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维安小站
在修到一定的水平之前,佛法与生活是很脱节的。一个人总有烦恼炽热的时侯,生活中总归有种种不如意的地方。我们并不是一学佛就能立刻获得结果,具备足够的智慧去对付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相反,一个真心的学佛人,有时会更加的气馁。因为,当他用佛法无法排解所遇到的困难时,很容易失去勇气。那时会觉得学佛有什么用,学佛能解决什么眼前的问题。
(这跟一般的学佛人的心态是完全两样的,一般的学佛人虽然学佛,但是心没有出离,一般时候的思维方式就是五欲。只有在碰到困难的时候偶尔换一种思维方式思维人生是苦,他们当然觉得佛法好,佛法有用咯。这有点类似于,世间的人不开心了,能往庙里跑,获得心理安慰。那些出了家的和尚,有了烦恼,能往何处跑啊?)
有些很实际的生存问题,不是拜拜佛,念念佛就能立刻解决的,这种问题出家人也未必体会得到。那时就会产生巨大的怀疑,据我个人体会这是修行中感觉到最“苦”的时候(这种对佛法丧失信心的无助比起世间的无助要更加可怕)。这种“疑”是修学佛法的很大的障碍,我曾反复的质问自己“我到底信不信佛?”,“学佛后到底有没有给自己带来过利益?”,“我这样下去会是什么结果?”等等。。。。偶尔一两次,狠下心来,决定不要佛了。一觉睡醒,自己的思维方式又重新回到了佛法上,真是才下眉头,又上心头。这个佛法啊是想不要都不行。。。几次下来,也就没有那么难过了,“疑”的程度也减轻了。要相信中国十几亿人当中,像我们这样努力修行的是非常少的,只要坚持,相信今生一定能成就。重点是,境界来的时候,踩着刀子也只一个字“扛”。
生活的无奈和烦恼人人都会有,在家人碰到的烂事烂人更加多一点,爱欲、尘劳、境界更加多一点。但我们学佛人首先要明确一点:佛陀不是救火队员。不是谁家没钱让谁家有钱,谁家有人要被撞死佛陀就不让车祸发生的。这种福报是由众生自己的业力决定的,佛陀帮不了。佛陀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只“从心出发”,解决根本问题。咱学佛首先不能误解。误解了,就跟只求感应求加持的外道没区别了。在承认了这个无奈的现实之后,再谈第二步。
碰到困难的时候,对自己要求首先不要太高,我们毕竟是凡夫。不是因为我们学佛了,就立刻要用佛的要求来要求自己。用佛法能够解决问题是最好,如果暂时做不到,用世俗的方法能解决也一样是很好的。想找朋友发泄就发泄一下。
这个阶段明确自己的学佛没办法依靠佛法,依靠其他东西也没有什么好丢人的。(慈悲的对象,首先要是自己。自己的修为还没有到之前,没有必要强制让自己苦着、忍着。这可不是佛陀教导的)。当然,在不伤害自己的前提下,能对别人好一些,不能太过放纵自己。。。等事后再慢慢的调整,从世俗中走出来再看佛经感觉就大不一样了。南传佛教极其强调四谛,其中对于”苦谛“的认识,也只有通过生活才能逐步深入体会。
其实,经书上的东西只是一个概念,一个命题。生活中是这些概念、命题运用的地方。我们这个时代,不可能再出现一个活生生的佛陀。我们自己的生活只有靠自己去总结,去运用琢磨。。。谁也不可能代替我们。。学佛跟小时侯学习差不多。小时侯学习老师说“书要由薄读厚”、再要“由厚读薄”。。。学佛也差不多,由薄到厚,是靠自己在生活中发现、体会、经历、忆念起书本上的东西、去增长智慧。最后,我们自己总结、自性清净,也就是“由厚读薄”。
南怀瑾老先生不主张青年人学佛,我对于这句话的体会是越来越深刻的。青年人经历的少,学佛大多数是纸上谈兵(包括我也是,说难听点连做人都不会。现在学佛属于先看地图,后上路),不象中老年人一遇佛法就能对照自己的人生经历仔细品味。历练过的人,对于佛法的看的角度、深度都不一样(属于走过路了,再琢磨琢磨是咋回事情)。最后,我们自己总结,也就是“由厚读薄”的过程,就如禅宗六祖慧能所说“弟子自心,常生智慧,不离自性,即是福田。”
学佛是一条很漫长的路,要靠时间因缘慢慢磨的,想急也急不来。
在修到一定的水平之前,佛法与生活是很脱节的。一个人总有烦恼炽热的时侯,生活中总归有种种不如意的地方。我们并不是一学佛就能立刻获得结果,具备足够的智慧去对付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相反,一个真心的学佛人,有时会更加的气馁。因为,当他用佛法无法排解所遇到的困难时,很容易失去勇气。那时会觉得学佛有什么用,学佛能解决什么眼前的问题。
(这跟一般的学佛人的心态是完全两样的,一般的学佛人虽然学佛,但是心没有出离,一般时候的思维方式就是五欲。只有在碰到困难的时候偶尔换一种思维方式思维人生是苦,他们当然觉得佛法好,佛法有用咯。这有点类似于,世间的人不开心了,能往庙里跑,获得心理安慰。那些出了家的和尚,有了烦恼,能往何处跑啊?)
