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婆的小镇
---谨以此文献给远方的故乡和亲人以及远去的童年
外婆已去世很久了,那小镇也多年没有去过了,现在想起也都是一些儿时的记忆碎片,但外婆慈祥的音容、小镇古朴的风貌,时刻在我脑海中回旋,让我日夜牵挂,难以释念,构成一种生命的情绪,永远的思念,永远的回荡......
小镇在记忆中变得越来越朦胧了,依稀只记得狭窄的街巷、青石板的路、透出古韵的房屋和古道热肠的人们,镇外的山丘虽绿却无大树参天的景象、临街的河水碧绿却透着清凉、集市的时候头戴尖笠的乡民人声鼎沸,即便是出售一担柴禾也洋溢一脸喜悦,散集了的乡民三三两两慢行于山丘阡陌间,或借船悠然而渡,绵软的乡音、古朴的装束,好一派江南水乡的景致,这就是外婆的小镇,也是记录我童年的地方。
我童年的时光大部分是在外婆家和外婆的小镇度过的,记忆最深的是外婆家和小镇的夏天。也许儿时的我比较乖巧懂事,外公、外婆、舅舅和舅妈都特别喜欢我,外婆更是宠爱加溺爱,偶尔的调皮和惹祸,也都不会被责骂,更别说挨揍了。所以,我也经常赖在外婆家不愿回家。偶尔的遇到不如意,也会耍小性子赌气,得到的是更多的迁就和依从。
每逢集市,外婆总是牵着我,迈着三寸小脚,从集市的这头走向集市的那头,一路问问这、看看那、或同认识的乡民打个招呼、或同街坊聊几句。这工夫我也能东张西望地看个够,一路上外婆总是问我想吃什么、想要什么,我尽情的东尝尝、西吃吃,乡土风味让我每次撑得个肚儿圆,米粑呀、凉粉呀、馓子呀我认为那就是天下的美食了,至今仍让我留恋。
每逢集市,我最想去凑热闹的也是最感到“恐惧”的是炸米花的转炉,转炉的周围都是年龄与我相仿的一群“小把戏”,手里拿着盛米花的簸箕,围成一圈,眼睛直盯转炉,一边舔着嘴唇,一边等待着炸好米花的转炉开炉时的最后一响。该起炉了,老师傅将转炉对准长长的布袋,小孩们把簸箕扔在地上,两手紧紧捂住耳朵,只听见“轰”的一声,孩子们欢呼雀跃,争抢着把爆米花大把大把的塞进嘴里,快乐的满街乱跑,我想那滋味也许不比现在的“肯德基”、“麦当劳”差。因为那种童趣是任何洋快餐都难以比拟的。
夕阳西下,波光粼粼的河边,三五成群的小伙伴们,欢呼雀跃,赤条条的如同黑泥鳅一般,在河里嬉水,在岸边笑闹。河里的渡船往来穿梭,人们在船板上可以悠闲的休憩片刻,感受河风拂面的恬适。河里的人们把船当着游动的画轴,而船客们则把戏水的人看成夕照中的点缀,好一幅恬适的田园风景画。
暮色降临,临街的人们早早的将竹床凉椅在自己门前的“辖区”里一溜排开,家家户户都是先洗澡后吃饭,澡还没洗完,主妇们就已把饭菜端到了外面的凉床上,洗完澡的“小把戏”们赤条条的欢呼着奔向晚餐,在欢呼声、争抢声、斥骂声中直奔“主题”,左邻右舍还经常“互通有无”,顺便交谈白天的见闻,整个街巷好似一个露天餐厅。
小镇在夜幕中进入了浓浓的温馨之中,孩子们的嬉笑声、大人们的交谈声、芭蕉扇的摇曳声,渐渐的汇成了一首夏夜交响乐,远处的街巷青石板上传来木屐的达达声犹如定音的响板。小镇的古朴和清幽,将沿街纳凉的人们很快带入梦乡。夜渐渐深了,偶尔传来孩子闹夜的啼哭声、芭蕉扇拍打蚊虫的声音,更有一种恬静的味道,这小镇之夜仿佛入诗入画了......
这就是我记忆中的童年,记忆中的童年的小镇,记忆中的外婆的小镇。后来因为学习工作的原因,转瞬有二十多年再没有回到小镇,期间痛爱我的慈祥的外婆和外公都已相继去世,小镇犹如一种生命之结,把我的童年紧紧栓住,也将一颗游子之心牢牢牵引,多少次让我梦系神牵,那里有我的生命之根,那份浓浓的乡情、醇醇的亲情、那山那水、那街巷那小河、那小镇,都溶入了我的生命,无论我远在千里万里,都象迷途的旅人仰望北斗一样,把外婆和外婆的小镇深深的遥望和探询。
---谨以此文献给远方的故乡和亲人以及远去的童年
外婆已去世很久了,那小镇也多年没有去过了,现在想起也都是一些儿时的记忆碎片,但外婆慈祥的音容、小镇古朴的风貌,时刻在我脑海中回旋,让我日夜牵挂,难以释念,构成一种生命的情绪,永远的思念,永远的回荡......
