盖州古城吧 关注:32贴子:930
  • 1回复贴,共1

《辰州诸老辈 低首让君狂 》----莱阳裔人(博文)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辰州诸老辈 低首让君狂
——— 记清末盖州诗人书法家丁孝虎 莱阳裔人
盖州自清代以来诗词、书法兼擅者不乏其人。如清季韩恩合、姚正镛、李黔生、沈庆飏、丁孝虎等人。其中丁孝虎尤为佼佼者,墨迹时有所见且鲜为人知。
丁孝虎,字肖泉,祖籍山东诸城。清咸丰七年(1857),出生于盖平县东关常贾(音:古)园子村(今盖州市东城办新华村)书香门第。父丁文浚,字心泉,嘉庆十六年(1811)生,道光已亥年举人,咸丰初创办“辰州书院”,热心地方教育,同治初以知州分发直隶,多处任县令。后调天津清理“京控”积案。“政躬况瘁”,光绪十一年积劳而卒于任县官署。
新华村清季为盖州文武人才荟萃,藏龙卧虎之地。丁家近邻多诗书之家,东为旗人辽宁知名武术家桑永茂出生地,其父曾任笔帖式;又东“双门李”有优贡李克勋,长子锡祚庠生,次子锡祥字黔生恩贡。从弟廪膳生李克慎,拔贡李克盈曾主讲“辰州书院”,他们前后大都以知县出仕;前街秦家大院,官宦世家(进士秦聚奎长子居此),秦福和庠生袭骑都尉,长子锡光庠生,次子锡镛业商;西邻王晓岚文武奇才,轶事至今里巷风传。丁孝虎、李黔生、王晓岚后来皆文名彰显。
丁孝虎弱冠秉承家学,各体文章广泛涉猎,博学强记,能文善诗,奇健不凡,又喜书法。光绪戊子考取优贡,翌年恩科举人。性豪爽,内蓄真刚,道骨侠肠。以知县分发四川,曾先后任丰都、安县令,后补大竹县加知府衔。所至吏治清平,爱民如子,政声卓著。清末变革,朝官解体,遂寓居天津旧宅近二十年。赋闲精研医学、书法,尤工于书法,得颜鲁公、何子贞神髓,运篆隶与行草,风骨遒劲。
王兆林总纂的《盖平县志》,收录了丁孝虎诗二首,文二篇,县志序一篇。丁孝虎于《和强哉行》诗中,抒发了对清末内忧外患,国弱民被欺及战乱中,官兵拉伕、抢夺财物的义愤,有见识敢直言,称赞恒阶平县令不畏强权,爱民护民。诗序:“恒志元明府得介弟阶平,由直隶新乐来家报,惊定而喜,抽毫志感,以‘强哉行’命篇,发笺征诗和焉。下走与二恒为里閈,莫逆交,且先识阶平,喜其处变不惊,勉用原韵得四十,均以摅珮怀时。山东同乡高君肃臣已题诗上头,小巫见大巫不计也”(恒志元:姓富察氏,名恒善,字志元。弟恒泰,字阶平,盖平人)。诗长略摘:“联军扼断井陉口,天门四险非我有”。“冲途海国阵云屯,劫来中土遭蹂躏。或剿拳巾出畿南,或遣侦骑窥山右”。“军实获辇载,班师去郊薮。还我井陉口,天险依然有”。“高子属和何清新,崔颢名题叹无偶。我闻此事思古人,董宣差可方吾友”。容膝斋主评其诗曰:“丁孝虎这首诗可谓千古绝唱,象杜甫的《三吏》、《三别》,具有人民性,为民呐喊,反对侵略,企盼和平,诗中‘无征里下车,宁缚县官手。无夺田间马,宁断县官头。有罪诚在我,我身甘任受。摘去我铜符,褫去我墨绶’。铁骨铮铮,恒阶平是盖州的好男儿,是强项令,歌颂他理所当然”。可慈禧太后专权擅政,社稷不宁,民不聊生。有诗侠性格的丁孝虎愤慨、刚烈性格跃然纸上。另县志中三文,多评时政,冀求经济强国,有益百姓安康。
曾任教冯庸大学教授的刘德成,在1929年刊行的《一苇轩诗剩》诗集中,《寄怀丁肖泉孝廉》诗曰:“吾爱丁夫子,风流贺季真。青箱名事业,白发老诗人。傲骨宁谐俗,弃官欲避秦。故乡风景好,明月悟前因。飒飒东风里,著书镇日忙。奇才追屈宋,好句战苏黄。眼底珠玑少,杯中日月长。辰州诸老辈,低首让君狂。……”刘德成盖平人,民国初年在北京读大学与寓居津门的丁孝虎时有过从,其客观评价“丁夫子”“健笔无人敌”深有感佩,敬慕之情充溢笔端。
