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帖子所谈及的话题比较复杂、我也会做较长的铺垫,说句实话,这话题真要展开论述,就算写出几W字的论文也很正常,我尽可能的精简文字,但对于年轻的兮饭们可能还是冗长乏味,所以对于能认真看完的朋友我将十分感激并希望你们能从中得到一些答案和启发。这些天我一直在思考本兮的歌曲和故事为什么会触动我的神经...做为一个少年时代曾经无比狂热的喜欢音乐并且直到现在仍然会被音乐感动的人,我几乎是和国内的流行乐一起成长起来的,经历了当初的喜爱、后来的离弃、再到现在的重新关注它,所以本兮的境遇给我的感觉不仅仅是惋惜和同情了,而是一种愤怒,一种不吐不快的愤怒,这种愤怒来源于我二十多年来对音乐的了解和喜爱,这种愤怒促使我写下这个帖子,并希望能改变一些什么...
商业化就先从我最了解的欧美流行音乐说起吧,西方流行音乐起源于上个世纪初期,开始只有JAZZ、country music等为数不多的音乐种类,出于历史原因(战争)和信息的传播不易,流行乐并没有得到真正的普及;而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出现的摇滚乐自诞生起就和商业化密不可分,在五、六十年代通过商业化的包装宣传,使得Elvis Presley(猫王)、The Beatles等迅速的成为家喻户晓的明星,应该说这段时间是唱片公司商业化运作最为成功的典范之一,商业化运作对于摇滚乐、流行乐的普及和传播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使得流行音乐的市场得到极大的扩展,很轻易的就超过了传统音乐市场(古典乐),流行乐也因此真正成为一种大众娱乐消费品。
经过近二十年的飞速发展,西方流行乐在将要进入七十年代的时候迎来了一场具有深远影响的音乐变革-歌手兼词曲作者运动(Singer-Songwriter),这场由Bob Dylan、JoniMitchell、JohnLennon、Paul Simon等歌手所倡导的音乐运动直接改变了音乐创作形式,词曲作者不再受限于传统的音节和歌词安排,开始注重歌曲的内涵表达,也突破了词曲作者自身的嗓音限制,使得作者成为自己作品的完美诠释者。这场变革运动的真正意义不在于其所创造的商业价值,而在于流行乐的品质因此得到极大提高,不再是一种单纯的供大众娱乐消费的音乐,而是一种可以具备时代气息和思想内涵,能带给听众各种感悟的音乐。这场变革运动不像其它音乐运动那么的声势浩大(毕竟不是商业化运作),包括国内的一些研究西方流行音乐的文献中也鲜有提及,但其深远影响毋庸置疑,这场运动激励了一代代的音乐创作人追随先驱者的脚步,促成了很多更为激进、多样化的音乐创作,使得流行乐的多形态和艺术性得到了极大展现,直到2016年Bob Dylan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算是给了这位音乐运动先驱者所获得的艺术价值一个高度肯定(估计Bob Dylan的音乐奖项已经拿到无数,只能换个领域来褒奖他的成就了,当然Bob Dylan也绝对无愧于这个奖项,因为他是Bob Dylan、一个睿智而伟大的灵魂歌者、吟游诗人)。对于这场音乐运动我的定义是:这场音乐运动极大的提升了音乐创作人自身音乐素质和流行乐的艺术性,并使得音乐人脱离商业化运作,专注于音乐创作成为可能。
