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元一吧 关注:395贴子:1,297
  • 0回复贴,共1

原创:金注《推背图》第三十八象新解,指“伪满洲国”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金注《推背图》第三十八象新解,指“伪满洲国”
2017年2月中旬,笔者在本新浪博客发文《《推背图》第三十八象新解,指“二三十年代的东北”》。该文中的部分文字,如对“鸢鱼”一词的解释,比较牵强;图中的“五尸”未能给出解释。后来笔者继续推敲本象的图文,发现这两处可能有其他解释。
以下文字,大部分摘自前文《《推背图》第三十八象新解,指“二三十年代的东北”》,删去“鸢鱼”的“作霖”解释,增加了“鸢鱼“的“满洲”含义,以及图中“五尸”与满洲的关系。前文的其他不合适之处,也有一些改动。
前人对第三十八象的解释,一般指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和中国参加一战。从金本的归序结果来看,此象应该发生于辛亥革命(三十七象)后至抗战(第三十九象)之前。期间的历史大事,有北洋政府执政、五四运动、开天辟地、北伐、中原混战、九一八事变、伪满洲国建立等。中国参与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影响很深远,但由于不是发生于我国,所以很多人认为,如果此象指代一战,较为牵强。参考《推》作者对其他象的历史背景的写作角度,我也认为此解释,有不合理之处。
近期努力将抗战前的民国期间发生的其他大事,与三十八象的图谶颂结合,来重新解释第三十八象。2017年2月20日,笔者认为此象应指“二三十年代的东北”,即此象与东北有关。这并不是我的什么首创,而是多人有此怀疑,依据之一,就是谶中的门,合理的解释应该是“(山海)关”。今天(2017年3月17日),我偶然想到“鸢鱼”可能另有指代,并怀疑此象不仅能指向“二三十年代的东北”,更准确地说,是“建立伪满洲国”。下面我给出我的解释。
第三十八象图:

