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中自体动力宣言吧 关注:4,967贴子:11,351
  • 3回复贴,共1

√。 |0325|研究|现代台湾人「 不合身 」的表演方式。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IP属地:中国台湾1楼2017-03-25 01:18回复
    《 文化現象 / 級 》https://zhuanlan.zhihu.com/2ndecosystem


    IP属地:中国台湾3楼2017-03-25 01:25
    回复
      【 没落的台剧
      ——时间材料的匮乏理解与单一化演绎。】

      △ 附图 - 取自 ALEX GROSS 作品( 和本文内容无直接关联 )
      之前在看韩剧《 信号 》时一直设想一个脑洞题:如果让我扮演一个二、三十年前已经出生的人我会怎麽演?三十年足够让世界硬体跳接变化,也足够一个青年人出生、甚至养成。赵震雄在《 信号 》裡面出演的重案组刑警李材韩,就存有一种「 个人讯息被冤屈掩埋的悲苦感 」,那是一种被时间埋盖的苦情。即便这部剧一开始,观众就能判断李材韩可能已经遇害( 或失踪 ),但剧情接近末段、一幕挖到李材韩证件的画面,还是哭花了一堆观众。

      ◎ 赵震雄在《 信号 》裡面出演的重案组刑警李材韩。
      我一直觉得台湾戏剧面临时间描写在物质素材上,心力花的不够,对人物的时代差异都用同一套表演方式更不用说了。台湾在对年龄分层的表演方式上,其实从电影《 彩霞满天 》一直到王伟忠的《 光阴的故事 》都还一样。有着《 九回时间旅行 》和《 请回答 1988 》题材混种血统的《 1989 一念间 》,除了换个时间点演绎空想爱情,却没能套出 90 年代台湾社会独特的娱乐氛围。( 当然如果这时有人跳出来讨论成本问题就可能就又没完没了 )。

      ◎《 1989 一念间 》豆花妹( 蔡黄汝 )的演绎。图一是 1989 年,图二是已经成为男主角妈的 2016 年。
      九零年代的台湾是什麽模样?即便我生活于那个时代,其实也很难描述。
      突然想起凤凰卫视《 锵锵三人行 》一段 1998 年第一次节目播出的纪录,这段节目就是以台湾社会为谈论素材。该集主题为《 飞碟会的上帝没有来 》,开头调侃了一番柯林顿的绯闻( 此时希拉蕊仍是总统丑闻话题中的配菜而已 )。 当时节目中( 李纯恩 )如此描述( 1998 )当年的台湾社会状态 ——「 在台湾,治安不好、读书风气却很好、民间暴力问题频传,因此飞碟会这样的信仰才存在。 」、「 你们有没有觉得这种神神怪怪的东西在台湾那市场特别大。」如果说台湾确实在某个时间点设有一个翻转结界的开关,我想就差不多在这个年份吧( 飞碟会、催眠秀、特异功能、大卫魔术 )。

      延伸讨论:
      近期的韩国穿越剧、穿越时间越来越短,对时间轴具象的线性描述,也日趋明显( 诸如出现隧道、列车,这种线性指向的硬体暗示 )。时空穿越得越短,有一件事在戏剧中的表现越重要,就是穿越者很容易遇到「 熟人 」,主人物所对应的熟人面孔、如果不断更换表演者,容易造成影像叙事上的资讯混乱。所以这种对于面貌经过时间压叠的描写,视觉技术上就显得非常重要。近期播出的韩剧《 隧道 》,虽然很难突破《 信号 》在我目前心中的地位,但这部剧中对人物岁月容貌的细緻,实在值得留意。台剧《 1989 一念间 》播出时最被人诟病的就是饰演男主角母亲的豆花妹( 蔡黄汝 )不但在年龄演绎上、没有明显区别,甚至连妆容都让人觉得有毛病( 一种还不如在不同年龄层换个人来演的观者之怒 )。


