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枝好吧 关注:107贴子:1,254
  • 0回复贴,共1

感冒药也不能随便吃?这些药性相冲的药千万注意!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平时如果感冒发烧,
很多人都会选择去药房随便买点药,
有时为了见效快急于求成,
各种药各种吃然后睡睡睡,
殊不知,这样做其实很危险!
有这些字眼的药物会“相冲”,
千万别一起吃!!!!
散风寒与疏风热
风热症状:风热感冒以头痛、咽喉肿痛、发热急重、咳嗽、痰黏或黄、鼻塞流黄涕、口渴等热性症状为主。宜服用具有疏风清热功效的药物,如桑菊感冒颗粒、双黄连口服液、莲花清瘟胶囊等。
风寒症状:风寒感冒以打喷嚏、流清涕、头痛、身痛、怕冷、咳嗽、吐稀白痰等寒性症状为主。宜服用具有疏风散寒功效的药物,如感冒清热颗粒、表实感冒颗粒、九味羌活丸等。
★一般而言,两类药物不能相互替代,不宜随意联用,否则可能因为“寒热相冲”而让症状加重,或延缓恢复。
注意:当感冒病情变化快,最初的风寒感冒也有可能很快入里化热,出现热证表现,这时就需要调整用药;或者是风寒感冒,但咽痛比较明显,也需要有主有次联合用药。但这些特殊情况使用前,一定要咨询医生或药师。
解表与滋补
我不是广告~~
很多中成药的说明书【注意事项】中会提示“感冒发热病人不宜服用”,“不宜与滋补性中药一起服用”。也就是说:感冒中药和补益中药不宜一起服用,或者是,感冒时不宜服用滋补性中药。
★简单来说,感冒在中医理论中称为表证,根据寒热性质不同,还可以分为风寒感冒、风热感冒、暑湿感冒等类型。但不管是哪种类型,发散解表是治疗感冒的主要措施。如果此时服用滋补性中药的话,就会阻碍病邪被“发散”出去,甚至会加剧发热的症状,从而阻碍感冒的恢复。
此外,滋补性中药本身可能还会“助邪”,通俗的说就是补了邪气而不是正气。所以,两者不宜一起服用。
体虚感冒的患者,或者老年人感冒时,可以在医生指导下选择扶正解表类中成药,包括表虚感冒颗粒、参苏丸等。
但是,即使在这种情况下,补虚中药的选择、用量都需要谨慎考虑,不代表联用一个纯补虚的中成药就能解决。
温中止泻与清热止泻
除了感冒,在腹泻的治疗上,也需要在分清病证后用药,别将“相冲”的药物一起吃。譬如腹泻常分为虚寒型腹泻和湿热型腹泻等证型。
一般来说,虚寒型腹泻的患者常出现腹痛、腹泻,且大便清稀,同时肚子发凉、发胀,时常伴头晕、胸闷等症状,治疗是采用具有温中止泻功效的药物如附子理中丸、温胃舒颗粒、丁桂儿脐贴等。
而湿热型腹泻的患者常出现大便黏稠或伴有黏液,肛门有痛灼感,时常有口苦、口中发黏等症状,治疗则需要采用清热止泻的方法,患者可服用香连丸、儿泻停胶囊等药。
★如果擅自将清热止泻与温中止泻的药物联用,会“火上浇油”影响病情。
温燥化痰与清热化痰
痰多、咳嗽,是不少人都会遇到的问题。大家在止咳前可以先看痰。
一般来说,黄痰,选择清热化痰类的药物,如急支糖浆、强力枇杷露、小儿肺热咳喘颗粒等。
白痰,选择温燥化痰的药,如通宣理肺丸、橘红痰咳液等。
★在选择时,要明确辨证后选药,如果只是为了止咳而服用一大堆止咳药的话,很可能见效很慢,症状迁延难愈。
因此,在治疗感冒、咳嗽、腹泻等轻症疾病时,要分清药性,尽量避免出现药物“对战”的情况,不明白时一定要咨询医生和药师。
以下几种药物虽不是药物“对战”,也不宜一起服用。
1退烧药+镇痛药=肝衰竭
许多退烧药和止痛药中都有扑热息痛。如果吃退烧药和止痛药,造成扑热息痛摄入过量,会造成急性肝损伤,严重会引起肝衰竭甚至死亡。
2藿香正气水+头孢=乙醛中毒
藿香正气水含有酒精,在体内消化产生乙醛,而头孢类药物会抑制乙醛在体内的代谢,造成乙醛积蓄,引起中毒,严重时可诱发急性肝损害、呼吸暂停甚至死亡。
3碘酒+红药水=碘化汞中毒
碘酒中含的碘会与红药水中的汞发生反应。形成碘化汞,会沉着在皮肤表面,汞本身就具有毒性,对身体有害。
4磺胺类药物+维C=泌尿系统结石
维生素C属酸性物质,而磺胺类药及其代谢产物在酸性环境中容易形成磺胺结晶盐,而形成泌尿系统结石,导致肾脏损害。
福利时间到:
想找到以往干货文章?直接到公众号菜单栏中间的【健康资讯】-【号内搜索】,直接输入关键词,如糖尿病、心梗等字眼,即可找到!
具体步骤如下↓↓↓
阅读 944528 投诉


来自iPhone客户端1楼2017-03-27 00:40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