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20天就到的浙江选考,最近正让不少家长和孩子紧张不安。作为全国高考改革的“试验田”和“风向标”,浙江新高考改变的不仅是考试时间,更多的是对传统高考命题策略、甚至是考核标准的改变。
以化学为例,新高考100分的试卷分为必做题(70分)和加试题(30分),必做题以低档到中档题为主。加试题一共3道中高档题,选考化学的学生必须在90分钟内完成全部100分的答题,不选化学的同学只需要在60分钟内完成70的必做题即可。
这一改,为高考改出了心意,却改出了学生、家长甚至是学校老师的心病。离选考还剩20天,有不少浙江家长向黄老撕抱怨,说孩子已经开始焦虑失眠,成绩和情绪都日趋不稳定。我分别给几个学生通了电话,发现大家普遍存在以下三种疑虑:
1)选择题消耗太多时间,来不及答后面的加试题
2)加试题大量信息给予,考试看不懂考前难准备
3)试题与传统理综差异大,复习时面临无题可刷
这三个问题的“病根”在哪儿,基础较弱的学生还能在最后20天逆袭吗?
1. 究竟怎么考,还得看真题
浙江大多数学校对于选考的复习方法,都是让学生不停地做模拟卷。但学生明显越模拟越蒙,越不知道要考什么。这是为什么呢?我们先来看一下面这张图(可点开大图):

这是现有的,也是唯一的三套选考化学真题的第一页7道题,我们随便看一眼,就发现这三套卷长得非常接近:
第一题考物质分类,第二题考玻璃仪器,第三题考电解质,第四题考反应类型,第五题考水解,第六题考化学与生活,第七题考分子结构.......
然后我们细化到每一道题的考点,规律性也是显而易见的,我们就以第一题为例
15年10月:下列属于酸性氧化物的是()
16年4月:下列属于氧化物的是()
16年10月:下列属于酸的是()
我们完全可以预测:
17年4月:下列属于碱/碱性氧化物的是
总览这三套真题卷子可以发现:每一道题考什么已经固定,每一个细分考点也基本明确。但是,学生在学校一直在做的模拟卷,可就没有这么“讲规矩”,甚至大量的模拟卷基本题型的设置比例都和选考真题大相径庭。这是为什么呢?
其实原因很简单:
选考真题一共三套,题库基本可以说没有,所以出模拟卷只能靠改编旧高考题或直接出真题。但这两种方式是高成本,且难以保证质量的。但是模拟卷又是“刚需”,这导致其质量参差不齐,但老师没有其他选择不得不用。
所以,大多数模拟卷都是粗制滥造,品控难以合格的“山寨品”,无法对学生的复习有参考价值,更无法承担“模拟”的效果。最重要的是,很多题型和考点的偏离主线,都被美其名曰:“让学生多尝试新题型,选考都爱考新题”。
因此,学生在最后阶段的复习想要逆袭,重要的不是“醉心模拟”,而是回归真题。在真题中了解自己的问题,而一定要细化到小题,比如
第30题(反应原理题)的改变条件画曲线题不太会
那就专门复习一下平衡移动的相关知识点,然后找这类绘制曲线题练习。这样的题在旧高考中还是很常见的。
2. 加试题目难,其实有套路
加试题作为选考中“区分题”,在难度上是有目共睹的。很多学生对选考的恐惧,都来自于最后这三道大题。
但事实上,选考的一大改革,就是“题型和考点”的规范化,正如我们之前说的:每一道题的考点和考法其实都相对固定的。我们就以化学选考的压轴真题为例

我们看到这两道真题,不论是在推断还是小题问法上,都遵循一套固定的方案。这种固定化的模式对于高考改革是优是劣我们不多妄言,但起码对于学生的复习是很有借鉴意义。对于压轴有机题(32题)的复习,我们完全可以抓住以下3点:
芳香烃的取代反应
甲基的衍生化(取代、氧化)反应
核磁共振等效氢的判定方法
用相同的方法,我们也可以总结出反应原理题(第30题)和化学实验题(第31题)的必考点,所谓“主干考点年年考,分支考点轮流考”,围绕着这些考点进行复习,效率和命中率都会大大提升。
还是那句话,回归真题,才是最深的套路。
3. 碎片化学习,整体化考试
浙江选考出题的规范化和定式化,落实到复习中,最优的复习策略就是碎片化。学生完全可以根据题型甚至是题号来复习迎考,我们以有机化学的复习为例:
有机化学在选考中的分值为22分,其中三道选择题(10或11、15、16)、一道必选推断题(26题)和加试推断题(32题,前文说的压轴题)。
明确了题目分布之后,学生完全可以先复习26题,我们看一下26题推断的未知物

