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版《射雕英雄传》第40集中樵子与黄蓉“对唱”的情节,在网上引发了很多质疑,主要集中在两点,一是樵子和黄蓉“对唱”的三首作品都是元代散曲,而射雕的背景射雕是南宋,二是樵子明明是读出来的,黄蓉却说“唱得好”,简单说说个人的看法。
关于第一点,其实是由来已久的公案,当年在金庸因为政治原因正处于舆论的风口浪尖,梁羽生在1966年奉命化名佟硕撰写《金庸梁羽生合论》一文时,本来隐有暗助之意的,但其所在的《大公报》早与金庸的《明报》“划清界限”,故《大公报》副总编辑陈凡对梁羽生十分不满,曾痛斥“你这样说金庸的好话,当心将来死无葬身之地!”,所以梁羽生不得不写了很多或明显有失偏颇、或小题大作、言过其实的文字批评金庸小说。在那篇文章中,梁羽生便声称“金庸的小说最闹笑话的还是诗词方面”,举出的例子就是“《射雕英雄传》中,就出现了“宋代才女唱元曲”的妙事。
后来金庸在2002年重新修订《射雕英雄传》时对梁羽生的评论做出了公开回应,说他2000年在云南听到的“丽江古乐团”演奏的“唐宋遗曲”中就有张养浩的《山坡羊》,并称“我国诗文源流悠久,非一朝定有一朝之诗文,如李白作《菩萨蛮》词,后人于敦煌石窟中发现不少唐人所抄写之“宋词”。此《山坡羊》诸曲或真出自唐人手笔,流传后世,元人张养浩闻而善之,加诸笔录,后人遂讹以为张所自作,亦非无可能。毕竟真相若何,后人难知……评者以本书“宋代才女唱元曲”为笑,作者撰写武侠说部,学识浅陋,于古代史实未能精熟,但求故事生动热闹,细节不免有误。本书初作时,作者未去大理,不知此史实,本小段为后补”。
“丽江古乐团”的演奏曲目能否证明“《山坡羊》诸曲或真出自唐人手笔”,本人不予置评,但“后人诗句前人念”在中国古典小说、戏曲中有很多先例,金庸写的不是历史小说而是武侠小说,效法的也是传统小说、戏曲“古已有之”的做法,他本人亦不否认“但求故事生动热闹,细节不免有误”,即使这种创作手法不无争议,也远没有严重到足以令电视剧不能照原著拍的地步,因此电视剧忠于原著并无不妥,无论如何,这个锅也不该由剧组背。
关于第二点,需要介绍一点古典文学知识,诗歌在古代并不是像文章那样是写来“读”的,而是写来”吟诵”“吟咏”的,“吟”“咏”“诵”在古代都属于清唱唱法的一种,或者说,是一种带唱腔的读法,因为诗歌的格律本身就要求符合音律,所以唐诗都自带歌曲属性,“吟”“咏”“诵”就是不同的唱腔把诗读出来,既可以称之为读,亦可以称之为唱,“诗”和“歌”是一体的,“唱”和“读”亦是一体的。
《射雕》中樵子和黄蓉“对唱”的三首作品都是散曲,原本是配合民间小调来唱的,是一种“通俗歌曲”,但是像樵子和黄蓉这样的知识分子,不用原来的曲调,直接用高雅的“吟咏”把文字给“唱读”出来(将文字的平仄变化当成旋律,配合吟或咏的唱腔),也应该是小菜一碟、信手拈来。虽然因为普通话发音、音调的关系和传统唱法的失传,电视剧无法真正呈现出古人“唱读”的效果,但观众可以理解成他们在古人的方式“吟唱”——拍唐朝的历史剧也做不到每首唐诗都真的“唱读”出来,只能是演员用普通话读,观众自动脑补成他们在“吟咏”,同理,《射雕》中的这段情节,观众可以把樵子和黄蓉的“读诗”理解成“吟”,亦即“唱读”的一种。所以黄蓉说樵子“唱得好”,并没有问题。
PS 很多网友可能看过《琅琊榜》的一个“21分钟长片花”,片头有段男声唱的“遥映人间冰雪样,暗香幽浮曲临江,遍识天下英雄路,俯首江左有梅郎“,其实就是模仿了古人的“吟唱”(当然只是聊具神韵,正宗的古代唱法已经大部份失传了),换言之,古人“吟诗”就是类似于那种调调,既像是读,又像是唱。不过《琅琊榜》正片第一集中出现的那首诗也是用正常的普通话读出来的,如果角色话说到一半,突然冒出一段片花中那样的“吟唱”来,反而显得很突兀(毕竟不是大量用唱段代替对白的音乐剧),所以剧组也就是在片花中意思了那么一下,剧中还是老老实实的普通话配音。
