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义梁山吧 关注:10贴子:384
  • 10回复贴,共1

美丽乡村—袁口新考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IP属地:山东1楼2017-03-20 16:03回复
    袁口村隶属山东省梁山县韩岗镇,位于县城东南23公里处,坐落在古老的京杭大运河两岸。明清时期设置袁口镇、有守备①驻此。现分为南袁口、北袁口、东袁口3个行政村,据《山东省梁山县地名志》记载:“明朝洪武年间袁氏在此建村,因这里设有渡口,故名袁家口村”,俗称袁口。
    图:袁家口渡现状。

    图:现在的袁口村大街。

    图:现在的袁口村民居。

    图:明万历三十六年《汶上县志》卷二[建置志]记载袁家口渡。


    IP属地:山东5楼2017-03-20 17:33
    回复
      明永乐九年(公元1411年),工部尚书宋礼奉命疏浚济宁至临清元代运河,负责袁口这一段的官员叫袁升,因期间连月暴雨而影响工期、竣工后奏明皇上主动请辞并在渡口亲自摆船义渡来将功补过。袁口村袁氏族人和其他村民受之感动,纷纷捐资建造船只及其它设施,并出人、出物帮助过往行旅。后又设立官渡,而操舟者始不得苛索于行人②,袁口渡由此闻名!现有“义渡碑”一管藏于村内,承载着古镇昔日的辉煌。
      图:现藏于村内的袁家口渡“义渡碑”。



      IP属地:山东6楼2017-03-20 17:38
      回复
        明万历三十六年《汶上县志》卷二[建置志];清康熙五十六年续修《汶上县志》卷三[政纪志]记载③ “正德元年(公元1506年)工部郎中商良辅受命在袁口建节制闸后,设闸官一员、闸夫30名”。工部和汶上县又陆续在袁口设立了水驿驿丞厅④、官渡⑤、水次⑥、浅铺⑦、兑军仓⑧、集市、袁家口镇等,另有总督河道佥都御史、巡河御史钦奉勅谕巡视。随着河务、官府机构的设置和官员、兵防、河夫及过往商贾行旅的增多,极大的促进了这里运输、商贸及手工百业的快速发展,村镇集市逐渐繁荣。至清代时已是汶西首镇 “居民三千户,通商贾百货”。沿京杭运河自南旺向北有开河、袁口、靳口、安山五镇,袁口则处于中心位置,素有“百里五镇、袁口之首”说。水运、陆运极为方便,就陆地交通而言,东西方向有官道,向东可至汶上、兖州,向西与水泊梁山、曹州、寿张陆路相通。这里即是汶上漕粮收兑地,也是最大的商贸集散中心。每逢河水旺期,北舟南船络绎不绝,江南的竹器、木器、瓷器;北方的煤油、洋线、京津杂货等通过此地广销四方。
        图:明代正德袁家口闸“铁锔扣”。