而在70年代后期和八十年代,西方流行音乐出现了2种不同的发展趋势,先来说说独立音乐风潮,引用百度中的描述:70年代中期出现了一支惊世骇俗的朋克乐队Sex Pistols,张扬的个性以及新锐的朋克乐方式令许多大公司不愿意与他们签约,直到1976年Virgin这间最元老级的独立唱片公司冒险签下SexPistols,并为其出版了一张唱片。这一划时代的音乐事件标志着独立音乐运动的开始。这是开始,而提到独立音乐不得不提及一个极富传奇色彩的音乐厂牌“4AD”, “4AD” 成立于1980年,最为世人称道的是其公司音乐创作宗旨和出片运作方式,其中有2点最为关键:第一,始终坚持独立唱片公司和艺人间的“伦理精神”,即艺人音乐创作、艺术风格、出片计划不受唱片公司任何形式的干涉,公司完全尊重艺人的创作自由和出片时间安排。第二,追求唱片独特、完美的艺术品质,致力于开拓全新的音乐风格,发掘和扶持带有实验色彩的新人新音乐。而这种创作宗旨和出片运作方式也使得“4AD”从一群独立唱片公司中脱颖而出,成为独立音乐的标志性厂牌。“4AD”公司成功的意义在于:它在主流音乐商业化运作最为巅峰的时期吸引了大批高素质音乐人加入了独立音乐的阵容,保持了流行乐的独特性和艺术性,使得独立音乐的创作理念深入人心,影响了其后几代音乐人并将持续影响下去。在我看来,独立音乐运动应该算是歌手兼词曲作者运动的一种继承、一种延续,而正是通过这2次音乐运动,使得西方流行乐坛不断涌现出高素质的音乐人,并形成了一个良好循环延续至今。
与此同时,由于朋克乐(Sex Pistols在朋克乐队中算是另类)和迪斯科的流行,主流唱片公司也开始了另一场声势浩大的商业化运作,随着80年代MTV的出现,更使得流行音乐市场出现井喷式的增长,商业化运作形式也更为多样化,这一阶段的代表应该是中国歌迷最为熟悉的迈克尔·杰克逊和麦当娜,他们2人也是这段时间西方流行音乐商业化运作最为成功的典范,同时带给主流唱片公司无比丰厚的利润回报,而商业化运作自此也成为最基本的主流唱片公司发展策略之一。其实这2种音乐发展模式各有优点,商业化运作的主流音乐更具有娱乐性,更为符合大众口味;而独立音乐更注重其音乐品质和实验性、艺术性。在欧美乐坛这2种音乐发展模式形成了一种互补关系,独立音乐人可以因为其出色的音乐作品而一夜成名(创作出了更为大众所接受、具备流行潜质的作品),被大公司签约登上主流市场的舞台;而主流音乐人也有可能经历一段辉煌之后沉寂下来,退回非主流市场,默默的积攒音乐创作灵感。换个方式说:主流音乐需要从独立音乐中吸取养分,通过商业化运作开发出新的音乐市场和利润,并培养出了大批乐迷,而其中一部分乐迷觉得主流音乐已不能满足他们的欣赏口味时,他们就会开始关注独立音乐,这也算是一种反哺吧;独立音乐则需要保持自身的独立性和艺术性,给予音乐人最大的创作自由,以开创出新的音乐类型或提升音乐的艺术价值,具备流行潜质的由主流音乐吸收发展,剩下的用来满足口味日益挑剔的乐迷(好像我2种都喜欢啊,算是啥口味?“超级大胃王”!