      IP属地:中国台湾本楼含有高级字体4楼2017-04-11 00:38
      回复
        【 没落的台剧
        ——角色设计存在的想像侷限。】

        △ 附图 - 取自 ALEX GROSS 作品( 和本文内容无直接关联 )
        近年台湾人在阅读或撷取讯息的态度上,总给我感觉有种奇怪的全知( 上帝 )视角的主张,舆论者多站在无根边境俯视台湾。感觉就像《 鬼怪 》裡面那没有形体的「 神 」,常常只有一个由上而下的声音洒落。乡民们似乎乐于从生活讯息中试图建构史诗。由其台湾从早年的电影运动、建立的一种以作者( 导演 )为视角主张,所延伸出对身体想像的素朴( 素人 )演绎、加上后期对一切资本主义所接入的身体工程的排斥,形成了一种洁白( 甚至痴呆 )的文化( 身体 )状态。这让近地面的肉搏演绎几乎淡出了文化题材的建构。
        我一直主观的认为,台湾的这种身体状态和倾力拥抱资本主义的韩国偶像工程,有着很大本质上的差异。台湾内部长期存在一种对素人身体的极端推广( 「 名义上 」未被资本开化的身体 ),一种全力抵制、不让身体进入效能开到全满( 技能化 )状态的根本因素,正来自这个「 未完成 」的演身路径——致使我们的近代身体语言不断翻印他者已演绎完成的娱乐工程。台湾这种特殊的身体媒介状态,其实也和普遍的民间信仰脱离不了关係( 所以我一直主张从民间的信仰媒介和工具去切入研究合适的台湾媒介语言 ),《 通灵少女 》可能会是不错的接入管道。
        从对讯息材料的态度、对抗语境的单一、再到身体的集体状态,都能是一个命题。但如果延伸讨论「 题材上的空白 」,这几天刚播映的韩剧《 芝加哥打字机 》,是今年最让我期待的题材,光是剧名就很有戏( 芝加哥打字机,就是着名的「 汤普森冲锋枪 」Thompson Submachinegun 的别名,由于开枪的声音嗒嗒嗒的似打字机而得名 )。对于同样曾被日本治理的韩国,在纸材载体逐渐消失的时代、如何运用现代文化叙事和略短的科技材料史,处理殖民、文学,和对文字传播的现代批判( 同时在演员的存有设定上不缺白 ),正好可以做为参考材料。

        韩剧今年是悬疑推理和奇幻剧的天下。不过接连看完《 Voice 》、《 Missing 9 》、《 被告人》、《 隧道 》,七月还有一部改编美剧的《 犯罪心理 》,其实有点审美疲劳。接着说《 芝加哥打字机 》。我第一次知道刘亚仁是 2003 年左右,他出演《 玉琳的成长日记 》,刘亚仁的戏看过不少、但完全没刻意关注过这位演员。当初演「 玉琳 」的高雅罗我倒是一直有关注( 眼睛很美丽 ),追追 Twitter 和 Instagram 什么的。和才刚在《 花郎 》演完人物设定模糊、演戏多年,表演技巧却没什么长进的高雅罗相比,刘亚仁近两年可说是次次好评。
        即便有阵子被韩国媒体认为「 有演技可惜不会挑剧本 」,他应该还是同龄演员中,演的最用力但呈现出来效果最鬆的一位。每一句台词都充满戏感,但却做作得很自然。我想接着说的是、多年来,台湾偶像剧在人物轮廓的同质设计下,年轻演员几乎失去了不同表演层次的试炼机会。就拿一个内心戏来说,女主角总是在空无一人的场景喃喃自语,男演员的傲娇永远只有刻薄一种层次。台湾影视在对「 演员 」角色设计上,一直存在「 想像侷限 」。这种侷限常常让出演者能塞入的表达不多,最后只有情绪的转折和作为明星的基本魅力。


        IP属地:中国台湾本楼含有高级字体5楼2017-04-13 17:5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