        图:明万历三十六年《汶上县志》卷二[建置志]记载袁家口闸官。

        图:明万历三十六年《汶上县志》卷二[建置志]记载袁家口闸。

        图:明万历三十六年《汶上县志》卷二[建置志]记载袁家口浅铺。

        图:明万历三十六年《汶上县志》卷二[建置志]记载袁家口闸。

        图:明万历三十六年《汶上县志》卷二[建置志]记载袁家口水次。

        图:明万历三十六年《汶上县志》卷二[建置志]记载袁家口闸夫。


        IP属地:山东7楼2017-03-20 17:48
        回复
          由于大运河穿村而过,袁口镇从中一分为二,名曰东袁口和西袁口。西岸有西大街,店铺行栈多集中在这条街面上,是袁口镇商贸繁华之处。据镇上老人讲,至清中期,仅规模较大的布坊就有16家之多,多为晋、京、津客商,资金雄厚,铺面建筑讲究。“漕之间再西则地宜木棉、纺车之声相闻”⑨曾详实的叙述了袁口一带繁忙的纺织景象。最负盛名的旺铺是 “益盛”粮行、“万兴”油坊、“德兴”银号和“柴大官人” 织绣坊。“益盛”号临街,门面装饰辉煌,深宅亭楼、可眺望俯瞰几十里运河风景;“万兴”油坊在民国初就采用了柴油机等新型设备,不知比当时后集镇仅有的畜力弹花机、轧油机先进多少倍;“德兴”银号为东袁口荣氏家族创办,实力雄厚,其银票可在周围6个县和济宁州等地流通;“柴大官人” 织绣坊花色品种丰富多彩,纹饰花样千姿百态。清康熙四十六年,“柴大官人”织绣曾被地方官员作为贡品,献给南巡回銮过境汶上驻跸开河镇北朱家湾的圣驾,受到“织绣成文、精艳四方”之封誉,留下“百里五镇袁口中,‘柴大官人’进了京”的佳话。同治元年,该号因故被清廷查封易名 “益泰昌”,一直延续到上世纪五十年代公私合营。公元2011年,“柴大官人”已被山东省商务厅认定为“山东老字号”。另外还有名声响亮的行栈店铺:如兼营中药的“聚泰和”、兼营酒业的“复成兴”粮行、“元和”精细糕点铺、“侯义盛”酱油铺、“东盛源”酱菜纸张铺、“万育堂”中药房、“同济堂”妇幼诊所、“洪盛永”百货店及“同和”酱园等。
          图:明代万历三十六年《汶上县志》卷四[政纪志]风俗篇记载袁口纺织业。

          图:“柴大官人” 织绣坊易名“益泰昌”后老账簿。

          图:梁山县政协文史资料记载袁口。

          图:明代正德袁家口闸“铁锔扣”。

          图:“柴大官人” 织绣被山东省商务厅认定为“山东老字号”。

          图:袁口村发现的清代三锭纺纱车。


          IP属地:山东8楼2017-03-20 17:59
          回复
            西岸的南大街则是另一番景象,多为饮食服务业。有“三合居”、“山海楼”细餐馆,都是精细餐具,桌凳典雅,昼夜服务。“老虎泪”饺子馆、“筒子屋”烧饼铺、日夜不停的开锅丸子汤、热缸稀饭、锅盔等一应俱全。东袁口临街店铺、客栈虽不如西大街多,但有官商盐店却兼营过往达官贵人的食宿,常是官府要员的下榻之处。其建筑风格典雅,室内多摆设红木桌椅、顶子床,餐茶用具则全是景德镇名贵瓷器,以此而远近闻名。
            明代万历三十六年《汶上县志》卷二[建置志]曾这样记载:“邑西濒河一带袁家口市,帆墙云聚、人迹星罗、商贾云集、店铺林立”。商贸、经济的繁荣带动了村镇建筑规模的扩展,还建有众多庙宇,其建筑带有运河乡风民俗的独特风格。袁口的庙宇多建于明代,店铺多建于明末清初;前者多用筒瓦,飞檐斗拱,上有兽头、龟蛇等形象的五脊六兽,后者多用鳞瓦,风格各异。别有风趣的是商家店铺门面上的门板和木栅,俗称“木笼子”,店铺多、木笼子自然也多,少者一家几十块,多者百余块。早上开业下门板声响倒还不大,可到晚上歇业上门板就热闹了,乒乒乓乓,响声极大,颇像放鞭炮一样。因此,当时人们说:“一年三百六十天,袁口天天放火鞭。”
            图:袁口闸遗址。


            IP属地:山东9楼2017-03-20 18:10
            回复
              经济、商贸、文化的繁荣促进了民间文艺的昌盛。每年入冬,镇商会都要出资组织民间艺人排演戏曲、高跷等节目,尤其是高跷队,阵容庞大,表演独具特色。此外,袁口镇经常有戏班唱戏,所以周围至今流传着很多歇后语: “袁口唱戏——不请客”(因为这里三天两头唱戏,主人如请客会耽误事),“袁口唱戏——欺(七)天” (这里唱戏七天是惯例)等。袁口镇名噪一时,南来北往的行旅对此评说万千,有些后来竟然成为人们的口头禅:北方往南走的客商说“靳口近,袁口远”,南方来的人们则说“靳口不近,袁口不远”,从东向西的行人说“远走快,近走慢,赶到袁口去打尖”;西边向东行的客人说“去兖州往东走,紧走一天住袁口”等等。话虽夸张了些,却说明了袁口镇在历史上曾是声名远播的。

