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页资讯视频图片知道文库贴吧地图采购
进入贴吧全吧搜索

 
 
 
日一二三四五六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

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

一键签到
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
一键签到
本月漏签0次!
0
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
如何使用?
点击日历上漏签日期,即可进行补签。
连续签到:天  累计签到:天
0
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使用连续签到卡
05月12日漏签0天
郯城吧 关注:344,267贴子:11,317,974
  • 看贴

  • 图片

  • 吧主推荐

  • 视频

  • 游戏

  • 0回复贴,共1页
<<返回郯城吧
>0< 加载中...

郯旧时光的人文地理

  • 只看楼主
  • 收藏

  • 回复
  • 醉花笑癫狂
  • 颇具盛名
    7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郯为古地,历史上,为郡为国。两汉极盛之时,更为徐州刺史部治所。千百年间,地当要冲,重镇苏鲁,拓殖建设堪称辉煌,现存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偌大郯国故城遗址,即为明证。但魏晋乱后,地位衰落。隋唐两宋,虽有起色,但其声势显赫已远非于前。且自唐后期省县入临沂,中经五代十国、宋、金,直至元中期,未再复置,其长达500余年间,境域所属,尚随临沂县而易。
   元末,郯城县复置。同时,沂州守御王信在县城今址筑土城。明洪武(1368—1398年)初,改筑砖城。清,承明制。直至民国于今。本县建置未易,且县城治所除抗日 战争极短时间外均扎驻在郯城今址,故城区建设亦有所复兴。
   《乾隆·郯城县志》载,元末王信所筑之城,系“累土而立”,墙基为碌碡排垫,故称“碌碡城”,占地面积569.25亩,“墙周围五里八十步,高一丈二尺,宽八尺;护城河宽三丈,深九尺;设有三城门,南曰通淮,西曰瞻鲁,北曰拱极。”《乾隆·郯城县志》(以下所引民国前史料,凡未明出处者皆引自本县旧志)。
   1510年(明正德五年),知县黄琮在北城门之上增建城楼。1542年(嘉靖二十一年),知县郎湘在西、南城门之上再建城楼,与北门城楼对应相望。1577年(万历五年),知县赵蛟又建城墙小角楼4座,使古城初具规模。
   1538年(万历十一年),大雨冲塌南门,知县颜若愚重行修复,并于东城之上增建鼓楼与西门城楼相望。因鼓楼内塑文昌帝君像,故又曰“文昌阁”。后又在其南百余步间城墙之上建奎星楼,塑奎星像。1594年(万历二十二年),知县文广以砖修建城墙和各城门,既较之以前美观坚固,又免除岁年修复之苦。同时,各门城楼建成重楼,城四角建起硅楼。楼阁恢宏,女墙鳞峙,蔚为壮观。
   1668年(清康熙七年),本县遭强烈地震破坏,城墙全坍,楼阁无存,县治成一片废墟。1678年(康熙十七年),沭河泛滥,大水直冲县衙,北城墙被冲塌60余丈,县治一片汪洋,阖城苦不堪言。1690年(康熙二十九年),知县方殿元修筑东北角城墙四十五丈。1714年(康熙五十三年),知县荆文康又修筑西北角城墙十五丈和北城门楼。至此,城墙告以修复完毕,楼阁则付之如阙,景况比之明末已大为逊色。
   终清一朝,至民国时期,境域征战不绝,血刃 无常。县城已实难 有建设之言。无数次毁灭性破坏、掠夺过后,到1948年本县最后解放,县城几成一片废墟。
   民国旧貌 饱受天灾之苦和人祸劫难的古郯境域,1948年11月8日最后获得解放之时,明清堂皇城区旧貌已难寻觅。遍观城内所余故旧建筑,仅几处破墙残楼而已,余之一片废墟,凄凉破败,惨不忍睹。
   残留楼房,一座在城区西南角,为邮电局所用之二层六间砖木结构小楼,原系外号“徐二憨子”者开店所建。一座是天主教堂二层十间砖木结构建筑。此外,南门外关帝庙前,还有一座破旧戏楼。
   民国郯城属三等县城,占地面积不大。至1948年解放前夕,实有569.25亩,城区东西长759米,南北宽500米,东城墙在今实验一小处,西城墙沿郯西路走向,南城墙靠团结路北沿,北城墙在北城河南岸。城门有三,南曰民权,北曰民生,西曰民族。