有些很实际的生存问题,不是拜拜佛,念念佛就能立刻解决的,这种问题出家人也未必体会得到。那时就会产生巨大的怀疑,据我个人体会这是修行中感觉到最“苦”的时候(这种对佛法丧失信心的无助比起世间的无助要更加可怕)。这种“疑”是修学佛法的很大的障碍,我曾反复的质问自己“我到底信不信佛?”,“学佛后到底有没有给自己带来过利益?”,“我这样下去会是什么结果?”等等。。。。偶尔一两次,狠下心来,决定不要佛了。一觉睡醒,自己的思维方式又重新回到了佛法上,真是才下眉头,又上心头。这个佛法啊是想不要都不行。。。几次下来,也就没有那么难过了,“疑”的程度也减轻了。要相信中国十几亿人当中,像我们这样努力修行的是非常少的,只要坚持,相信今生一定能成就。重点是,境界来的时候,踩着刀子也只一个字“扛”。
生活的无奈和烦恼人人都会有,在家人碰到的烂事烂人更加多一点,爱欲、尘劳、境界更加多一点。但我们学佛人首先要明确一点:佛陀不是救火队员。不是谁家没钱让谁家有钱,谁家有人要被撞死佛陀就不让车祸发生的。这种福报是由众生自己的业力决定的,佛陀帮不了。佛陀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只“从心出发”,解决根本问题。咱学佛首先不能误解。误解了,就跟只求感应求加持的外道没区别了。在承认了这个无奈的现实之后,再谈第二步。
碰到困难的时候,对自己要求首先不要太高,我们毕竟是凡夫。不是因为我们学佛了,就立刻要用佛的要求来要求自己。用佛法能够解决问题是最好,如果暂时做不到,用世俗的方法能解决也一样是很好的。想找朋友发泄就发泄一下。
这个阶段明确自己的学佛没办法依靠佛法,依靠其他东西也没有什么好丢人的。(慈悲的对象,首先要是自己。自己的修为还没有到之前,没有必要强制让自己苦着、忍着。这可不是佛陀教导的)。当然,在不伤害自己的前提下,能对别人好一些,不能太过放纵自己。。。等事后再慢慢的调整,从世俗中走出来再看佛经感觉就大不一样了。南传佛教极其强调四谛,其中对于”苦谛“的认识,也只有通过生活才能逐步深入体会。
其实,经书上的东西只是一个概念,一个命题。生活中是这些概念、命题运用的地方。我们这个时代,不可能再出现一个活生生的佛陀。我们自己的生活只有靠自己去总结,去运用琢磨。。。谁也不可能代替我们。。学佛跟小时侯学习差不多。小时侯学习老师说“书要由薄读厚”、再要“由厚读薄”。。。学佛也差不多,由薄到厚,是靠自己在生活中发现、体会、经历、忆念起书本上的东西、去增长智慧。最后,我们自己总结、自性清净,也就是“由厚读薄”。
南怀瑾老先生不主张青年人学佛,我对于这句话的体会是越来越深刻的。青年人经历的少,学佛大多数是纸上谈兵(包括我也是,说难听点连做人都不会。现在学佛属于先看地图,后上路),不象中老年人一遇佛法就能对照自己的人生经历仔细品味。历练过的人,对于佛法的看的角度、深度都不一样(属于走过路了,再琢磨琢磨是咋回事情)。最后,我们自己总结,也就是“由厚读薄”的过程,就如禅宗六祖慧能所说“弟子自心,常生智慧,不离自性,即是福田。”
学佛是一条很漫长的路,要靠时间因缘慢慢磨的,想急也急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