              图:袁家口运河古道现状。


              IP属地:山东10楼2017-03-20 18:12
              回复
                注解
                ①、明清两朝的官职名,这里应是指运河漕运总督所辖运漕粮的卫守备。
                ②、明万历三十六年《汶上县志》卷二[建置志]编里篇记载的官方义渡,有严格的渡船管理制度。
                ③、袁口镇旧属山东汶上县。
                ④、是以船为主要交通工具的驿站,一是传播政令、沟通联系、巩固国家,二是推动商贸发达、改善人民生活,三是加强中央与地方的联系。明代开河镇设水驿,袁口镇设水驿驿丞厅。
                ⑤、官府设立的运河渡口,这里是指袁口渡,免费过往。
                ⑥、指船只泊岸之处,这里是指袁口码头。
                ⑦、是明清时期京杭运河水利设置与河工组织之一,其主要功能是疏通运河淤浅,保持运道畅通。
                ⑧、就是运河码头的粮仓,民交兑漕粮,然后军运。
                ⑨、明代万历三十六年《汶上县志》卷四[政纪志]风俗篇记载。


                IP属地:山东11楼2017-03-20 18:12
                回复
                  美丽乡村—袁口新考
                  袁口村隶属山东省梁山县韩岗镇,位于县城东南23公里处,坐落在古老的京杭大运河两岸。明清时期设置袁口镇、有守备①驻此。现分为南袁口、北袁口、东袁口3个行政村,据《山东省梁山县地名志》记载:“明朝洪武年间袁氏在此建村,因这里设有渡口,故名袁家口村”,俗称袁口。
                  明永乐九年(公元1411年),工部尚书宋礼奉命疏浚济宁至临清元代运河,负责袁口这一段的官员叫袁升,因期间连月暴雨而影响工期、竣工后奏明皇上主动请辞并在渡口亲自摆船义渡来将功补过。袁口村袁氏族人和其他村民受之感动,纷纷捐资建造船只及其它设施,并出人、出物帮助过往行旅。后又设立官渡,而操舟者始不得苛索于行人②,袁口渡由此闻名!现有“义渡碑”一管藏于村内,承载着古镇昔日的辉煌。
                  明万历三十六年《汶上县志》卷二[建置志];清康熙五十六年续修《汶上县志》卷三[政纪志]记载③ “正德元年(公元1506年)工部郎中商良辅受命在袁口建节制闸后,设闸官一员、闸夫30名”。工部和汶上县又陆续在袁口设立了水驿驿丞厅④、官渡⑤、水次⑥、浅铺⑦、兑军仓⑧、集市、袁家口镇等,另有总督河道佥都御史、巡河御史钦奉勅谕巡视。随着河务、官府机构的设置和官员、兵防、河夫及过往商贾行旅的增多,极大的促进了这里运输、商贸及手工百业的快速发展,村镇集市逐渐繁荣。至清代时已是汶西首镇 “居民三千户,通商贾百货”。沿京杭运河自南旺向北有开河、袁口、靳口、安山五镇,袁口则处于中心位置,素有“百里五镇、袁口之首”说。水运、陆运极为方便,就陆地交通而言,东西方向有官道,向东可至汶上、兖州,向西与水泊梁山、曹州、寿张陆路相通。这里即是汶上漕粮收兑地,也是最大的商贸集散中心。每逢河水旺期,北舟南船络绎不绝,江南的竹器、木器、瓷器;北方的煤油、洋线、京津杂货等通过此地广销四方。
                  由于大运河穿村而过,袁口镇从中一分为二,名曰东袁口和西袁口。西岸有西大街,店铺行栈多集中在这条街面上,是袁口镇商贸繁华之处。据镇上老人讲,至清中期,仅规模较大的布坊就有16家之多,多为晋、京、津客商,资金雄厚,铺面建筑讲究。“漕之间再西则地宜木棉、纺车之声相闻”⑨曾详实的叙述了袁口一带繁忙的纺织景象。最负盛名的旺铺是 “益盛”粮行、“万兴”油坊、“德兴”银号和“柴大官人” 织绣坊。