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游盖州感触记忆
在我不做文博工作的十多年日子里,很少去盖州,而每次即便是去,也不谈文博,只在酒桌上与友闲聊其它,更不住下。
盖州王局长及几位老友近日约我问茶闲聊,扫尘阅碑,勾起我对盖州的一些情怀,加之老友李方永兄长近二十年没见,话就必然多了一些。
话题一,是关于盖州古城的保护问题。我认为盖州是真正意义上的历史文化名城,是文化荟萃之地。几千年来,以汉民族为首的人民在这里创作着丰富的历史画卷。汉以来,各朝代相继在此建立地方行政管理机构,管辖范围相对稳定,这就造成了这个地方。在盖州城附近多年来不断发现汉代遗址和墓葬,足以证明自汉代起,盖州一直作为这一代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中心,一直没有动摇。特别在明清时期,盖州的历史地位达到了巅峰。明建立之初,立即着手扩建城郭,稳固形势,发展经济,成为东北不多见的重要城市。
正是盖州的历史地位及盖州政治、经济环境及特殊位置,盖州在明代就成为了东北首家对外贸易港口。当时,内地与南方商人纷纷来盖州经商。南船在辽东湾西河口溯大清河而上,直达盖州南关外,明清时期经济和贸易活动非常活跃。社会经济有了一定的发展,经济繁荣,中小地主、商人、手工业作坊主数量不断增加,促成了盖州城经济繁荣,在盖州不但有三江会馆、福建会馆、山东会馆、山西会馆、金州会馆之类的商贾会所,在城内也是商铺林立。自大堆子至东关,明清时建筑比比皆是。1986年,著名建筑历史学家、文物考古学家、文史学家曹汛先生对此处建筑群做了考察和鉴定,他认为商业的发达不能不与通商有关。商铺的建筑与民居可以代表明清建筑的风范。盖州南关码头开埠,是盖州乃至东北的一件大事。它不但使盖州从传统的农牧中心一跃而成了东北内陆第一大商贸中心,而且标志着整个东北内陆市场经济的发端。
盖州人杰地灵。由于盖州的历史地位,文化教育发达等因素,使得盖州人材辈出,涌现出不少文化名人,也创作出许多不朽的文化宝贵财富,铸就了盖州这个文化荟萃之地。现在,盖州古城是东北遗留下的仅存的几座古城之一。而城内保存古旧建筑状况最多的只有盖州。还遗留着真正的明清时期遗迹和城市框架。比起其他地方的古城完全新造“古迹”,盖州古城有足够的含金量。在城内外,除了大量的地下文物之外,在地上还保留着“盖州玄贞观(上帝庙)”、“盖州钟鼓楼”、“盖州古城东段”、“盖州南关一条街”、“三江会馆”、“福建会馆”、“沈延毅纪念馆”、“铁塔山”、“财神庙”和几十处“四合院及民居建筑”,这些遗留下来的遗迹连同人文遗迹,一直受到文物部门专家、社会各界人士,包括网友的特别关注。全国一些网友发博,呼吁保护盖州古城。很感谢“高山流水之父”博主等的建议。
话题自然离不开盖州基本情况、存在问题等,更主要是谈下一步保护的意见和详细措施等等。在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了。恰巧,在我们见面之前的3月31日,辽宁省文化厅副厅长丁辉及省厅有关部门、营口市政府副市长高伟及有关部门负责人来盖州,就盖州古城保护一体规划等做调研考查。盖州市政府市长赵纯义、政府副市长金绍选、盖州市文广局局长李家政、文广局副局长王鹤邦做了工作汇报和陪同。会上,王鹤邦就上帝庙周围环境整治、开发商投资、上帝庙彩绘落实、上帝庙维修、钟鼓楼围墙动迁、明清一条街保护、四合院保护等问题做了汇报。省文化厅副厅长丁辉在会上肯定了盖州工作成绩,并对盖州工作提出了要求。我也祈盼盖州古城能够得到保护。