这说明26题主要考基本的乙烯—乙醇—乙醛—乙酸的转化过程(我们俗称“一条龙”)。那么复习中我们就可以以此为重点,抓住取代加成氧化这些基本反应的条件和产物,搞清楚这些后这道题就基本拿下了。
这样的复习策略,有机化学22分只需要2-4天的复习周期即可完成。以此类推,即便是基础一般的学生,15天内都能完成重点知识的复习和提升。相比于大规模的模拟卷和错题本,着眼真题的复习策略必然事半功倍。
最后,祝各位浙江考生在备考和临场上稳定心态、发挥出色,离梦想更进一步!
浙江童鞋可加扣群:5~7~2~3~5~2~1~3~7
以化学为例,新高考100分的试卷分为必做题(70分)和加试题(30分),必做题以低档到中档题为主。加试题一共3道中高档题,选考化学的学生必须在90分钟内完成全部100分的答题,不选化学的同学只需要在60分钟内完成70的必做题即可。
这一改,为高考改出了心意,却改出了学生、家长甚至是学校老师的心病。离选考还剩20天,有不少浙江家长向黄老撕抱怨,说孩子已经开始焦虑失眠,成绩和情绪都日趋不稳定。我分别给几个学生通了电话,发现大家普遍存在以下三种疑虑:
1)选择题消耗太多时间,来不及答后面的加试题
2)加试题大量信息给予,考试看不懂考前难准备
3)试题与传统理综差异大,复习时面临无题可刷
这三个问题的“病根”在哪儿,基础较弱的学生还能在最后20天逆袭吗?
1. 究竟怎么考,还得看真题
浙江大多数学校对于选考的复习方法,都是让学生不停地做模拟卷。但学生明显越模拟越蒙,越不知道要考什么。这是为什么呢?我们先来看一下面这张图(可点开大图):

这是现有的,也是唯一的三套选考化学真题的第一页7道题,我们随便看一眼,就发现这三套卷长得非常接近:
第一题考物质分类,第二题考玻璃仪器,第三题考电解质,第四题考反应类型,第五题考水解,第六题考化学与生活,第七题考分子结构.......
然后我们细化到每一道题的考点,规律性也是显而易见的,我们就以第一题为例
15年10月:下列属于酸性氧化物的是()
16年4月:下列属于氧化物的是()
16年10月:下列属于酸的是()
我们完全可以预测:
17年4月:下列属于碱/碱性氧化物的是
总览这三套真题卷子可以发现:每一道题考什么已经固定,每一个细分考点也基本明确。但是,学生在学校一直在做的模拟卷,可就没有这么“讲规矩”,甚至大量的模拟卷基本题型的设置比例都和选考真题大相径庭。这是为什么呢?
其实原因很简单:
选考真题一共三套,题库基本可以说没有,所以出模拟卷只能靠改编旧高考题或直接出真题。但这两种方式是高成本,且难以保证质量的。但是模拟卷又是“刚需”,这导致其质量参差不齐,但老师没有其他选择不得不用。
所以,大多数模拟卷都是粗制滥造,品控难以合格的“山寨品”,无法对学生的复习有参考价值,更无法承担“模拟”的效果。最重要的是,很多题型和考点的偏离主线,都被美其名曰:“让学生多尝试新题型,选考都爱考新题”。
因此,学生在最后阶段的复习想要逆袭,重要的不是“醉心模拟”,而是回归真题。在真题中了解自己的问题,而一定要细化到小题,比如
第30题(反应原理题)的改变条件画曲线题不太会
那就专门复习一下平衡移动的相关知识点,然后找这类绘制曲线题练习。这样的题在旧高考中还是很常见的。
2. 加试题目难,其实有套路
加试题作为选考中“区分题”,在难度上是有目共睹的。很多学生对选考的恐惧,都来自于最后这三道大题。
但事实上,选考的一大改革,就是“题型和考点”的规范化,正如我们之前说的:每一道题的考点和考法其实都相对固定的。我们就以化学选考的压轴真题为例

我们看到这两道真题,不论是在推断还是小题问法上,都遵循一套固定的方案。这种固定化的模式对于高考改革是优是劣我们不多妄言,但起码对于学生的复习是很有借鉴意义。对于压轴有机题(32题)的复习,我们完全可以抓住以下3点:
芳香烃的取代反应
甲基的衍生化(取代、氧化)反应
核磁共振等效氢的判定方法
用相同的方法,我们也可以总结出反应原理题(第30题)和化学实验题(第31题)的必考点,所谓“主干考点年年考,分支考点轮流考”,围绕着这些考点进行复习,效率和命中率都会大大提升。
还是那句话,回归真题,才是最深的套路。
3. 碎片化学习,整体化考试
浙江选考出题的规范化和定式化,落实到复习中,最优的复习策略就是碎片化。学生完全可以根据题型甚至是题号来复习迎考,我们以有机化学的复习为例:
有机化学在选考中的分值为22分,其中三道选择题(10或11、15、16)、一道必选推断题(26题)和加试推断题(32题,前文说的压轴题)。
明确了题目分布之后,学生完全可以先复习26题,我们看一下26题推断的未知物

这说明26题主要考基本的乙烯—乙醇—乙醛—乙酸的转化过程(我们俗称“一条龙”)。那么复习中我们就可以以此为重点,抓住取代加成氧化这些基本反应的条件和产物,搞清楚这些后这道题就基本拿下了。
这样的复习策略,有机化学22分只需要2-4天的复习周期即可完成。以此类推,即便是基础一般的学生,15天内都能完成重点知识的复习和提升。相比于大规模的模拟卷和错题本,着眼真题的复习策略必然事半功倍。
最后,祝各位浙江考生在备考和临场上稳定心态、发挥出色,离梦想更进一步!
浙江童鞋可加扣群:5~7~2~3~5~2~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