“益盛”号临街,门面装饰辉煌,深宅亭楼、可眺望俯瞰几十里运河风景;“万兴”油坊在民国初就采用了柴油机等新型设备,不知比当时后集镇仅有的畜力弹花机、轧油机先进多少倍;“德兴”银号为东袁口荣氏家族创办,实力雄厚,其银票可在周围6个县和济宁州等地流通;“柴大官人” 织绣坊花色品种丰富多彩,纹饰花样千姿百态。清康熙四十六年,“柴大官人”织绣曾被地方官员作为贡品,献给南巡回銮过境汶上驻跸开河镇北朱家湾的圣驾,受到“织绣成文、精艳四方”之封誉,留下“百里五镇袁口中,‘柴大官人’进了京”的佳话。同治元年,该号因故被清廷查封易名 “益泰昌”,一直延续到上世纪五十年代公私合营。公元2011年,“柴大官人”已被山东省商务厅认定为“山东老字号”。另外还有名声响亮的行栈店铺:如兼营中药的“聚泰和”、兼营酒业的“复成兴”粮行、“元和”精细糕点铺、“侯义盛”酱油铺、“东盛源”酱菜纸张铺、“万育堂”中药房、“同济堂”妇幼诊所、“洪盛永”百货店及“同和”酱园等。
                  西岸的南大街则是另一番景象,多为饮食服务业。有“三合居”、“山海楼”细餐馆,都是精细餐具,桌凳典雅,昼夜服务。“老虎泪”饺子馆、“筒子屋”烧饼铺、日夜不停的开锅丸子汤、热缸稀饭、锅盔等一应俱全。东袁口临街店铺、客栈虽不如西大街多,但有官商盐店却兼营过往达官贵人的食宿,常是官府要员的下榻之处。其建筑风格典雅,室内多摆设红木桌椅、顶子床,餐茶用具则全是景德镇名贵瓷器,以此而远近闻名。
                  明代万历三十六年《汶上县志》卷二[建置志]曾这样记载:“邑西濒河一带袁家口市,帆墙云聚、人迹星罗、商贾云集、店铺林立”。商贸、经济的繁荣带动了村镇建筑规模的扩展,还建有众多庙宇,其建筑带有运河乡风民俗的独特风格。袁口的庙宇多建于明代,店铺多建于明末清初;前者多用筒瓦,飞檐斗拱,上有兽头、龟蛇等形象的五脊六兽,后者多用鳞瓦,风格各异。别有风趣的是商家店铺门面上的门板和木栅,俗称“木笼子”,店铺多、木笼子自然也多,少者一家几十块,多者百余块。早上开业下门板声响倒还不大,可到晚上歇业上门板就热闹了,乒乒乓乓,响声极大,颇像放鞭炮一样。因此,当时人们说:“一年三百六十天,袁口天天放火鞭。”
                  经济、商贸、文化的繁荣促进了民间文艺的昌盛。每年入冬,镇商会都要出资组织民间艺人排演戏曲、高跷等节目,尤其是高跷队,阵容庞大,表演独具特色。此外,袁口镇经常有戏班唱戏,所以周围至今流传着很多歇后语: “袁口唱戏——不请客”(因为这里三天两头唱戏,主人如请客会耽误事),“袁口唱戏——欺(七)天” (这里唱戏七天是惯例)等。袁口镇名噪一时,南来北往的行旅对此评说万千,有些后来竟然成为人们的口头禅:北方往南走的客商说“靳口近,袁口远”,南方来的人们则说“靳口不近,袁口不远”,从东向西的行人说“远走快,近走慢,赶到袁口去打尖”;西边向东行的客人说“去兖州往东走,紧走一天住袁口”等等。话虽夸张了些,却说明了袁口镇在历史上曾是声名远播的。
                  注解
                  ①、明清两朝的官职名,这里应是指运河漕运总督所辖运漕粮的卫守备。
                  ②、明万历三十六年《汶上县志》卷二[建置志]编里篇记载的官方义渡,有严格的渡船管理制度。
                  ③、袁口镇旧属山东汶上县。
                  ④、是以船为主要交通工具的驿站,一是传播政令、沟通联系、巩固国家,二是推动商贸发达、改善人民生活,三是加强中央与地方的联系。明代开河镇设水驿,袁口镇设水驿驿丞厅。
                  ⑤、官府设立的运河渡口,这里是指袁口渡,免费过往。
                  ⑥、指船只泊岸之处,这里是指袁口码头。
                  ⑦、是明清时期京杭运河水利设置与河工组织之一,其主要功能是疏通运河淤浅,保持运道畅通。
                  ⑧、就是运河码头的粮仓,民交兑漕粮,然后军运。
                  ⑨、明代万历三十六年《汶上县志》卷四[政纪志]风俗篇记载。