);这2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共同推动了流行音乐的发展。如今也有一些音乐人在获得主流市场的认可后,依然坚持其原有的音乐创作模式,不愿被过多的商业化运作活动干扰,以免影响音乐创作,就像我第二个帖子中所提及的Adele等,就算是主流唱片公司也会充分重视这些音乐人的个人意愿,并给予他们一定的创作空间,现在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双赢”的局面,就不得不提到过度商业化的弊端了。自商业化运作的开始,在主流唱片公司获得巨大利润的同时,也给明星们造成了巨大的精神压力,在长时间的处于媒体关注和社会舆论的压力下,明星们大多出现了精神问题,很多人不得不靠服用药物来调整自己,最终导致其中一些人英年早逝,其中有Jimi Hendrix(最伟大的吉他手之一,27岁死于服用过量迷幻药)、猫王(生前饱受忧郁症困扰,享年42岁)、迈克尔·杰克逊(死于药物注射过量,终年50岁)...更多的我就不说了,正是因为这种堪称惨痛的损失使得现在国外的主流唱片公司更加关注旗下艺人的身心健康问题,并给予艺人更多的空间来调整自己。过度商业化给音乐人带来的弊端不仅仅是精神健康的问题,当音乐人沉迷于商业化运作所带来的物欲诱惑中时,他们会逐渐迷失自我,音乐创作的灵感源泉也会干涸,最后就如同失去灵魂的躯壳一般,无法延续其音乐创作;就算以后能从中醒悟,也很难重新回到音乐的怀抱,估计这也是很多主流音乐人红极一时但最终沉寂消失的原因,所以对于音乐人而言,过度的包装和商业宣传活动是一枚甜美的“毒药”,在音乐人享受名利双收的快感同时,音乐的灵感也会随之远去,而真正能做到“出淤泥而不染”的人太难得了啊...也许Bob Dylan算一个。当然这个弊端是我的个人看法,无法论证其正确性,但我不认为一个满脑子都是物欲享受的人可以搞出什么好的音乐创作,就算偶尔灵光一闪也不可能持久的保持其创作能力,我个人对于这点坚信不疑。
话说到这里,相信我的标题“商业化&独立性”, 2者之间的关联应该大体交代清楚了。累死我了,脑细胞死了好大一群啊...求安慰
现在该轮到我感觉最复杂的中国流行音乐了...既然是自己人,我就不说优点了,重点说说缺点,中国流行乐坛的大环境就我看来是非常恶劣的,而这也是我愤怒的原因。在西方流行乐坛开始第二次声势浩大的商业化运作同时,商业化运作模式也从西方国家传入中国,中国的娱乐公司和媒体(我认为他们不够资格称之为唱片公司或音乐公司)自以为是的把它运用得“淋漓尽致”,八十年代最为著名的“谭张争霸”就是商业化炒作的代表,虽然这场炒作成功的提升了流行乐在大众中的知名度,并培养了大批歌迷,使得当时的流行音乐市场价值提升了很多,但因其不仅仅是过度而是恶劣的炒作手法,直接造成了一个“恶果”:张国荣于1989年宣布退出歌坛,而谭咏麟也在不久后选择淡出歌坛,处于一种半退出的状态,尽管香港的娱乐公司后来捧出了“四大天王”来代替,也不能挽回香港歌坛的颓势,香港歌坛的黄金年代就此结束,其后过度的商业化运作更是直接埋葬了香港音乐人的创作激情,使得香港乐坛至今也无法回复当初的盛况,可以说过度的商业化运作直接葬送了香港乐坛的未来。随后这场商业化运作越演越烈,波及了整个中国流行音乐市场,使得中国的流行音乐经历了长达二、三十年的商业化运作,却没有发展其独立性,后果就是中国的流行音乐表现形式极度贫瘠,音乐素质低下,流行音乐的独特性和艺术性也无法得到体现,损失了大批高素质乐迷,更无力开发新的市场价值,造成整个中国流行音乐市场价值的裹足不前甚至萎缩(中国的流行音乐市场价值本应成为全球音乐市场中价值最高的,但其市场成长幅度远远低于预期)。可笑的是国内的娱乐公司至今仍然在过度的商业化运作,完全不顾及其危害性,真不知道他们是无知还是短视,猪一样的队友!所幸的是,这几年中国的一些音乐人已经开始意识到这点,并开始改变这种状况,他们能够沉静下来,专注于音乐创作,不受商业化运作的干扰,创作出了不少优秀作品,让我重新开始关注中国的流行音乐,其中表现最为明显的是一些民谣及摇滚歌手(这点倒是和国外乐坛不约而同,歌手兼词曲作者运动也是以民谣和摇滚为主要表现形式的),但这还不够,因为中国没有Bob Dylan、没有4AD,或者说没有他们的那种影响力来彻底改变这种局面...不得不说中国的音乐人是全球最苦B的音乐人了,音乐的独立化路程走得无比艰难,我所能做的就是把我的理解和感悟写下来,该走的路还是得中国的音乐人自己走下去,即使走得很艰难、走得很辛苦,但只有坚定的走下去,中国的流行音乐才能得到救赎、才能建造起中国的流行音乐殿堂、中国的音乐人才能把自己的名字刻入那座音乐殿堂里面;我期待着能看到中国流行乐历史上的第一次音乐运动、中国流行音乐的殿堂上也能篆刻下一个个富有传奇色彩的名字...
