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于前面回帖的各位,我对于北大的情感要来得晚一些。小学凭借一点小聪明,在不算太努力的情况下依然可以名列前茅,那时可能是人生中最年少轻狂的时候了吧,但依旧没想过要来北大,只是一直心心念念着我们省内最好的中大。初中时所在学校在本市成绩优异,没有什么大的竞争压力,所以给了学生很大的自由空间去参加社团活动,体育锻炼等,于是我荒废了初中两年用于下象棋以及跟小伙伴们玩耍,对于课本的内容都是囫囵吞枣,成绩自然是一落千丈,直到初三下学期,听小学的小伙伴们聊起中考后要去参加邻市高中的自主招生,才发现初中三年一直在辛勤耕耘的他们已经与贪玩的我拉开了巨大的差距(本市最好的高中一年可能也就一个清华北大,邻市一年差不多得有20个),于是开始发愤图强,但源不深何望流之远,根不固何求木之长,最终我还是没能过邻市重点高中的自招,只能以压线的中考成绩进入本市的实验班。整个暑假,我都在反思,并一直思考着我是谁,我想要成为怎样的一个人,最后发现,我擅长同时也喜欢的是数学,所以当时我脑子一热就去百度了一下中国最好的数学系,然后就暗暗决定三年后我要考上北大的数学系(其实当时的我是盲目、疯狂、不自量力的)。没有初中三年对学习方法的摸索,在高一刚开始时盲目相信心灵鸡汤的努力到感动自己以及题海战术,每天12点睡5点半起床(可能对于大神来说这不算什么,但对于初中每天一直保持10小时睡眠的我确实是一个比较大的跨度),可能是上天眷顾我,在第一次期中考就让我得了全级第一,但也使我更加盲目地相信题海战术,幸好二阶和期末考向我泼来的冷水让疯狂、浮躁、功利的我冷静下来,使我终于有了机会趁着寒假思考一个问题——我为什么要上北大,但层层剖析后我发现我追求的只不过是北大中国第一的噱头,于是开始淡退对于北大的执着。高一下学期,不再使用题海战术的我才真正开始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生物书每单元前的小诗,物理书中那精确的比喻,都是我和我同桌津津乐道的话题。突然,有一天,我在做一篇关于蔡元培老校长的阅读时,看到了“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字眼,又想起陈寅恪所说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以及梅贻琦所说的:“所谓大学,非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也”,我发现我喜欢上了北大这样的气质,但我也清楚:北大作为中国最顶尖人才的聚集地,招生标准自然需要更加严格,所以我并没有非北大不去这样的想法,因为如果水平不够的话,去了北大也是浪费资源,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我对北大没有向往,相反,我时时刻刻以北大为目标激励自己,终于在高二上学期的期末考再次取得全级第一,而且最令我自豪的是我并没有使用题海战术,可能也是北大让我意识到她需要的不是一个应试机器,而是一个有活力有志向的年轻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