                  IP属地:山东12楼2017-03-20 18:13
                  回复
                    袁口村隶属山东省梁山县韩岗镇,位于县城东南23公里处,坐落在古老的京杭大运河两岸。明清时期设置袁口镇、有守备①驻此。现分为南袁口、北袁口、东袁口3个行政村,据《山东省梁山县地名志》记载:“明朝洪武年间袁氏在此建村,因这里设有渡口,故名袁家口村”,俗称袁口。
                    明永乐九年(公元1411年),工部尚书宋礼奉命疏浚济宁至临清元代运河,负责袁口这一段的官员叫袁升,因期间连月暴雨而影响工期、竣工后奏明皇上主动请辞并在渡口亲自摆船义渡来将功补过。袁口村袁氏族人和其他村民受之感动,纷纷捐资建造船只及其它设施,并出人、出物帮助过往行旅。后又设立官渡,而操舟者始不得苛索于行人②,袁口渡由此闻名!现有“义渡碑”一管藏于村内,承载着古镇昔日的辉煌。
                    明万历三十六年《汶上县志》卷二[建置志];清康熙五十六年续修《汶上县志》卷三[政纪志]记载③ “正德元年(公元1506年)工部郎中商良辅受命在袁口建节制闸后,设闸官一员、闸夫30名”。工部和汶上县又陆续在袁口设立了水驿驿丞厅④、官渡⑤、水次⑥、浅铺⑦、兑军仓⑧、集市、袁家口镇等,另有总督河道佥都御史、巡河御史钦奉勅谕巡视。随着河务、官府机构的设置和官员、兵防、河夫及过往商贾行旅的增多,极大的促进了这里运输、商贸及手工百业的快速发展,村镇集市逐渐繁荣。至清代时已是汶西首镇 “居民三千户,通商贾百货”。沿京杭运河自南旺向北有开河、袁口、靳口、安山五镇,袁口则处于中心位置,素有“百里五镇、袁口之首”说。水运、陆运极为方便,就陆地交通而言,东西方向有官道,向东可至汶上、兖州,向西与水泊梁山、曹州、寿张陆路相通。这里即是汶上漕粮收兑地,也是最大的商贸集散中心。每逢河水旺期,北舟南船络绎不绝,江南的竹器、木器、瓷器;北方的煤油、洋线、京津杂货等通过此地广销四方。
                    由于大运河穿村而过,袁口镇从中一分为二,名曰东袁口和西袁口。西岸有西大街,店铺行栈多集中在这条街面上,是袁口镇商贸繁华之处。据镇上老人讲,至清中期,仅规模较大的布坊就有16家之多,多为晋、京、津客商,资金雄厚,铺面建筑讲究。“漕之间再西则地宜木棉、纺车之声相闻”⑨曾详实的叙述了袁口一带繁忙的纺织景象。最负盛名的旺铺是 “益盛”粮行、“万兴”油坊、“德兴”银号和“柴大官人” 织绣坊。“益盛”号临街,门面装饰辉煌,深宅亭楼、可眺望俯瞰几十里运河风景;“万兴”油坊在民国初就采用了柴油机等新型设备,不知比当时后集镇仅有的畜力弹花机、轧油机先进多少倍;“德兴”银号为东袁口荣氏家族创办,实力雄厚,其银票可在周围6个县和济宁州等地流通;“柴大官人” 织绣坊花色品种丰富多彩,纹饰花样千姿百态。清康熙四十六年,“柴大官人”织绣曾被地方官员作为贡品,献给南巡回銮过境汶上驻跸开河镇北朱家湾的圣驾,受到“织绣成文、精艳四方”之封誉,留下“百里五镇袁口中,‘柴大官人’进了京”的佳话。同治元年,该号因故被清廷查封易名 “益泰昌”,一直延续到上世纪五十年代公私合营。公元2011年,“柴大官人”已被山东省商务厅认定为“山东老字号”。另外还有名声响亮的行栈店铺:如兼营中药的“聚泰和”、兼营酒业的“复成兴”粮行、“元和”精细糕点铺、“侯义盛”酱油铺、“东盛源”酱菜纸张铺、“万育堂”中药房、“同济堂”妇幼诊所、“洪盛永”百货店及“同和”酱园等。
