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贝斯坦吧 关注:176贴子:1,858
  • 1回复贴,共1

【贴重现】【原创】菲尔纳日记之伊谢尔伦要塞驻留舰队投降追责案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原作者@shshd
链接:tieba.baidu.com/p/2487119894
时间:2013-07-26 23:26
一楼献给七.二六,祝尚书在瓦尔哈拉安好


1楼2017-03-03 09:41回复
    回复1作者@shshd
    宇宙历800年,新帝国历2年
    7月6日
    法伦海特、舒坦梅兹两位元帅和工部尚书席尔瓦贝尔西的国葬仪式今日在“巴尔特安德鲁斯”高级饭店举行,正式为“大亲征”画下句点。从“大亲征”中生还的将兵中部份随罗严塔尔元帅前往新领土,他们的休假会延迟、轮换进行,余者大多已经或正在返回故乡,据说不时有凯旋归来的士兵一到故乡宇宙港就和前去迎接的恋人直奔结婚典礼现场。
    但军务省的下属们不但没有假期,就连谈情说爱的时间恐怕也要暂时缩减了,因为为这场历时八个月、长达一万数千光年的远征进行善后的繁忙,现在才全面开始。舰队规模的调整方案,各级奖惩的申报核准,人事方面的种种异动,奖金、抚恤金的发放……比起战场上面对敌人的较智较力来,这些工作安全却无趣,非但无趣,而且十分乏味,挑战人们智慧与创造力的少之又少,却会持续挑战每个人的耐心和细心。
    在这当中,最大的例外,也是最大的挑战,或许来自明日军部会议上将要提交的对伊谢尔伦驻留舰队投降官兵的弹劾议案吧!
    之前顾虑“大亲征”尚未结束,为了免动摇军心而搁置至今的这项议案,总算到了提上日程的时候,可以预见,它势将引起极大关注,并且不论结果如何,影响势必深远,因为它是罗严克拉姆王朝开国以来首次对己方投降人员进行正式追责,它的过程和结果,对帝国军军法军纪的确立和相关标准的行成将有至关重要的指导意义。
    新帝国军队在此之前的投降数字当然不是零,但大规模的组织性投降还是头一次,说穿了,此前并没有足以对战事进程产生重大影响的投降行为出现,后果无足轻重,不加理会便也问题不大,而这一次伊谢尔伦驻留舰队的投降却直接造成要塞易手,间接导致数百万官兵命丧回廊,军务省断不能置之不理,不闻不问。
    然而这只是表面原因,因为在高等巴姆王朝,也有大量对不曾造成严重后果的下层官兵的投降行为问罪的事例,军规甚至明令宇宙舰队官兵在陷入绝境时选择自沉,各军事要塞建立之初全部配有强制自爆机能,并在防卫守则中要求驻守司令官在无法坚守的情形下启动自爆,虽说向所有投降官兵问罪实际上是不可能的事,但打着“维护皇帝权威”之名对因舰体破损失去抵抗力或陷入以一敌众的绝境中而投降的下层官兵进行弹劾,以之作为功绩来换取升迁资本的人比比皆是,被选中者只好自认倒霉。
    但自军部人数权完全落入罗严克拉姆阵营掌控以来,提交到本部的此类报告就连一份都没有——或许也有过报告被提出,但在呈送本部之前就被驳回了也说不定。
    莱因哈特皇帝对想藉着打击他人来求取本身发展、靠向绝对权力者献媚来换取飞黄腾达的行为十分反感,这种反感并非始于他下达敕令申斥对没在干杯时喊“皇帝万岁”的同僚加以指责、将下属的这类表现记在考核表上的风气之时,深受他信赖的舰队司令官们也都和他有相似的反感,他们的下属倘若自作聪明,非但得不到任何奖励,反倒可能被顶头上司厌弃而前途黯淡。
    更重要的原因,却是数年之前皇帝那次“告归国俘虏”的讲话。
    在那段家喻户晓的著名讲话中,当时还是罗严克拉姆侯爵的皇帝承诺将全面废止将战俘视为罪人的“恶劣传统”并予以谴责。“我的士兵们,诸位英雄!卿等无需感到任何羞耻,挺胸抬头的归国吧!真正应该觉得羞耻的是那些驱使卿等赴前线,迫使诸位陷于非降服不可的旧军部指导者们。我,罗严克拉姆元帅,除了感谢各位,也必须要向各位说一声抱歉……”,这些言辞就连身在国内的我军官兵们也听得热血沸腾吧!能够一字不差地背诵讲话全文的帝国军人不可胜数,罗严克拉姆侯爵籍此赢得的绝不止是两百万归国俘虏的爱戴。
    正因为那次讲话的影响太过深远,稍有头脑的我军干部在对待官兵投降一事上都不得不慎重其事,以免和那次讲话的精神相悖,而置皇帝于不信之地,只要没有对帝国利益造成值得一提的损害,没有通敌、倒戈、助敌的嫌疑,便对官兵们的投降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毕竟和成为俘虏相比,缴械之后回到帝国的人更有理由被宽恕。那次面向全宇宙的公开讲话,皇帝在那时所许下的承诺,很明显地束缚了罗严克拉姆阵营在处理将兵投降一事上的立场,