写到这里,发现好像有点跑偏了...本兮呢?本兮去哪了?咳,说回本兮,本兮是我听过的歌手之中最纯粹的一个,纯粹得如同水晶一般晶莹剔透,她的音乐也是如此,歌曲中所表达出的情感透明得仿佛触手可及,却又让人不忍触碰,这种聆听感受对于我而言是一种全新的体验,实在是了不起...本兮适合被商业化吗?在我看来完全不适合,虽然她的歌曲具备很高的流行潜质,歌曲的旋律节奏也符合大众的口味,但她太独特了啊,一个如水晶一般纯净的精灵女孩,这样的女孩一旦涉及商业化运作,不可避免的会被其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伤害,而以她的纯净特质,这种伤害很有可能是她所无法承受的。就像我说过的,我更愿意本兮成为一个独立音乐人,钱赚得不多、名气也不大,但可以自由自在的写歌、唱歌,就像一个欢快的小精灵一般的畅游在音乐的世界里,那样的本兮我觉得应该是最美丽、最快乐的。所以,兮饭们,现在你们知道该做些什么吗?停止一切无意义的争执和诋毁吧,静下心来聆听她的心声,感悟属于你们自己的心情故事,并祝福她,这样就够了。
商业化就先从我最了解的欧美流行音乐说起吧,西方流行音乐起源于上个世纪初期,开始只有JAZZ、country music等为数不多的音乐种类,出于历史原因(战争)和信息的传播不易,流行乐并没有得到真正的普及;而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出现的摇滚乐自诞生起就和商业化密不可分,在五、六十年代通过商业化的包装宣传,使得Elvis Presley(猫王)、The Beatles等迅速的成为家喻户晓的明星,应该说这段时间是唱片公司商业化运作最为成功的典范之一,商业化运作对于摇滚乐、流行乐的普及和传播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使得流行音乐的市场得到极大的扩展,很轻易的就超过了传统音乐市场(古典乐),流行乐也因此真正成为一种大众娱乐消费品。
经过近二十年的飞速发展,西方流行乐在将要进入七十年代的时候迎来了一场具有深远影响的音乐变革-歌手兼词曲作者运动(Singer-Songwriter),这场由Bob Dylan、JoniMitchell、JohnLennon、Paul Simon等歌手所倡导的音乐运动直接改变了音乐创作形式,词曲作者不再受限于传统的音节和歌词安排,开始注重歌曲的内涵表达,也突破了词曲作者自身的嗓音限制,使得作者成为自己作品的完美诠释者。这场变革运动的真正意义不在于其所创造的商业价值,而在于流行乐的品质因此得到极大提高,不再是一种单纯的供大众娱乐消费的音乐,而是一种可以具备时代气息和思想内涵,能带给听众各种感悟的音乐。这场变革运动不像其它音乐运动那么的声势浩大(毕竟不是商业化运作),包括国内的一些研究西方流行音乐的文献中也鲜有提及,但其深远影响毋庸置疑,这场运动激励了一代代的音乐创作人追随先驱者的脚步,促成了很多更为激进、多样化的音乐创作,使得流行乐的多形态和艺术性得到了极大展现,直到2016年Bob Dylan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算是给了这位音乐运动先驱者所获得的艺术价值一个高度肯定(估计Bob Dylan的音乐奖项已经拿到无数,只能换个领域来褒奖他的成就了,当然Bob Dylan也绝对无愧于这个奖项,因为他是Bob Dylan、一个睿智而伟大的灵魂歌者、吟游诗人)。对于这场音乐运动我的定义是:这场音乐运动极大的提升了音乐创作人自身音乐素质和流行乐的艺术性,并使得音乐人脱离商业化运作,专注于音乐创作成为可能。