话题二,是盖州摩崖石刻及盖州古石碑。盖州古石碑很多,这次三普中又有一些发现。盖州孟丽等在营口沙迹先生的带领下,做了很多工作。中国古石刻历史悠久,内涵丰富,是应该珍视的历史文化遗产。它的文献价值可与古籍媲美,不管是与官修还是私撰的古籍比,都不相上下。无可置疑,石刻是研究地方史、地域文化的丰富实物史料。
纵观盖州历史碑记碑刻,分类主要有以下几类:营建类、纪念类、歌功类、教化类、记事类、寺庙类、旌表类及游记类等。这些碑记碑刻纪事存史,文字精炼,准确生动。更重要的是涉及的社会层面广,真正起到了补史之缺、正史之误作用。
关于碑文作者都是由有身份、有名望的官绅名士撰写,因此,不但具有一定的权威性,而且有着广泛的代表性,蕴涵着丰富精彩的人文史迹,是考察研究地方历史事典的重要依据。
有官绅名士,如薛廷宠、朱彝尊、李贡、茹棻、何文维,都是身居高位的官员。而且是才高八斗、学富五车的文豪。身居高位的还有怀顺王耿仲明等。碑文的另一部分作者是当地的“方伯”。在盖州的碑文就有出自年仲隆、孙可儒、德兴、丁文浚、杨桂年、胡永年和石秀峰这些人之手。第三种撰写者是乡宦、绅耆和文豪。潘岱、朱世勋、陈和敬、于华春、沈庆飏、陈桂生、战兴邦、王郁云、丁汉章、李奎文,杨蔚彬、于在藻、李洸久、等人便是代表。
关于碑文的史学价值是地域性强,二是专一性强,三是详约程度得当,四是连续性强,五是可靠性强。古营口碑文为地域文化提供资料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人物资料、经济资料、斗争资料、教育资料、宗教资料、民俗资料、古迹资料等,上述各类资料之外,碑志中还有关于沿革、交通、货币、农产品等方面资料存在,等待我们进一步的开发。
碑文的文学价值很高。碑文有自己的体例。作为碑记不但要序事理,还要前序后颂,方能达到碑文的目的。其二,碑文作者对经史典籍烂熟于心。“造化赋形,支体必双;神理为用,事不孤立。”很多碑文使用了经史典籍,使得碑文文才飞扬。博友许贵文先生对沈庆颺《九日游青石关记》篇碑文有过评价,他说:“作者具有深厚的文学和历史学养,运用大量的贴切的典故和丰富的知识,描绘出盖平县青石关一带雄伟壮阔的山川,秀丽如画的风景,抒发了封建社会即将崩溃时期,读书人怀才不遇仍矢志不渝追求上进的思想感情。悠久的历史和华美的辞章融为一体,状景与抒情手法嫺熟。对仗工整,佳句迭出。风格上亦庄亦谐,情趣盎然。这篇骈文可以说是晚清营口地区文化宝库中的珍品”。其三,字词形象运用,颇具文学色彩,回味无穷是碑文的另一文学价值。好多千秋妙文。叙事委婉曲折,如千溪百转。还有些碑文歌赋兼为,骈散交替,五色生辉,藻饰富丽,令人不忍释手。
这两天还看了几篇孟丽等抄录的碑文,看了几方石碑。
话题三,是叙旧。我与李方永兄近二十年没见,甚是想念。这次得到鹤邦安排,了却心愿。老友相见,热泪盈眶,竟千头万绪不知从何谈起。以前在盖州调研、普查、发掘等,都由方永、鹤邦陪同、接待,煞费苦心安排,尽心尽力,大有兄长作风。我却没为几位做过什么,相见的欢乐中一直带些歉疚。
饶有兴致去盖州,友朋相聚话不休。旧城旧碑今还在,梦祈古邑再风流。
