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元一吧 关注:395贴子:1,297
  • 1回复贴,共1

金注《推背图》第三十四象新解,再解“太平天国”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本文章太长,我简单总结一下:
1)此象图中,两具骸骨指韦昌辉和杨秀清,“水草”是芦苇,指韦昌辉。
2)谶中的“衣怕白”,暗指朝廷和百姓怕洪秀全。其中“白衣”指洪秀全。
3)“花飞”,指二王的姓,“杨”和“韦”。
金注《推背图》第三十四象新解,再解“太平天国”

谶:头有发,衣怕白。太平时,王杀王。
颂:太平又见血花飞,五色章成里外衣。洪水滔天苗不秀,中原曾见梦全非。
金圣叹注解:证已往之事易,推未来之事难,然既证已往,似不得不推及将来。吾但愿自此以后,吾所谓平治者皆幸而中,吾所谓不平治者幸而不中,而吾可告无罪矣。此象疑遭水灾或兵戎和天灾共见,此一乱也。
很显然,此象是指太平天国运动。笔者对前人的观点做了一些整理,以便对未做解释或者解释不完美之处,做一补充。
一、前人对图的解释
前人对于此象图,有以下主要观点:
1)“描绘的是洪水滔天,芦苇边的几具骷髅”。此描述在多个转载文章中,笔者未查到原始出处。
2)象征洪秀全及其发动的战争。图中有洪水,有禾有秀(抽穗之禾),二骸骨在水下。(苗元一《推背图概论》)
3)水中长茅草,喻指被称为「长毛」的太平军。出处不明。此说未采用第二项的禾。(当然,茅草也可以“秀”。)
笔者根据历史背景和人物(后文会提到),主要取苗元一的解释,并略有改动:
1)水中植物,正在抽穗的芦苇。
2)图中的水,既是滔天的洪水,也是普通的大水。
3)二骸骨,在水下。图中的画法略有问题,骸骨附近没有画出水。可能是《推背图》传抄过程中后面省略了骸骨附近的水。而水下骸骨,指天京事变中,大部分尸体被抛江中。
二、前人对谶的解释
前人对于此象的谶,观点很多。我取其中部分观点:
“头有发”,太平军被称为“长毛”,与清朝男子的剃发的装束完全不同。
“衣怕白”一句,是这四句谶中最难解的。
关于“衣怕白”,我查到的网上信息,整理一下:
1)苗元一在《推背图概论》一书中未做明确解释,仅解释为太平军包红头巾(不是白色头巾)。
2)民间孝服很多时候是白衣。衣怕白,指怕亲人去世。但这种解释,放在任何一象中都可以,不一定要放在第三十四象。
3)“现在都解为太平天國的北王韦昌辉「执白旗」,在天京内讧中屠铩了东王杨秀清及其全家部下2万多人,及翼王石达开全家。(网上原文,原始出处不明。)
陈曦认为有此解有误,并做了其他解释(见下文)。
4) 陈曦试解:考证发现太平天國的旗子极其严格,北王韦昌辉用「黄心黑边」旗。北,对应五形中的「水」,对应黑色。他不是执白旗!!!