小镇在记忆中变得越来越朦胧了,依稀只记得狭窄的街巷、青石板的路、透出古韵的房屋和古道热肠的人们,镇外的山丘虽绿却无大树参天的景象、临街的河水碧绿却透着清凉、集市的时候头戴尖笠的乡民人声鼎沸,即便是出售一担柴禾也洋溢一脸喜悦,散集了的乡民三三两两慢行于山丘阡陌间,或借船悠然而渡,绵软的乡音、古朴的装束,好一派江南水乡的景致,这就是外婆的小镇,也是记录我童年的地方。
我童年的时光大部分是在外婆家和外婆的小镇度过的,记忆最深的是外婆家和小镇的夏天。也许儿时的我比较乖巧懂事,外公、外婆、舅舅和舅妈都特别喜欢我,外婆更是宠爱加溺爱,偶尔的调皮和惹祸,也都不会被责骂,更别说挨揍了。所以,我也经常赖在外婆家不愿回家。偶尔的遇到不如意,也会耍小性子赌气,得到的是更多的迁就和依从。
每逢集市,外婆总是牵着我,迈着三寸小脚,从集市的这头走向集市的那头,一路问问这、看看那、或同认识的乡民打个招呼、或同街坊聊几句。这工夫我也能东张西望地看个够,一路上外婆总是问我想吃什么、想要什么,我尽情的东尝尝、西吃吃,乡土风味让我每次撑得个肚儿圆,米粑呀、凉粉呀、馓子呀我认为那就是天下的美食了,至今仍让我留恋。
每逢集市,我最想去凑热闹的也是最感到“恐惧”的是炸米花的转炉,转炉的周围都是年龄与我相仿的一群“小把戏”,手里拿着盛米花的簸箕,围成一圈,眼睛直盯转炉,一边舔着嘴唇,一边等待着炸好米花的转炉开炉时的最后一响。该起炉了,老师傅将转炉对准长长的布袋,小孩们把簸箕扔在地上,两手紧紧捂住耳朵,只听见“轰”的一声,孩子们欢呼雀跃,争抢着把爆米花大把大把的塞进嘴里,快乐的满街乱跑,我想那滋味也许不比现在的“肯德基”、“麦当劳”差。因为那种童趣是任何洋快餐都难以比拟的。
夕阳西下,波光粼粼的河边,三五成群的小伙伴们,欢呼雀跃,赤条条的如同黑泥鳅一般,在河里嬉水,在岸边笑闹。河里的渡船往来穿梭,人们在船板上可以悠闲的休憩片刻,感受河风拂面的恬适。河里的人们把船当着游动的画轴,而船客们则把戏水的人看成夕照中的点缀,好一幅恬适的田园风景画。
暮色降临,临街的人们早早的将竹床凉椅在自己门前的“辖区”里一溜排开,家家户户都是先洗澡后吃饭,澡还没洗完,主妇们就已把饭菜端到了外面的凉床上,洗完澡的“小把戏”们赤条条的欢呼着奔向晚餐,在欢呼声、争抢声、斥骂声中直奔“主题”,左邻右舍还经常“互通有无”,顺便交谈白天的见闻,整个街巷好似一个露天餐厅。
小镇在夜幕中进入了浓浓的温馨之中,孩子们的嬉笑声、大人们的交谈声、芭蕉扇的摇曳声,渐渐的汇成了一首夏夜交响乐,远处的街巷青石板上传来木屐的达达声犹如定音的响板。小镇的古朴和清幽,将沿街纳凉的人们很快带入梦乡。夜渐渐深了,偶尔传来孩子闹夜的啼哭声、芭蕉扇拍打蚊虫的声音,更有一种恬静的味道,这小镇之夜仿佛入诗入画了......
这就是我记忆中的童年,记忆中的童年的小镇,记忆中的外婆的小镇。后来因为学习工作的原因,转瞬有二十多年再没有回到小镇,期间痛爱我的慈祥的外婆和外公都已相继去世,小镇犹如一种生命之结,把我的童年紧紧栓住,也将一颗游子之心牢牢牵引,多少次让我梦系神牵,那里有我的生命之根,那份浓浓的乡情、醇醇的亲情、那山那水、那街巷那小河、那小镇,都溶入了我的生命,无论我远在千里万里,都象迷途的旅人仰望北斗一样,把外婆和外婆的小镇深深的遥望和探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