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朗李寒吧 关注:17贴子:487
  • 1回复贴,共1

吕游点评晴朗李寒诗歌《初雪》

收藏回复

  • 218.12.45.*
《初雪》

 

晴朗李寒

 

这或许是我一厢情愿:
我要让这首诗,染上初雪的颜色,
让它干净,让它白,
让它遇到唇时,会轻轻战栗,
遇到指尖,有触电般的微寒。
 
我要让它从平静开始,以美好结束,
让它先是星星点点,
像灵感跳动,
然后是纷纷扬扬,
如白云抱着棉花,与世界浑然一片。
 
我会让它由浅入深,由一页白纸的薄,
到一本词典的厚,
直到我开始被它引领,覆盖了
最初的构思,遮掩了来路,
直到像火焰布满天空,
再也不由我支配和照看。
 
其实,我最希望这首诗顺乎天然
恰到好处时,适可而止。
它要懂得赞美,也要准备承受践踏,
而这些,
我都应该像一个局外人,
觉得与自己无关。


    【点评】一首好诗不仅仅在于它的语言,它的构思,还要看它的“气”。诗歌的气包含在诗歌的语言中,包含在诗歌作者对所描述的事物的深刻理解中,并且和自身的生活体验、思想、认识达到和谐的统一,这时候,诗者从自我出发,借助这种事物,很准确的表达自己的心情,对世界的认识。这就是借物抒情吧。如果用诗歌表达出来,对世界认识越深刻,驾驭语言的能力越强,诗歌的表现力就越强,这时候,语言的内在气息会通过语言传递出来,读着这样的诗歌就会感到语言张弛有度,你的呼吸、血液的流动就会被诗歌带动着,进入到这首诗歌的脉络中。到底是不是这样,你读一下晴朗李寒的这首《初雪》就行了。

    晴朗李寒的诗歌,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细腻。他能沿着一种事物,进入这种事物的深处,人、物之间的关系处理得很到位,语言表达的很准确,读了,叫人有种心动的感觉。我认为,晴朗李寒如果是一名屠夫,一定是庖丁,刀刀准确到位,思想的“刀”在语言的“骨缝”中游走自如,绝不会有生硬之感。这时候,一种叫人宁静或者心潮澎湃的气息就会通过诗歌“嫁接”到你的身体,你的心情会和诗歌一起宁静或者澎湃着。这是读晴朗李寒的《初雪》给我的感觉。

 

                                                                2008-11-19草稿




1楼2008-11-20 13:03回复
    沧州-吕宏友(249868407) 13:11:39
    今天,在网络“河北青年诗人群”中,晴朗李寒在和朋友们谈论诗歌的时候,因为昨天的一场雪,谈起了关于以“雪”为素材的诗歌创作,王冷阳、李点儿、蓝色天际等诗友都贴出了自己的诗歌,读过之后都觉得不如《初雪》精彩。其实,当我浏览这些诗歌的时候,我早已经忘记了《初雪》这首诗歌我曾经读过,甚至连我的点评都忘了。(读完《初雪》才记起来,难怪看着这首诗歌面熟呢!)
    是的,当初读《初雪》,我的确是静下心来读的,所以,体会到了属于李寒的诗歌“气息”:细腻,沉稳。我记下自己的这种感受,只是为了证明一点:读诗是要凭感觉的,这和读小说、杂文、散文不一样。读小说,我一般是读里面的故事、架构、思想;读杂文,读的是思想(不是牢骚、嘲讽);读散文,读的是人性。但是,读诗歌,我读的是那种内在的气息带给我的是“诗我合一”的感觉。我喜欢把读一首诗歌的感觉比做“恋爱”。恋爱可是凭感觉的--除却客观的条件,你要的就是那种能吸引自己的“气息”、“气场”,一下子就喜欢了。后来,我也想过究竟这种恋爱的感觉是什么?后来想明白了,是诗歌通过内在的气息传达给你的神性、灵性对你的吸引。当然,这得有一个先决条件:读诗歌的人首先得具备一定的诗歌鉴赏水平(哪怕是经验性的),还要有灵性。好的诗歌想来就得分成两类:阳春白雪型的和大众型的,真正好的诗歌有些是大众的--谁都能读懂,读不懂也能因为自己感悟到的而喜欢;有些就是高高在上的,没办法,他就是好,却不被更多人理解,需要有人破解,发现(当下依然有这样的诗歌被埋在浩如烟海的诗歌作品中--在这个作者没成名之前,谁愿意来读呢?)。
    我暂时写不出晴朗李寒《初雪》这样的作品,因为,我心不静,况且,我还因为写诗歌有一个俗气的目标,这个目标不是抵达诗歌本身,而是抵达诗坛,这是很危险的,也是充满挑战的。但是,对于我来说,在我想看到诗伸缪斯的真面目之前,我必须要经历我为自己准备的这场“炼狱”。
    现在,我有些自信了--不是自卑,也不是自负--当我说出上述话的时候。
    很有意思,上次点评《初雪》是2008年11月19日,这次重读是2009年2月19日,正好是一个季度!那时真的刚下过雪,而昨天是“雨水节”,春天真的要来了。


    禁言 |2楼2009-02-19 13:1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