在我不做文博工作的十多年日子里,很少去盖州,而每次即便是去,也不谈文博,只在酒桌上与友闲聊其它,更不住下。
盖州王局长及几位老友近日约我问茶闲聊,扫尘阅碑,勾起我对盖州的一些情怀,加之老友李方永兄长近二十年没见,话就必然多了一些。
话题一,是关于盖州古城的保护问题。我认为盖州是真正意义上的历史文化名城,是文化荟萃之地。几千年来,以汉民族为首的人民在这里创作着丰富的历史画卷。汉以来,各朝代相继在此建立地方行政管理机构,管辖范围相对稳定,这就造成了这个地方。在盖州城附近多年来不断发现汉代遗址和墓葬,足以证明自汉代起,盖州一直作为这一代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中心,一直没有动摇。特别在明清时期,盖州的历史地位达到了巅峰。明建立之初,立即着手扩建城郭,稳固形势,发展经济,成为东北不多见的重要城市。
正是盖州的历史地位及盖州政治、经济环境及特殊位置,盖州在明代就成为了东北首家对外贸易港口。当时,内地与南方商人纷纷来盖州经商。南船在辽东湾西河口溯大清河而上,直达盖州南关外,明清时期经济和贸易活动非常活跃。社会经济有了一定的发展,经济繁荣,中小地主、商人、手工业作坊主数量不断增加,促成了盖州城经济繁荣,在盖州不但有三江会馆、福建会馆、山东会馆、山西会馆、金州会馆之类的商贾会所,在城内也是商铺林立。自大堆子至东关,明清时建筑比比皆是。1986年,著名建筑历史学家、文物考古学家、文史学家曹汛先生对此处建筑群做了考察和鉴定,他认为商业的发达不能不与通商有关。商铺的建筑与民居可以代表明清建筑的风范。盖州南关码头开埠,是盖州乃至东北的一件大事。它不但使盖州从传统的农牧中心一跃而成了东北内陆第一大商贸中心,而且标志着整个东北内陆市场经济的发端。
盖州人杰地灵。由于盖州的历史地位,文化教育发达等因素,使得盖州人材辈出,涌现出不少文化名人,也创作出许多不朽的文化宝贵财富,铸就了盖州这个文化荟萃之地。现在,盖州古城是东北遗留下的仅存的几座古城之一。而城内保存古旧建筑状况最多的只有盖州。还遗留着真正的明清时期遗迹和城市框架。比起其他地方的古城完全新造“古迹”,盖州古城有足够的含金量。在城内外,除了大量的地下文物之外,在地上还保留着“盖州玄贞观(上帝庙)”、“盖州钟鼓楼”、“盖州古城东段”、“盖州南关一条街”、“三江会馆”、“福建会馆”、“沈延毅纪念馆”、“铁塔山”、“财神庙”和几十处“四合院及民居建筑”,这些遗留下来的遗迹连同人文遗迹,一直受到文物部门专家、社会各界人士,包括网友的特别关注。全国一些网友发博,呼吁保护盖州古城。很感谢“高山流水之父”博主等的建议。
话题自然离不开盖州基本情况、存在问题等,更主要是谈下一步保护的意见和详细措施等等。在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了。恰巧,在我们见面之前的3月31日,辽宁省文化厅副厅长丁辉及省厅有关部门、营口市政府副市长高伟及有关部门负责人来盖州,就盖州古城保护一体规划等做调研考查。盖州市政府市长赵纯义、政府副市长金绍选、盖州市文广局局长李家政、文广局副局长王鹤邦做了工作汇报和陪同。会上,王鹤邦就上帝庙周围环境整治、开发商投资、上帝庙彩绘落实、上帝庙维修、钟鼓楼围墙动迁、明清一条街保护、四合院保护等问题做了汇报。省文化厅副厅长丁辉在会上肯定了盖州工作成绩,并对盖州工作提出了要求。我也祈盼盖州古城能够得到保护。