(陈曦)本句对应着这样的史实:
其一,太平天國忌白色,其各级官忌穿白,尤其是那些「老长毛」。故「头有发 衣怕白」都是指太平天國。
其二,韦昌辉奉洪秀全的命令,在部署「天京屠铩」时,命令手下人以「左臂缠白布」为记,以免铩乱了——也是「衣怕白」。
以上四项对“衣怕白”的解释,是我找到的有关“衣怕白“的有用信息。如果在第四项解释中,给出太平天国“忌白色”的原因或者出处,应能解释衣“忌”白。而“忌”字与“怕”字似乎还有区别。
“太平时,王杀王”,很明显,是指太平天国运动的中期,都城天京发生的“天京事变”,北王韦昌辉杀东王杨秀清,后韦昌辉又被杨秀清所杀。
三、前人对颂的解释
颂:太平又见血花飞,五色章成里外衣。洪水滔天苗不秀,中原曾见梦全非。
“太平又见血花飞,五色章成里外衣”。
“正应了太平天国内乱。太平军东西南北翼五王,旗色不同。行军列阵,五色相杂,里外皆彩,可谓眼花缭乱。另,太平天国军官穿红黄衫,制军以上用五彩。”(苗元一《推背学概论》)
“五色”,指五王的旗色,也代指五王。
“太平天…國以宗**教「拜 上 帝 会」发动起来的,洪秀全自称上帝的儿子,耶稣的弟弟。太平天…國还有许多纲领,著名的有5个:《原道救世训》、《原道醒世训》、《原道觉世训》、《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洪秀全一教包裹着这「五色华章」的外衣。”(出于转载文章,原始出处不详)
另外,笔者认为,“五色章”,如指五本纲领文件,勉强解释通,但笔者不取这种解释。
“洪水滔天苗不秀,中原曾见梦全非。”
“其中既彰显了“洪秀全”三字,又指出为祸甚烈最终被曾氏国藩、国荃所灭,梦断金陵。”(苗元一《推背学概论》)
笔者补充,“中原”应该是相对南方起事的太平军而言。另,“梦”应指太平天国运动的“天国梦”。
笔者用了较多篇幅,把前人对图文的解释介绍了一下。笔者认为有一些图文信息,前人未做解释和未能很好解释。下面笔者通过深入研究此象图文,给前人做个补充。
一、图中隐含的其他信息
前文提到,笔者对图的解释,主要取苗元一的解释,并已略做补充。即:水中植物,正在抽穗的芦苇,等等。
笔者仍对此图存有几个疑问:
1)天京事变,死者数万,但为什么仅画有两具骸骨?
2)骸骨一俯一仰,何意?
3)图中,除了“洪”和“秀”,指代洪秀全,是否还指代其他历史人物?
此象的主题之一,是后面谶中的“王杀王”一事。主角是两个人,即北王韦昌辉和东王杨秀清。杨被韦杀了以后,韦被洪秀全杀。所以,两具尸骸,极可能指先后被杀的两人。
那么,俯伏和仰面的两具尸骸,哪个是韦,哪个是杨呢?
北,伏也。(《前汉·律历志》)另,北方,伏方也。(《尸子》)。所以,两具尸骸中的上面那具俯“伏”的,是指“北”王韦昌辉。
仰,谐音“杨”。所以,两具尸骸中的下面那具 “仰”面的,是指东王“杨”秀清。
另外,我之所以认为图中的植物是抽穗的芦苇,是因为“秀”是抽穗的意思,“秀”字可以同时用于多个历史人物的人名中,其中之一是杨秀清(清指图中的水);同时,芦苇,也指一姓“韦”的人物,即韦昌辉。
总结一下,图中含有以下信息:
1)芦苇,指韦昌辉。
2)尸骸指韦昌辉和杨秀清。
3)图中的植物和水,除指洪秀全外,也可指杨秀清。
二、谶中隐含的其他信息
谶:头有发,衣怕白。太平时,王杀王。
“衣怕白”一句,是这四句谶中最难解的。
关于衣怕白,前文中我对网上信息,整理了四项解释。在第四项解释中,如果给出太平天国“忌白色”的原因或者出处,应能解释衣“忌”白。笔者试从“怕”字出发,来解释“衣怕白”。
以上四项文字,是我找到的有关“衣怕白“的有用信息。如果在第四项解释中,给出太平天国“忌白色”的原因或者出处,应能解释衣“忌”白。而“忌”字与“怕”字似乎还有区别。其他对“衣怕白”的解释,笔者认为较勉强。我试着重解一下“衣怕白”。
衣怕白,这一句含“白衣”。 “白衣”应另有所指。笔者认为,“白衣”,是指一人物,就是太平天国第一人,洪秀全。笔者前期曾认为指穿白衣的天父杨秀清,因牵强,且有漏洞,不再采纳。