而在70年代后期和八十年代,西方流行音乐出现了2种不同的发展趋势,先来说说独立音乐风潮,引用百度中的描述:70年代中期出现了一支惊世骇俗的朋克乐队Sex Pistols,张扬的个性以及新锐的朋克乐方式令许多大公司不愿意与他们签约,直到1976年Virgin这间最元老级的独立唱片公司冒险签下SexPistols,并为其出版了一张唱片。这一划时代的音乐事件标志着独立音乐运动的开始。这是开始,而提到独立音乐不得不提及一个极富传奇色彩的音乐厂牌“4AD”, “4AD” 成立于1980年,最为世人称道的是其公司音乐创作宗旨和出片运作方式,其中有2点最为关键:第一,始终坚持独立唱片公司和艺人间的“伦理精神”,即艺人音乐创作、艺术风格、出片计划不受唱片公司任何形式的干涉,公司完全尊重艺人的创作自由和出片时间安排。第二,追求唱片独特、完美的艺术品质,致力于开拓全新的音乐风格,发掘和扶持带有实验色彩的新人新音乐。而这种创作宗旨和出片运作方式也使得“4AD”从一群独立唱片公司中脱颖而出,成为独立音乐的标志性厂牌。“4AD”公司成功的意义在于:它在主流音乐商业化运作最为巅峰的时期吸引了大批高素质音乐人加入了独立音乐的阵容,保持了流行乐的独特性和艺术性,使得独立音乐的创作理念深入人心,影响了其后几代音乐人并将持续影响下去。在我看来,独立音乐运动应该算是歌手兼词曲作者运动的一种继承、一种延续,而正是通过这2次音乐运动,使得西方流行乐坛不断涌现出高素质的音乐人,并形成了一个良好循环延续至今。
与此同时,由于朋克乐(Sex Pistols在朋克乐队中算是另类)和迪斯科的流行,主流唱片公司也开始了另一场声势浩大的商业化运作,随着80年代MTV的出现,更使得流行音乐市场出现井喷式的增长,商业化运作形式也更为多样化,这一阶段的代表应该是中国歌迷最为熟悉的迈克尔·杰克逊和麦当娜,他们2人也是这段时间西方流行音乐商业化运作最为成功的典范,同时带给主流唱片公司无比丰厚的利润回报,而商业化运作自此也成为最基本的主流唱片公司发展策略之一。其实这2种音乐发展模式各有优点,商业化运作的主流音乐更具有娱乐性,更为符合大众口味;而独立音乐更注重其音乐品质和实验性、艺术性。在欧美乐坛这2种音乐发展模式形成了一种互补关系,独立音乐人可以因为其出色的音乐作品而一夜成名(创作出了更为大众所接受、具备流行潜质的作品),被大公司签约登上主流市场的舞台;而主流音乐人也有可能经历一段辉煌之后沉寂下来,退回非主流市场,默默的积攒音乐创作灵感。换个方式说:主流音乐需要从独立音乐中吸取养分,通过商业化运作开发出新的音乐市场和利润,并培养出了大批乐迷,而其中一部分乐迷觉得主流音乐已不能满足他们的欣赏口味时,他们就会开始关注独立音乐,这也算是一种反哺吧;独立音乐则需要保持自身的独立性和艺术性,给予音乐人最大的创作自由,以开创出新的音乐类型或提升音乐的艺术价值,具备流行潜质的由主流音乐吸收发展,剩下的用来满足口味日益挑剔的乐迷(好像我2种都喜欢啊,算是啥口味?“超级大胃王”!