关于第一点,其实是由来已久的公案,当年在金庸因为政治原因正处于舆论的风口浪尖,梁羽生在1966年奉命化名佟硕撰写《金庸梁羽生合论》一文时,本来隐有暗助之意的,但其所在的《大公报》早与金庸的《明报》“划清界限”,故《大公报》副总编辑陈凡对梁羽生十分不满,曾痛斥“你这样说金庸的好话,当心将来死无葬身之地!”,所以梁羽生不得不写了很多或明显有失偏颇、或小题大作、言过其实的文字批评金庸小说。在那篇文章中,梁羽生便声称“金庸的小说最闹笑话的还是诗词方面”,举出的例子就是“《射雕英雄传》中,就出现了“宋代才女唱元曲”的妙事。
后来金庸在2002年重新修订《射雕英雄传》时对梁羽生的评论做出了公开回应,说他2000年在云南听到的“丽江古乐团”演奏的“唐宋遗曲”中就有张养浩的《山坡羊》,并称“我国诗文源流悠久,非一朝定有一朝之诗文,如李白作《菩萨蛮》词,后人于敦煌石窟中发现不少唐人所抄写之“宋词”。此《山坡羊》诸曲或真出自唐人手笔,流传后世,元人张养浩闻而善之,加诸笔录,后人遂讹以为张所自作,亦非无可能。毕竟真相若何,后人难知……评者以本书“宋代才女唱元曲”为笑,作者撰写武侠说部,学识浅陋,于古代史实未能精熟,但求故事生动热闹,细节不免有误。本书初作时,作者未去大理,不知此史实,本小段为后补”。
“丽江古乐团”的演奏曲目能否证明“《山坡羊》诸曲或真出自唐人手笔”,本人不予置评,但“后人诗句前人念”在中国古典小说、戏曲中有很多先例,金庸写的不是历史小说而是武侠小说,效法的也是传统小说、戏曲“古已有之”的做法,他本人亦不否认“但求故事生动热闹,细节不免有误”,即使这种创作手法不无争议,也远没有严重到足以令电视剧不能照原著拍的地步,因此电视剧忠于原著并无不妥,无论如何,这个锅也不该由剧组背。
关于第二点,需要介绍一点古典文学知识,诗歌在古代并不是像文章那样是写来“读”的,而是写来”吟诵”“吟咏”的,“吟”“咏”“诵”在古代都属于清唱唱法的一种,或者说,是一种带唱腔的读法,因为诗歌的格律本身就要求符合音律,所以唐诗都自带歌曲属性,“吟”“咏”“诵”就是不同的唱腔把诗读出来,既可以称之为读,亦可以称之为唱,“诗”和“歌”是一体的,“唱”和“读”亦是一体的。
《射雕》中樵子和黄蓉“对唱”的三首作品都是散曲,原本是配合民间小调来唱的,是一种“通俗歌曲”,但是像樵子和黄蓉这样的知识分子,不用原来的曲调,直接用高雅的“吟咏”把文字给“唱读”出来(将文字的平仄变化当成旋律,配合吟或咏的唱腔),也应该是小菜一碟、信手拈来。虽然因为普通话发音、音调的关系和传统唱法的失传,电视剧无法真正呈现出古人“唱读”的效果,但观众可以理解成他们在古人的方式“吟唱”——拍唐朝的历史剧也做不到每首唐诗都真的“唱读”出来,只能是演员用普通话读,观众自动脑补成他们在“吟咏”,同理,《射雕》中的这段情节,观众可以把樵子和黄蓉的“读诗”理解成“吟”,亦即“唱读”的一种。所以黄蓉说樵子“唱得好”,并没有问题。
PS 很多网友可能看过《琅琊榜》的一个“21分钟长片花”,片头有段男声唱的“遥映人间冰雪样,暗香幽浮曲临江,遍识天下英雄路,俯首江左有梅郎“,其实就是模仿了古人的“吟唱”(当然只是聊具神韵,正宗的古代唱法已经大部份失传了),换言之,古人“吟诗”就是类似于那种调调,既像是读,又像是唱。不过《琅琊榜》正片第一集中出现的那首诗也是用正常的普通话读出来的,如果角色话说到一半,突然冒出一段片花中那样的“吟唱”来,反而显得很突兀(毕竟不是大量用唱段代替对白的音乐剧),所以剧组也就是在片花中意思了那么一下,剧中还是老老实实的普通话配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