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nk串串屋吧 关注:2贴子:223
  • 1回复贴,共1

【转贴】谁是“宝黛爱情悲剧”的制造者?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在我们的印象里,中国古典爱情悲剧,不外乎《西厢记》、《梁祝》等等,而《红楼梦》里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也因其感人至深的凄美、悲凉的韵味,深得世代读者的喜爱。 
    但许多人并没有意识到,这个所谓的“宝黛爱情悲剧”其实不是曹公原著,说白了:它这种骗局(即掉包计)式的婚姻悲剧,缺乏合理的因素。其中最致命的疑点是:宝玉因失玉而疯,所以才被糊弄与宝钗成亲。有心之士读至此,不免一笑,叹曰:此等弱智之文,非曹公之笔也! 
    那么,原著的宝黛爱情悲剧的制造者到底是谁呢?是一个人?还是一帮人、几帮人? 
    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先做到两点:第一,熟读前八十回原文,而且要选择脂批本系统的版本,即选择接近原著未被后人改动过的版本;第二,研究脂砚斋等人的批语,科学分析识别。 
    通读前八十回,我们发现:贾母并不是宝黛爱情的破坏者,相反她却是最中坚的支持者。没有贾母的支持,宝黛爱情将无所依附,必然会被来自各方势力的黑手撕碎、毁灭。贾母对宝黛爱情的心领神会和默许,在前八十回中有多处暗示。我们在此就不一一举例了。 
    对薛姨妈和薛宝钗的看法,许多人用“虚伪”和“阴谋家”冠之。其实,这完全是对薛宝钗的误解。对婚姻,薛宝钗持听之任之的态度,既然上天安排将来有玉的人才可以嫁,宝姑娘又何必操心?而且天下有玉的未必只有贾宝玉一人吧?应该说,在薛姨妈和宝钗的内心深处,是喜欢贾宝玉或愿意攀附贾府的,但精明的她们意会得到贾母的心思,所以根本不必在这上面浪费精神。这么说,是不是薛宝钗和宝黛爱情悲剧一点干系都没有呢?当然不是。薛宝钗是被动地参与了这个悲剧当中。如果没有薛宝钗,宝黛爱情的结局仍然是悲剧,有了薛宝钗,使这个悲剧加速加剧加重。为什么?因为,薛宝钗在封建观念看来,是一个近乎完美的女孩儿:她美丽、健康、知书识理、安分随时、不苟言笑、待人体贴入微……,优点实在多得数不完!但薛宝钗越完美,对宝黛爱情越是一种无形的伤害,别有用心者就可以拿来向宝黛爱情开炮。试想,如果宝姑娘是一个又傻又丑的女孩儿,该会是怎样呢?薛宝钗实在是宝黛爱情悲剧的牺牲品。一个女孩儿,一个完美的女孩儿,不幸成为别人爱情的牺牲品,其苦楚谁能体会? 
    我们认为,导致宝黛爱情悲剧发生的关键人物应是:王夫人、邢夫人、赵姨娘、王夫人和邢夫人的身边的人(嬷嬷),或者也应该有贾政、贾赦等。 
    说到这里,还需强调一下宝黛爱情的性质:即叛逆者的爱情和爱情的叛逆。这个性质决定了,它将不容于封建社会、不容于那些伪善的同族人。 
    首先贾宝玉的父母肯定不会赞成,这通过前八十回的细节描写可知。而且又有一个完美的“宝姑娘”在那里,他们自然会选择宝钗不会选黛玉。而贾赦邢夫人等,为家产利益驱使,是不希望贾政王夫人这一房后继有人、人丁兴旺的,他们巴不得搅乱宝黛婚姻。当然,他们也不会喜欢薛宝钗的,只不过他们看准了:要毁二房必先毁宝玉,要毁宝玉必先毁黛玉,所以他们拿黛玉“开刀”,如此而已。 
    还有赵姨娘,宝玉的幸福直接威胁着她和贾环,所以必先除之而后快,因此在前八十回发生了用“魇魔法”害宝玉的事件。在八十回后,邢夫人、赵姨娘等人,必然散布一些关于“宝黛”“不才之事”的流言蜚语来进行中伤和打击。 
    可以推想,在那个时候,林黛玉是真正处在了“风刀霜剑严相逼”之中,说得上十面埋伏,暗藏杀机。当然,那个时候,保护黛玉的大树——贾母已经倒(死)了,她只有一个平生唯一的知己——贾宝玉,这处境对她十分不利,使她病情加重,一代才女终于香魂早逝。 
    我们诅咒那个社会对爱情的扼杀,也声讨邢夫人、王夫人、赵姨娘等一帮毁灭真诚爱情的刽子手! 
    我们更愿意为宝黛爱情掬一把同情的泪水! 
     