话说到这里,相信我的标题“商业化&独立性”, 2者之间的关联应该大体交代清楚了。累死我了,脑细胞死了好大一群啊...求安慰

现在该轮到我感觉最复杂的中国流行音乐了...既然是自己人,我就不说优点了,重点说说缺点,中国流行乐坛的大环境就我看来是非常恶劣的,而这也是我愤怒的原因。在西方流行乐坛开始第二次声势浩大的商业化运作同时,商业化运作模式也从西方国家传入中国,中国的娱乐公司和媒体(我认为他们不够资格称之为唱片公司或音乐公司)自以为是的把它运用得“淋漓尽致”,八十年代最为著名的“谭张争霸”就是商业化炒作的代表,虽然这场炒作成功的提升了流行乐在大众中的知名度,并培养了大批歌迷,使得当时的流行音乐市场价值提升了很多,但因其不仅仅是过度而是恶劣的炒作手法,直接造成了一个“恶果”:张国荣于1989年宣布退出歌坛,而谭咏麟也在不久后选择淡出歌坛,处于一种半退出的状态,尽管香港的娱乐公司后来捧出了“四大天王”来代替,也不能挽回香港歌坛的颓势,香港歌坛的黄金年代就此结束,其后过度的商业化运作更是直接埋葬了香港音乐人的创作激情,使得香港乐坛至今也无法回复当初的盛况,可以说过度的商业化运作直接葬送了香港乐坛的未来。随后这场商业化运作越演越烈,波及了整个中国流行音乐市场,使得中国的流行音乐经历了长达二、三十年的商业化运作,却没有发展其独立性,后果就是中国的流行音乐表现形式极度贫瘠,音乐素质低下,流行音乐的独特性和艺术性也无法得到体现,损失了大批高素质乐迷,更无力开发新的市场价值,造成整个中国流行音乐市场价值的裹足不前甚至萎缩(中国的流行音乐市场价值本应成为全球音乐市场中价值最高的,但其市场成长幅度远远低于预期)。可笑的是国内的娱乐公司至今仍然在过度的商业化运作,完全不顾及其危害性,真不知道他们是无知还是短视,猪一样的队友!所幸的是,这几年中国的一些音乐人已经开始意识到这点,并开始改变这种状况,他们能够沉静下来,专注于音乐创作,不受商业化运作的干扰,创作出了不少优秀作品,让我重新开始关注中国的流行音乐,其中表现最为明显的是一些民谣及摇滚歌手(这点倒是和国外乐坛不约而同,歌手兼词曲作者运动也是以民谣和摇滚为主要表现形式的),但这还不够,因为中国没有Bob Dylan、没有4AD,或者说没有他们的那种影响力来彻底改变这种局面...不得不说中国的音乐人是全球最苦B的音乐人了,音乐的独立化路程走得无比艰难,我所能做的就是把我的理解和感悟写下来,该走的路还是得中国的音乐人自己走下去,即使走得很艰难、走得很辛苦,但只有坚定的走下去,中国的流行音乐才能得到救赎、才能建造起中国的流行音乐殿堂、中国的音乐人才能把自己的名字刻入那座音乐殿堂里面;我期待着能看到中国流行乐历史上的第一次音乐运动、中国流行音乐的殿堂上也能篆刻下一个个富有传奇色彩的名字...
写到这里,发现好像有点跑偏了...本兮呢?本兮去哪了?咳,说回本兮,本兮是我听过的歌手之中最纯粹的一个,纯粹得如同水晶一般晶莹剔透,她的音乐也是如此,歌曲中所表达出的情感透明得仿佛触手可及,却又让人不忍触碰,这种聆听感受对于我而言是一种全新的体验,实在是了不起...本兮适合被商业化吗?在我看来完全不适合,虽然她的歌曲具备很高的流行潜质,歌曲的旋律节奏也符合大众的口味,但她太独特了啊,一个如水晶一般纯净的精灵女孩,这样的女孩一旦涉及商业化运作,不可避免的会被其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伤害,而以她的纯净特质,这种伤害很有可能是她所无法承受的。就像我说过的,我更愿意本兮成为一个独立音乐人,钱赚得不多、名气也不大,但可以自由自在的写歌、唱歌,就像一个欢快的小精灵一般的畅游在音乐的世界里,那样的本兮我觉得应该是最美丽、最快乐的。所以,兮饭们,现在你们知道该做些什么吗?停止一切无意义的争执和诋毁吧,静下心来聆听她的心声,感悟属于你们自己的心情故事,并祝福她,这样就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