话题二,是盖州摩崖石刻及盖州古石碑。盖州古石碑很多,这次三普中又有一些发现。盖州孟丽等在营口沙迹先生的带领下,做了很多工作。中国古石刻历史悠久,内涵丰富,是应该珍视的历史文化遗产。它的文献价值可与古籍媲美,不管是与官修还是私撰的古籍比,都不相上下。无可置疑,石刻是研究地方史、地域文化的丰富实物史料。
纵观盖州历史碑记碑刻,分类主要有以下几类:营建类、纪念类、歌功类、教化类、记事类、寺庙类、旌表类及游记类等。这些碑记碑刻纪事存史,文字精炼,准确生动。更重要的是涉及的社会层面广,真正起到了补史之缺、正史之误作用。
关于碑文作者都是由有身份、有名望的官绅名士撰写,因此,不但具有一定的权威性,而且有着广泛的代表性,蕴涵着丰富精彩的人文史迹,是考察研究地方历史事典的重要依据。
有官绅名士,如薛廷宠、朱彝尊、李贡、茹棻、何文维,都是身居高位的官员。而且是才高八斗、学富五车的文豪。身居高位的还有怀顺王耿仲明等。碑文的另一部分作者是当地的“方伯”。在盖州的碑文就有出自年仲隆、孙可儒、德兴、丁文浚、杨桂年、胡永年和石秀峰这些人之手。第三种撰写者是乡宦、绅耆和文豪。潘岱、朱世勋、陈和敬、于华春、沈庆飏、陈桂生、战兴邦、王郁云、丁汉章、李奎文,杨蔚彬、于在藻、李洸久、等人便是代表。
关于碑文的史学价值是地域性强,二是专一性强,三是详约程度得当,四是连续性强,五是可靠性强。古营口碑文为地域文化提供资料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人物资料、经济资料、斗争资料、教育资料、宗教资料、民俗资料、古迹资料等,上述各类资料之外,碑志中还有关于沿革、交通、货币、农产品等方面资料存在,等待我们进一步的开发。
碑文的文学价值很高。碑文有自己的体例。作为碑记不但要序事理,还要前序后颂,方能达到碑文的目的。其二,碑文作者对经史典籍烂熟于心。“造化赋形,支体必双;神理为用,事不孤立。”很多碑文使用了经史典籍,使得碑文文才飞扬。博友许贵文先生对沈庆颺《九日游青石关记》篇碑文有过评价,他说:“作者具有深厚的文学和历史学养,运用大量的贴切的典故和丰富的知识,描绘出盖平县青石关一带雄伟壮阔的山川,秀丽如画的风景,抒发了封建社会即将崩溃时期,读书人怀才不遇仍矢志不渝追求上进的思想感情。悠久的历史和华美的辞章融为一体,状景与抒情手法嫺熟。对仗工整,佳句迭出。风格上亦庄亦谐,情趣盎然。这篇骈文可以说是晚清营口地区文化宝库中的珍品”。其三,字词形象运用,颇具文学色彩,回味无穷是碑文的另一文学价值。好多千秋妙文。叙事委婉曲折,如千溪百转。还有些碑文歌赋兼为,骈散交替,五色生辉,藻饰富丽,令人不忍释手。
这两天还看了几篇孟丽等抄录的碑文,看了几方石碑。
话题三,是叙旧。我与李方永兄近二十年没见,甚是想念。这次得到鹤邦安排,了却心愿。老友相见,热泪盈眶,竟千头万绪不知从何谈起。以前在盖州调研、普查、发掘等,都由方永、鹤邦陪同、接待,煞费苦心安排,尽心尽力,大有兄长作风。我却没为几位做过什么,相见的欢乐中一直带些歉疚。
饶有兴致去盖州,友朋相聚话不休。旧城旧碑今还在,梦祈古邑再风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