谶曰:门外一鹿,群雄争逐。劫及鸢鱼,水深火热。
颂曰:火运开时祸蔓延,万人后死万人先。海波能使江河浊,境外何殊在目前。
我描述一下原图:门外,五尸横陈,有男有女,墙体有损。
注:笔者原以为是“门内”,参考苗元一等学者的解释,应为门外。其实门内或者门外都不影响解释本象。
前人通过这些图文信息,解释为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国内外的惨状。欧洲一鹿(指巴尔干半岛一国),各国争夺。世界多国包括中国受到殃及,成千上万人死于战祸。“一战说”的一个重要的依据,就是“鸢鱼”指飞机和潜艇首先在一战中使用。如果本象有多处指向“金”,如“铁鸟”和“铁鱼”,则解释为飞机和潜艇也可以,但未见“金属”之意。如学者能补充“金”在本象中,则完全可以解释为飞机和潜艇。
此“一战说”,解释有些突兀,似乎这本出自我国的古书,写入了看来不相关的事件。怀疑“一战说”的人,可能也否认此象是否卦序错误或者《推》的准确性。我认为,此象应该可以解释为抗战前的另一事件,即反映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东北大事----“建立伪满洲国”。
一、图中的“五尸”,暗含“遗”字。
“五尸”,让人想象那时“水深火热”的中国,和“万人后死万人先”的惨状。但“五尸”能分辨男女,衣着有些华丽,看似悲惨,但不是“极悲惨”。如果《推》作者画一“巨坟”,或者很多骸骨,才贴近谶和颂的文字描写。所以,我认为,“五尸”,是五“遗(体)”,强调“遗”,即“遗体”或者表示无人安葬(遗弃)。那时能与“遗”字有密切联系的人,应该是一些前清遗老遗少。那时这个前皇族仍很高贵,还活跃在东北,符合“有男女,衣着华丽”,还对应“遗”字。本文对颂的解释,也能印证“遗”字,是此象的关键词。
二、对于谶中的“门外一鹿”,指东北,也可能指“张作霖”。
前人包括学者苗元一,大多解释为境外巴尔干半岛,对其他文字的解释也围绕这一前提,引申为一战期间的其他大事。但如果把“鹿”做他解,结论就完全不同。
在明朝《三国演义》中,有这样的描写,诸葛亮设计射死张郃时,说“欲射一“马”,误中一“獐””,此处的“马”指司马懿,而“獐”指张郃。也就是说,明代小说中有将“獐”指“张”的提法。本文不细究此谶和颂的成文年代。
在接受“獐”指“张”这个提法后,我以此进一步对谶和颂中的其他文字进行分析。
“门外一鹿”,“鹿”指“獐”,獐是原始的鹿科动物。另外,上世纪初到世纪中,描述东北“獐狍野鹿漫山遍野打也打不尽”,獐与鹿并称。关,界上之门(《周礼》)。所以“门外一鹿”解为“关外一“张””。民国时期,关外有张作霖和张学良。
即使“獐”的解释有误,也不影响“鹿”指代东北。因为东北在张作霖时代和张学良时代的前期,基本独立于关内政府,确实可以说是一鹿,致多方垂涎。
“群雄争逐”,指苏联、日本、北洋政府和南方政府争相拉拢张氏或垂涎东北。
三、谶中的“劫及鸢鱼”,应指代“(前)满清”。
“鸢鱼”典故,来自《诗经·大雅·旱麓》。谶作者除了用来说明鸢鱼受到无辜波及,同时还暗指作者预测的其他事或者人。前期笔者解释“旱麓”,为需要“甘霖”或“作霖”,较为牵强,现放弃这种提法。
满族祖先(女真族、肃慎)以渔猎为生。满族先民的崇鹰习俗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史前时期。满族历史悠久的崇鹰习俗,已使鹰升华为宗教崇拜的主神之一。海东青,意为世界上飞得最高和最快的鸟。女真人对海东青的崇拜,类似于汉民族的凤凰图腾崇拜。。到了清代,如果一个刑徒捕捉到一只海东青并进献给朝廷,则可免一切死罪,可见其何等珍贵。另外,满族也驯化鱼鹰并用来捕鱼。网上多文指出满族的鹰崇拜
当然,海东青、鱼鹰,来指代解释“鸢”,也不是很准确,但相对于“飞机”,要强一些。
“鸢鱼”的“鱼”,如果不解释为潜艇,不妨解释为“清”。清的国名的由来,就是指代水,清朝为水德,克火德的明朝。鸢鱼,理解为清朝满族祖先的狩猎和捕鱼,也可以理解为“鹰”和“水”或清。总之,隐含“满清”。
“水深火热”指遭受灾祸,而水深,也可以解释为“北洋”。水,指代北方“北方壬癸水”;深,暗指“洋”。水和火,合起来也是繁体的“災”字,应是“兵灾”之意。
四、颂“万人后死万人先”,解为“宗属”,即宗室成员。
颂曰:火运开时祸蔓延,万人后死万人先。海波能使江河浊,境外何殊在目前。
颂中的第二句“万人后死万人先”和第三句“海波能使江河浊”,能勉强意会,但如果文字中没有其他特殊隐含意思,则这两句显得很晦涩难懂。只有解释了这两句,才能支持我的“此象意指东北”的猜想。
先分析“万人后死万人先”。万人死后,留人“尸”。万,古体是草头下面加“禺”。而“禹”和“禺”,不仅音同,而且通用。所以,万人后死,为“属”字。“属”并不是现代的简化字,康熙字典中已经收录“属”字。“万人先”,意为“祖”或者“宗”,我取“宗”字。所以,“万人后死万人先”,解为“宗属”。所谓宗属,在《史记》中的含义就是宗室成员。推测此句颂,指前清宗室溥仪溥杰等。
五、颂中可能隐含“(伪)满洲”之意。
“火运开时祸蔓延”,战端一开,兵祸蔓延。蔓延,意思为如蔓草滋生,连绵不断。漫和满,不仅音相近,而且蔓和漫近义,而漫的意思:水过“满”,四外流出,漾出来。此句颂中含“满”意。
“海波能使江河浊”,字面是海浪能使江河变浑浊。古人已经认识到,江河浑浊后,“重浊者凝滞为地”,从而“洲”可以形成和生长。此句颂中含“洲”意。
“境外何殊在目前”,意指境外惨状相似。用“境”一字,暗指“伪满洲”与民国彼时有事实上的边境。而用颂中的此句,与图结合,让读者想象境外的惨状。
通过以上分析,我认为第三十八象图文中,多处与伪满洲国相关,所以“建立伪满洲国”可能是第三十八象的一种解释。


IP属地:广东1楼2017-03-17 17:16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