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族吧 关注:4,882贴子:109,083
  • 0回复贴,共1

乌蒙山的白族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千余年风雨飘摇,四十余代血脉相传。 威宁白族,这些来自当年大理国王室的军队后裔,在历经沧海桑田的轮回变 迁后,最后沦为远离家园故土的浪子游魂。 岁月漫漫,乡路茫茫,老家大理,无时无刻不使他们思念…… “派衍今天对照数千余年历史,辉增铁柱相传四十七代雄风”。(铁柱,即 南诏铁柱,在今大理白族自治州弥渡县城以西约 6 公里处的铁柱庙内)这是广泛 流传于威宁白族民间的一副对联,也是其当初由滇入黔、背井离乡的真实写照。 往事如云烟,威宁白胞始终思念悠悠历史。 遥忆当年,曾辉煌一时的大理白蛮国,如今已在滚滚历史浪滔中湮没,惟余 下的却是当年那支奉命戍守、戎马边关的军人亡魂——威宁白族的先祖。多少辛 酸,多少痛楚,尽在无言的历史中无尽延续。 自当初那个名叫“洛举”的威武将士跃上马背,扬鞭驰骋开始,就已注定今 天威宁白族从此远离故土、 一去不还的宿命。 若隐若现的苍山, 碧波万倾的洱海, 富饶美丽的大理坝子以及淳朴善良的父老乡亲, 就永远成了军人们边关戍地的晨 昏梦境。距离,把他们隔阻在思念的两端。 然而,作为当年戍守边关的军队后裔——今天的威宁白族,依然饮水思源, 渴望能够认祖归宗。 想念老家, 思念故土, 成了祖祖辈辈威宁白族人共同的心事。 为了寄托族人对家乡大理的思念, 威宁白族同胞把自己来源大理的真实历史刻在 墓碑上,写在谱书中,供在祠堂里…… 同时,威宁白族还以摆“龙门阵”的形式,世代传述着那个关于“洛举”的 故事。据说“洛举”是军人,又说“洛举”是大理国王室派出,而“洛举”就是 他们的先祖。爷传子,子传孙,祖祖辈辈相传延续。“洛举”故事在威宁白族人 中已经家喻户晓,脍炙人口。 解放前,威宁白族人张永生一生写诗习文,著有不少情系大理的诗文。他在 村里开学堂,教当地白族孩子念书识字之余,就告诉孩子:咱们的真正老家,在 美丽的滇西大理。 其诗云:洱海苍山桑梓地,碧鸡金马子孙春”,饱含浓浓思乡之情。 直到 1982 年 4 月,在党的民族政策的光辉照耀下,威宁白族终于实现了这 个几十代人以来,一直未能实现的千年夙愿——重返故土,探询亲人。 千里寻亲, 面对苍洱故地的风光美景, 身受老家亲人的盛情招待, 代表威宁族胞前去的威宁白族代表,不禁感动的热泪盈眶。接待他们的家乡亲人,是 时任大理白族自治州人大副主任的张旭等人。在彼此屈膝而谈中,仿佛又把两地 亲人的思绪拉向历史的纵深。在他们脑海中似乎又浮现出那队人马——昔日"洛 举军",绝尘而去…… 至此,威宁白族同胞,历经千余年历史,相传四十余代血脉,终于实现了一 次“回家梦”。 如今,当你无意间走进威宁县的羊街、小海等乡镇的蛇街、沟头上、麻腮营 等一个个美丽的白族村寨,你就会随时听到从白族人家的高音喇叭里传来《大理 三月好风光》、《苍洱歌声永不落》以及《赶马调》等一曲曲优美的滇西民曲, 响彻村庄上空;来到白家人的书房,你会意外发现,这里往往可以看到《大理古代文化史稿》、《苍洱春秋》和《大理国史研究》等有关书籍;如果凑巧的话, 你还有机会见到身着美丽白族服装的威宁白族姑娘载歌载舞。 他们无论是在歌声 中思念大理,在书籍中了解大理,都无不表现出浓郁的思乡情怀。 又据一位威宁白族高中生说, 每当县城举行“彝族年”或彝族“火把节”等 活动,看到当地彝族同胞载歌载舞欢庆自己节日的时候,往往就会勾起他对老家 大理的思念,同时想到每年三月在老家大理定期举行的白族“三月街”,“火把节”等活动。这位小伙子还进一步坦露其理想,就是高中毕业后到大理学院去念大学,实现自己重返故土的梦。威宁白族同胞的思乡情节,由此可略见一二。 遥遥千里路,相隔万重山。思乡,是其亘古不变的梦。


来自手机贴吧1楼2017-03-03 22:56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