丁孝虎“题灌园图”诗中:“高隐事农耕,学圃尤艰辛”。“流浊山以外,泉清涧之滨。抱彼挈瓶智,劳此遗老身”。“至今灌园风,汉南人安在?”披露了他看破世俗,哀叹隐寓,又有谁知的心声。
1921年,丁孝虎在天津重阅四川任职笔记,记宦游川江岷山之中,农商复兴景象,心慰神安,陶冶性情,为他书法造就,奠定了厚实的基础。书横幅:“蜀中彭城江西岸,绿野弥望。冬季播种福豆、宿麦,满目青葱......盐井林立,万灶烟腾,鹾商荟萃之区”。时与家乡同好书信往来,以抒情怀。1922年,其得王兆林柬,知家乡成立了“同善社”,“崇奉孔子释伽为尊,清静、定静道契同源”,“每日闲余时,静坐一、二时,恢复精神,健全躯体,实于人事无废也”。曾赠老友王兆林楹联:“我奉明公为畏友;人能节欲乃长生”。又寄《赠王兆林处士》诗曰:“动于中,摇其精,去戕贼,此养生,啖皛饭,煨黄独,诗可评,画可读”。妙论养生之道,巧研诗文要旨,赏玩书画,颐养天年。诗中自谓:“沽水一何深,行吟以当哭。贱子吞声无复陈,我亦殷忧一杞人”。言辞之间透出内心抑郁难述,欲哭吞声,不知何时能回归乡梓之情。
丁孝虎膝下无子嗣老来无依,忧思怀乡。1923年间,来到营口女儿家居住。在营川其设立“医字社”,接待患者布施医方。临池处诊,乐而忘疲。学书索字的后学者接踵而至,他总是欣然乐与,殷勤而无倦容。宽容大度,无所索取,实为可敬可佩。
丁孝虎74岁,重书左思《蜀都赋》,石印刊行。此帖册为行草,后附姚锡光跋文一篇。姚锡光,字石泉,江苏丹徒人。民国历任要职,北洋政府封赠“锡威将军”。在天津与丁孝虎相识,结成莫逆之交。在跋文中曰:“丁肖泉先生夙有书名,尝见所书楹帖、围屏等,及卷轴、册子,大小字迹,雄秀之气出于天然。正如徐文长所书,苍劲中姿媚跃出;欧阳公所谓:‘妖韶女老,自有余态’者。兹复浏览所书《蜀都赋》初本,益见笔歌墨舞,神采奕奕。盖先生宦游岷中,于山川险要,风化淳漓,阅历既久,政声卓著,淡于名场......隐寓思蜀之意迹。其闭户著书,间以仲景方药济世。俯游林下,杖履逍遥,先生人品甚高,时称遗老,每接光仪,良用景仰,正不独酒罢茶余,纵谈书法,仅结一重翰墨缘也!”姚氏题跋,即是对丁孝虎书法及人品的简评,赞赏有加,自不赘言。
现存仅见丁孝虎墨宝多为民国以来所作。如,对联“乡闾礼让已成俗;意气简静足镇浮”;横幅“王右丞约裴秀才游辋川书”;诗堂“题灌园图”等,诸多楹联、横幅。各体书迹,皆有“雄秀之气”。尤其小字书法作品“题灌园图”五古诗,精致跃现。清末即有帖学不能书大字之言,一时书体“非魏即颜,非颜即魏”,“颜底魏面”成了清末民初书法界一种时尚风格。丁孝虎自有帖学和魏碑之根底,从现在所见到的作品中,可看出大都是融合颜何之体,参以已意,自成一家。其书楹联、卷轴、册子各有特点,多以行草见长,对联则以行楷为多。观其作品,笔法雄强、苍劲、奇拙、高古;用墨浓重,形成一种骨力洞透,筋肉丰韵,清新、沉毅,似丑而味美的个人书风。明末大书法家傅山曾云:“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直率毋安排”。丁孝虎作品中多有显现。
丁孝虎“尝谓:‘医、字小道,片书薄技,无关重轻。当自顾名思义,忠孝根本,贵识其远者大者,若仅割服墓庐以为孝,效死殉难以为忠,此其近且小者也’。观其出处,言论足征胸中邱壑不凡。现年七秩晋五,精神犹矍铄,志成硕宿,咸推重一时”(《营口县志·流寓》1933年版)。日本侵占东北后,“医字社”难以维持,经济拮据,生计窘迫,族人丁鉴修、族孙丁鸿顺时有资助。1940年前后,无疾而终,魂归故里。


IP属地:辽宁1楼2017-03-03 20:52回复


    IP属地:辽宁2楼2017-03-03 20:5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