                    西岸的南大街则是另一番景象,多为饮食服务业。有“三合居”、“山海楼”细餐馆,都是精细餐具,桌凳典雅,昼夜服务。“老虎泪”饺子馆、“筒子屋”烧饼铺、日夜不停的开锅丸子汤、热缸稀饭、锅盔等一应俱全。东袁口临街店铺、客栈虽不如西大街多,但有官商盐店却兼营过往达官贵人的食宿,常是官府要员的下榻之处。其建筑风格典雅,室内多摆设红木桌椅、顶子床,餐茶用具则全是景德镇名贵瓷器,以此而远近闻名。
                    明代万历三十六年《汶上县志》卷二[建置志]曾这样记载:“邑西濒河一带袁家口市,帆墙云聚、人迹星罗、商贾云集、店铺林立”。商贸、经济的繁荣带动了村镇建筑规模的扩展,还建有众多庙宇,其建筑带有运河乡风民俗的独特风格。袁口的庙宇多建于明代,店铺多建于明末清初;前者多用筒瓦,飞檐斗拱,上有兽头、龟蛇等形象的五脊六兽,后者多用鳞瓦,风格各异。别有风趣的是商家店铺门面上的门板和木栅,俗称“木笼子”,店铺多、木笼子自然也多,少者一家几十块,多者百余块。早上开业下门板声响倒还不大,可到晚上歇业上门板就热闹了,乒乒乓乓,响声极大,颇像放鞭炮一样。因此,当时人们说:“一年三百六十天,袁口天天放火鞭。”
                    经济、商贸、文化的繁荣促进了民间文艺的昌盛。每年入冬,镇商会都要出资组织民间艺人排演戏曲、高跷等节目,尤其是高跷队,阵容庞大,表演独具特色。此外,袁口镇经常有戏班唱戏,所以周围至今流传着很多歇后语: “袁口唱戏——不请客”(因为这里三天两头唱戏,主人如请客会耽误事),“袁口唱戏——欺(七)天” (这里唱戏七天是惯例)等。袁口镇名噪一时,南来北往的行旅对此评说万千,有些后来竟然成为人们的口头禅:北方往南走的客商说“靳口近,袁口远”,南方来的人们则说“靳口不近,袁口不远”,从东向西的行人说“远走快,近走慢,赶到袁口去打尖”;西边向东行的客人说“去兖州往东走,紧走一天住袁口”等等。话虽夸张了些,却说明了袁口镇在历史上曾是声名远播的。
                    注解
                    ①、明清两朝的官职名,这里应是指运河漕运总督所辖运漕粮的卫守备。
                    ②、明万历三十六年《汶上县志》卷二[建置志]编里篇记载的官方义渡,有严格的渡船管理制度。
                    ③、袁口镇旧属山东汶上县。
                    ④、是以船为主要交通工具的驿站,一是传播政令、沟通联系、巩固国家,二是推动商贸发达、改善人民生活,三是加强中央与地方的联系。明代开河镇设水驿,袁口镇设水驿驿丞厅。
                    ⑤、官府设立的运河渡口,这里是指袁口渡,免费过往。
                    ⑥、指船只泊岸之处,这里是指袁口码头。
                    ⑦、是明清时期京杭运河水利设置与河工组织之一,其主要功能是疏通运河淤浅,保持运道畅通。
                    ⑧、就是运河码头的粮仓,民交兑漕粮,然后军运。
                    ⑨、明代万历三十六年《汶上县志》卷四[政纪志]风俗篇记载。


                    IP属地:山东13楼2017-03-20 18:40
                    回复
                      袁口唱戏七天和嘉祥演员窦朝荣有关。东袁口九十年代有个姓荣的老先生,在村委住,经常写点东西,好像叫荣宗什么。


                      IP属地:山东来自手机贴吧17楼2019-12-12 17:0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