    当初就有旧军官僚看不惯年轻侯爵的做法而出言讥讽,说他不是天真就是欺诈,反正不用付出代价,顺水人情的漂亮话谁都会说,并且断言一旦他在军中的权力巩固绝不可能遵守承诺。
    不过,虽然我对在那次俘虏交换仪式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的吉尔菲艾斯提督的想法不是太清楚,至少莱因哈特皇帝和那时担任参谋长的军务尚书绝不会以为那种讲话只是顺水人情。
    没错,当时的他们已经预见到内战的爆发,也预见到本阵营兵力在开战之初将处于劣势,俘虏交换虽然是策动同盟内乱以牵制杨威利的一步棋,但藉此赢得的兵力和军心对罗严克拉姆阵营也弥足珍贵——两百万归国俘虏回到军队的比例接近九成,比历次俘虏交换的平均数字相比高出十五倍以上,大大增强了罗严克拉姆阵营的实力和凝聚力,即使有些人被迫加入利普修达特阵营,也犹如埋藏在敌阵中的火种,一旦时机成熟,便会星火燎原。
    这些,无疑是那次讲话带来的政治利益。
    然而,早将颠覆高等巴姆王朝视作目标的两个人,不可能如某些短视者一般,只看到眼前的利益,而忽略潜在的代价和风险。据说民政尚书布拉格和财务尚书李希特两个人之所以之以前开始不遗余力地协助皇帝推动改革,并不是因为他们信任皇帝,而恰恰是因为他们对皇帝并不信任,他们的主张是趁皇帝保持着开明作风时尽量推动改革,等改革进行到一定程度、民众充分获利之后,就算当权者想倒退回去也是不那么容易了,当民众成为最大的既得利益者时,剥夺这种既得利益所造成的后果,任何当权者也不能不慎重对待。布拉格的李希特的这种主张,其实是对马基雅维里主义基本理论的逆用,像这样的道理,皇帝和军务尚书难道会不懂吗?他们一定早就知道,总有一天会为眼前获得的获利付出代价,而且是极大代价。
    以此次投降事件为例,倘若不予追究,形成先例,罗严克拉姆王朝将在未来失去约束和追究官兵投降行为的立场和依据,此例一开,后患无穷。反之,一旦弹劾成立,即使军务省已对弹劾报告的内容进行了逐字逐句的反复推敲,认真检讨过所有细节,务求做到滴水不漏,不给人留下质疑、批判的余地,但稍有不慎仍有可能落人话柄,造成莱因哈特皇帝自己否定了自己的后果,令皇帝迄今为止在官兵心目中所树立的光辉形象受损。
    对皇帝而言,这的确是两难的抉择,只是军务尚书绝非有意为难皇帝,即使真的有损其声威,亦是不得已为之。
    假如未来每一代皇帝都能如莱因哈特皇帝般深受到士兵的爱戴和信赖,此事大可不必追究,应该说,不追究才对帝国最有利,因为由此造成的负面影响,相对于甘愿为皇帝赴死的我军官兵们的爱戴来说,根本微不足道。此次回廊之战,两位一级上将殉国,数百万将兵牺牲,皇帝却在好不容易打开胜利之门后放弃跨进去,转而寻求和谈,继而又因和谈对象的死亡而撤兵,一场兴师动众、付出了沉重代价的战役如此草草收场,却没有在军中引发值得一提的动摇,除了说明各舰队司令官很好地约束、安抚了部下之外,也证明士兵们几乎无条件地信任着皇帝,因为来自上层的动摇只要善加处置便能得以控制,而来自下层的动摇一旦出现,往往就会像水中涟漪那样迅速扩大,无法遏制。这种信赖关系是帝国安全最有力的保障,如果它能永远维持下去,没有任何理由加以破坏。
    但是将帝国续存的基石建立在莱因哈特皇帝这种百年不遇的伟人的天才和人格魅力上,显然并不足取,只有树立法令和军纪的权威,才能确保体制化的忠诚,这是军务尚书一直以来的主张,因此他就算是冒着令皇帝声威受损的风险,也要以此为优先,对本次投降事件予以弹劾,这是是为了帝国的将来着想,为了让未来的君主也能立于不败之地。
    面对这个两难抉择,皇帝究竟会做怎样取舍呢?始终没能在战术层面上胜过杨威利的莱因哈特皇帝,至今仍能在士兵心目保有近乎于神一般的地位,当然不是因为运气好,皇帝陛下的所思所想,就算是军务尚书这么厉害的人物也不可能完全预测到,这一次,他又会不会找到出人意料的解决之道呢?军务尚书在冒险提出这种难题之时,是否也期待着皇帝的天才和器量,能够给出一个不凡的答案呢?


    2楼2017-03-03 09:4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