己眼睛有病,请求解除总管云贵两省事务,其实是试探康熙对他的态度。康熙帝顺势命吴三桂将所管各项事务交出,责令云贵两省督抚管理。云贵总督卞三元、提督张国柱、李本深三人一起请命平西王吴三桂仍总管滇黔事务。康熙帝以照顾吴三桂身体为理由,予以拒绝。这说明卞三元和吴三桂关系融洽。
卞三元当上兵部尚书时吴三桂叛乱,可能时怕康熙怀疑他在任云贵总督期间和吴三桂有密切关系吧,于是乞养归旗(即请求回老家休养),自此结束官场生涯。康熙36年去世,皇帝给了个谥号:恪敏。
三、孙子卞永誉
我所查到的资料,仅介绍卞永誉时才说他是盖州人。卞永誉,字令之,号仙客,盖牟(今辽宁盖州)人,汉军正白旗人,1645年生,1712年卒,年六十八岁。云贵总督三元子。国子监生,以荫任主事,擢郎中,康熙时期累迁福建巡抚,刑部右侍郎。博学好古,家藏古籍书画甚富,擅鉴赏书画。
他借了祖上的光,由荫生(皇帝特赐官家子弟的荣誉功名)补上“通政司知事”的官,从此仕途顺畅。他也是以文见长,特别以书画鉴赏留名后世。其叔父卞三畏,字仲华,生卒年不详,康熙三年(1663)癸卯科举人,康熙十年(1671)任汾阳知县。喜欢书法绘画,尤擅山水。卞永誉因自幼受家庭熏陶,所以也酷爱古人书画,长于鉴别。亦能作水墨花卉树石,但流传作品不多。其女卞淑媛亦工写花卉人物,有名于时。
使卞永誉名留青史的,不在于他的官职,而是他所著【式古堂书画汇考》、《式古堂朱墨书画记》两本书。《式古堂书画汇考》六十卷,初刻于康熙二十一年(1682),为仿宋刻本。四库全书》将此书收录于《子部》二十三之《艺术类》。卞永誉与同时代或较前的鉴藏家相比,家藏并不甚丰,但是,他自幼从学名家,平日勤观多记,鉴赏经验日富,鉴定水平很高,所著《式古堂书画汇考》上溯魏晋,下迄元明,被认为是书画著录、著作的集大成者。该书 60卷,成书于康熙二十一年 (1682),系采录前人著录书画之作与本人所见所闻者汇辑而成。前30卷为书法,后30卷为绘画,以年代为序,分门别类进行著录。每条标明年代、尺寸、质地,叙述作品内容、题跋印记、流传经过,并且进行评论。此书对书画鉴定著录的体例已臻完备,并成为后世的典范。
清文学家王士祯在《居易录》云=中说,卞中丞永誉贻《书画汇考》六十卷,凡诗文题跋悉载。上溯魏、晋,下迄元、明,所收最为详博。台湾艺术史学家庄申先生也高度评价:“卞永誉的《式古堂书画汇考》,可以说是第一部完美的书画录。连清宫御藏的书画目录《石渠宝笈》也全部采用了所创始的编辑方法。”
卞氏祖孙这样重要的盖州人物,【盖平县志】中却并无记载。盖州自古人杰地灵,名家辈出,看来还有一部分湮没于茫茫史海,有待后人进一步探究、发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