   郯城自古无东门。据《山东通志》载:“城东有禹王台陵,遏沭水。南流堤溃,则全沭西注有淹城之患”。为防沭水之灾,故未设东门。此说当有一定道理,但究因于何,未得详考。
   民国时期,三城门洞外呈拱形,内为方形。洞高5米,宽6米,长8米。城门之上有3间古式普通瓦房,房高5米,宽5米,长8米,供岗哨用。城墙外皮以青砖包砌,内为黄土,俗称“城璜”。墙基仍为碌碡堆砌。护城河因长期战争损毁填塞,加之流水塌陷淤积,已宽深不定。城北最宽,可达200米左右,城东宽6米,西南宽5米,西面宽仅4米,而南门至东墙已成平地。三城门匀无城河桥,只南门外150米处有一桥座落于排水沟之上名曰“母猪桥”,过此桥即是南关。南关有四门:南门曰“九如”、西门曰“日恒”、北门曰“通渠”、东门曰“日升”。
   民国间,城内有3条大街,一条从东城墙奎星阁经县政府门前直通西门为东西街,长759米;一条从南门里向西拐,经颜家巷通北门为南北街,长580米;一条从南门向北,到县政府门前向东拐一点,经高学街巷(俗称考棚街)通北门亦为南北街,长540米。此三街宽均约4—5米,另外还有宽2—4米不等之当铺前街巷、当铺后街巷、文魁街巷、高学街巷、园明街巷、文明街巷等。
   县城地势北高南低,中间高两边低,以县政府为最高点。城区无正式排水道,雨水顺街巷分流入城内汪塘或经城南下涵洞流入护城河。时全城有三排水涵洞,一在城西南角城墙下,即今城关工商所处,内连西大汪,外通护城河;一在南门东边现日用品公司楼下,直通母猪桥下入古淮河;一在东北角城隍庙后城墙下,内接城隍庙后大汪,外连护城河。此外,尚有4处较大池塘可予积水,一是现工商局后西大汪;一是现面粉厂后城隍庙大汪;一是现武装部内之孔庙汪;一是现邮电局家属宿舍之马厩汪。
   时城里有3000余人,2000多间住房。连南关、北关和城西共有8000多人。城里有3口土井,生活用水均靠手提担挑。
   环境卫生无人过问,街道两旁无树木和公厕。所有街道均为泥土路面,晴天一街土,雨后满街泥,车马行人过往困难。
   至解放前夕,国民党统治机关仍满布全城。县政府占有明清王朝县衙旧址。坐北面南在城北部中间,居全城最高处,内有前廊式带明柱和角门的大堂9间,供公审案件之用。二堂亦为9间,用以案件秘密审讯。时县政府共有房屋171间。警察局在颜井街路南。绥靖指挥部在娄家巷南。民政自卫总队军训班在南门路东。感训班在和睦沟路东。兵役所在城东南角奎星楼下路南。电话事务所在颜家宅。此外,监狱在县政府院西南角,南北长60米,东西宽30米。自卫总队、征收队均设址在县政府院内东南角。法院在孔庙东。
   晚清到民国中期,全城共有21家商号作坊,10家中西药房诊所,4处学校。
   建国后县城 1948年11月8日,县境解放。此时,城区东西长800米,南北宽600米,总面积0.48平方公里。连年战争之后,道路坑洼不平,弯曲狭窄,房屋断墙残垣 ,破败不堪,全城一片凄凉惨乱景象。1949—1979年30年间,为改造旧城和建设新区,做了大量工作,先后开辟出几条主要街道,将建国前最宽仅4米的城内泥泞之路拓展成18—24米宽的柏油大道。在城西新建起工业区,城内外增建起大量生产、生活建筑和公共设施,达到能与当时人们生产、生活需要相适应。此间,作为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县城局面告以形成。
   1980年后,县委、县政府将城建工作列入议事日程,确定1名副县长分工并主持城建工作。并于次年3月在县建委增设城建科具体负责,1988年4月更组建城建局予以强化领导。此间,县城建设开始制订总体规划并按其规划要求分区进行改造,重点是拓宽道路,完善供水排水系统,注意街道绿化美化,增建公共福利设施,合理安排公共建筑特别是沿街建筑。经数年努力,到1985年底,城区面积已扩展为5.1平方公里,城内12.09公里的6条主要街道已全部铺设沥青路面。1999年经临沂市人民政府批准为“以发展加工工业商贸为主的临南中心城市”,城市用地规模到2000年为12.08平方公里;2010年为19.31平方公里,城区发展用地控制在环城路以内。依托旧城向西南、东南发展为主,保留现状,严格控制。


登录百度账号

扫二维码下载贴吧客户端

下载贴吧APP
看高清直播、视频!
  • 贴吧页面意见反馈
  • 违规贴吧举报反馈通道
  • 贴吧违规信息处理公示
  • 0回复贴,共1页
<<返回郯城吧
分享到:
©2025 Baidu贴吧协议|隐私政策|吧主制度|意见反馈|网络谣言警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