先看洪秀全的早年经历。洪秀全早年四次参加科举考试,未中秀才。第三次考试不中后大病一场,病中梦见上帝,同时改名为洪秀全。当时村中父老看好洪秀全可考取功名,但屡次不中,洪秀全转而烧孔孟书,并创拜上帝教。既未中秀才,则是白衣。
白衣,古代平民服,指平民,亦指无功名的人。同时,白衣秀才或白衣秀士一词,古书中常有,指平民中的读书人,也就是说,“白衣”正反映洪秀全早年的经历。另外,“秀”也是洪秀全一生的关键字,就是“想中秀才”。
“白衣”解为洪秀全,那么“衣怕白”就是“怕洪秀全”。洪秀全等给清朝沉重打击,同时百姓也遭殃。全国上下,包括朝廷官员和大多百姓,甚至太平天国内部,应该对他多存畏惧。本象的图文,表现了那时的“灾难”和用了“滔天”贬义词,正是对洪秀全和太平天国的评价。所幸历史没有给洪秀全更多表现机会。
三、颂中隐含的其他信息
颂:太平又见血花飞,五色章成里外衣。洪水滔天苗不秀,中原曾见梦全非。
颂中第一句为什么要说“又”字?应是指“王杀王”前,已在四年前死西王萧朝贵和南王冯云山,今“王杀王”,“又”损二王。至此,永安封王的“东西南北翼”五王,仅翼王活,且翼王损失了全部家属和在天京的部属,后翼王率军西走。“血花飞”后,天京已无五王。
“血花飞”溅,很形象地描写了天京事变的惨状。但“花飞”二字,也可以指代两主角的姓氏。主要姓氏中,能与“花飞”有联系的,有杨、柳、茅、芦(苇)等。而两主角的姓氏,正好与“花飞”有很好的联系,即“杨花飞”和“苇花飞”。可能是这个原因,《推》作者用“血花飞”而没有用其他词语来描述天京惨状。
颂中第二句的“章成”二字,比较晦涩。同时,又用了“里衣”和“外衣”的似乎意外出现的名词。笔者认为,“章”、“成”、“里”,可能指人物的姓名。其中,“里”的谐音是“李”。
第三句和第四句,“洪水滔天苗不秀,中原曾见梦全非”中,“洪”“秀”“全”“曾”,均有所指。
所以,颂的全文,去对应太平天国前后的诸多历史人物,可能的人名用字有:“章”、“成”、“里(李)”、“洪(鸿)”、“秀”、“全(荃)”、“曾”,可以解出以下人名:
1)洪秀全;2)曾氏两兄弟(国藩、国荃);3)李秀成;4)李鸿(洪)章。
连同图中的洪杨韦三人,共指代7人,此象可谓是太平天国历史人物花名册。不知是作者有意还是巧合。当然,之所以能指代多人,是因李姓、洪字、秀字,分别被同时代多人同时使用,应是巧合。
“洪水滔天苗不秀,中原曾见梦全非。”其中,“苗不秀”三字,虽然前人未明说,但应该已经知道有所指。我再解释一下。
“苗不秀”,出自《论语·子罕》:“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实者有矣夫!”。苗:指庄稼出苗;秀:庄稼吐穗开花。 指庄稼出了苗而没有抽穗。原用禾苗不吐穗结实,伤悼人早逝。后比喻人资质虽好,但终无成就。笔者推测,应指太平天国多人青年有为,并很多30岁多去世。五王封王时,杨、韦、石,不到30岁,另萧死时32岁,杨和韦33岁,石在天京事变7年后死,死时也仅32岁。
本文章太长,我简单总结一下:
1)此象图中,两具骸骨指韦昌辉和杨秀清,“水草”是芦苇,指韦昌辉。
2)谶中的“衣怕白”,暗指朝廷和百姓怕洪秀全。其中“白衣”指洪秀全。
3)“花飞”,指二王的姓,“杨”和“韦”。
本文有些解释并不严谨,应是“巧合”。如果被严肃的学者型读者看到,必嘲笑本文作者。
原文在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_14260ee620102wsqk.html


IP属地:广东1楼2017-03-27 16:59回复
    楼主见过金圣叹原版书籍吗?好像原版里面根本就没有这一相,感觉像是是事件发生后被人塞进去的


    IP属地:山东来自手机贴吧2楼2020-02-15 14:0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