    2005年3月16日于石家庄  


1楼2008-11-14 22:10回复
    宝黛爱情悲剧的研究

    宝黛爱情悲剧可以说是《红楼梦》全书中最主要的情节线索。从第一回一僧一道携一块“鲜明美玉”到世间“造劫历世”开始,“就勾出了多少风流冤家来”。

    顽石之可爱,在于他的不肯“留意于孔孟之间”而拥有绝代情痴的诚挚磊落;草木之情意,在于她虽面临风刀霜剑也不改孤标傲世的执着情怀。宝黛性格与观念上的契合,使他们顺理成章地成为相知相恋的有情人,偏偏这种性格和观念为世不容,与“礼”相左,因此很自然地让他们陷进了有情却无缘的境地。宝黛两人作为勇敢的反封建的判逆者,对儒家那一套“男尊女卑、贵忽忽有别、君臣父子”的伦理规范全部断然否定,同时自已本身也被当时的统治者所否定,他们的爱情注定为世不容,空留千古遗憾。

    宝黛的爱情以不如意告终,我认为原因有三个。除了当时社会礼教制度对他们的不认同,以及宝黛两人反“常规”的性格和观念之外,这出悲剧的的主要表演者宝玉的多情和黛玉自身不太健康的身心,也是造成这出悲剧的主因。

    一、不合“礼”的“木石前盟”——注定的悲剧

    宝黛爱情是悲剧还是喜剧,关键在于当时的社会是否认同他们是“有情人”同时也是“有缘人”。当时的封建婚姻制度是“媒妁之言,父母之命”,当时的人们言行必须合乎礼法道德的规范。背经叛道的言行是世俗所不允许的,在择偶时考虑的是婚配的礼节是否合法,男女双方是否门当户对,最重要的是对自己家族的利益是否有助。不可否认的,具有判逆性格的宝玉和黛玉之间的爱情在当时的反人性的、不合理的制度下注定就是个悲剧。

    宝黛的爱情,始于第一次的见面而终于“焚稿断痴情”。曾看过刘梦溪先生的《〈红楼梦〉爱情探微》一文,说 “众姐妹搬入大观园时”那时的情谊“只是少年儿女之间的纯真友爱,不包括爱情的成分在内。”认为宝黛爱情始于搬入园里后,“爱情的种子便开始在宝黛童稚心灵深处萌发”。对此我总是不太能够接受。宝黛首次见面的风波,两人心思的默契和初见却如重见的熟悉感,正是两人一见钟情才有的情感,《红楼梦》中人物的年龄本很混乱,黛玉初见宝玉时的感觉也不觉他是个孩童,而是“一位年轻的公子”;而且不久后进京的且年纪不过比宝黛大一两岁的宝钗更是很成熟的“行为豁达,随分从时”,决不似一个孩童所应有的行为特点;几乎在同时,宝玉梦游太虚幻境及与袭人初试云雨情这些事件更不是一个“孩童”所能做到的。种种这些,都说明了宝玉和黛玉已是深晓人事,产生的感情也绝非只是“少年儿女之间的纯真友爱”那么简单。当然,搬入大观园后,由于姐妹们时常在一起吟诗作乐,宝钗和袭人的诱惑又无时无处不在,所以黛玉的“吃醋”、“使小性子”等性格更为明显,让人更容易感觉到两人间的爱情并非友情。

    试看一下宝黛周围的人吧!首先是关系最为密切微妙的宝钗,她才思博敏,自谓有“珍重芳姿”,虽然品格端方,也熟读非圣贤正经书的《西厢》、《琵琶》,然而其行止语气却并没有因看了“杂书”而“移了性情”,还每以“读书明理,辅国治民”等大道理劝诫宝黛;“英豪阔大宽宏量”的史大妹妹虽不如宝钗心思细密,然而也会不落俗套地劝宝玉说“该常会会这些为官做宰的人们,谈谈那些仕途经济,也好将来应酬世务,日后也有个正经朋友”;再看宝玉贴身的花袭人,虽也可以说是封建理念的“卫道士”,但更多的是为了自己和利益,(这个天下第一可恶之人,不痛批她实在难解心头之恨!)不仅劝谏宝玉“读书是极好的事情,不然就潦倒一辈子”,还忧虑着宝玉周围“到底是男女之分,日夜一处起坐不方便,由不得叫人悬心”,生怕一旦“二爷一生的声名品行”完了,她的心也就白操了。围着宝玉的小姐丫环们尚且如此,更不论处于管制阶层的“老爷、太太、老祖宗”们了,他们就算是再疼爱珍惜这个拥有美玉般容貌的儿孙,为了家族的声名和利益,为了能让宝玉更好地“留意于孔孟之间,委身于经济之道”,他们还是会为宝玉选择拥有“停机德”的、门当户对的宝钗,而“咏絮才”在他们看来是不值一文的,理应予以摒弃。黛玉的悲剧于是一幕幕地在众人的排挤中上演,宝黛的爱情于是终归落得如水中月镜中花一般虚缈。
    


    2楼2008-11-14 22:2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