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本人不是什么历史大神,没有那么多第一手的资料,只把姜维的北伐按楼主的要求做了简单整理,全白话
姜维的北伐不止九次,而是十一次:
第一次,238年,姜维和蒋琬合作率偏师出陇右,结果在南安与魏军相持不下
第二此,公元244年,姜维和费纬出兵兴势,派王平袭击魏将曹爽,曹爽大败,勉强保住关中。
第三次,公元248年,姜维率兵出陇西,与魏将郭淮,夏侯霸大战洮西,收服了凉州胡王白虎文,活文戴。
第四次,公元249年,姜维派廖化去洮城,由于邓艾事先得到情报,廖化最后无功而返.
第五次,公元250年,姜维以羌胡为辅,与郭淮战于洮西,平手。
第六次,公元254年,姜维率兵围南安,因粮草接济不上,主动退兵。
第七次,公元255年,姜维出陇西狄道,魏将李简率众投降。维乘胜攻取河关,临洮两县,杀死魏将徐质。
第八次,公元256年,姜维再出狄道,大败雍州刺史王经,斩杀魏军数万,后来魏军大举增援,于是回撤。
第九次,公元257年,姜维与邓艾战于段谷,由于蜀将胡济失期不至,蜀军大败,死伤惨重。
第十次,公元258年,姜维利用诸葛诞在淮南反叛,率数万人出骆谷,与邓艾相持不下。诸葛诞兵败,姜维引兵退还。
第十一次,公元261年,姜维领兵进秦川,又遭邓艾相距,力战不胜,撤兵
楼主说的是司马懿废曹爽后的事,也就是公元249年高平陵政变,这件事后续影响与姜维北伐可以扯上关系的是第六次北伐(254年),那么,我们的故事就从这里开始说起。
公元254年,曹魏的第三任皇帝曹芳,与司马师矛盾公开化,曹芳本打算联合令中书令李丰、太常夏侯玄、光禄大夫张缉等人,发动政变,夺取司马家族的兵权,可惜事情败露,三人被杀,夷三族,连带张皇后也被废了,魏国陷入一片混乱。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姜维再次北伐,狄道长李简举城投降,进而围襄武,杀徐质,其后,陆续攻破河间、河关、临洮等地,并把所有民众迁入蜀地。
公元255年,魏国发生内乱,镇东将军毌丘俭及扬州刺史文钦起兵,反出司马家族,司马师镇压完叛乱后,不知为何,暴毙,姜维利用机会,再次北伐,在洮西大破魏国雍州刺史王经,杀敌数万。
公元256年,经过几次北伐,姜维在蜀国树立了足够的威望,同年,被任命为大将军,掌管三军,于是又一次北伐,准备和镇西大将军胡济,在上邽会合,强攻魏国,却被魏国名将邓艾阻于段谷,死伤惨重,也就是在这一年,蜀国国内,开始爆发反战游行。
为了平息国内的反战情绪,姜维自贬为后将军,领大将军事。
公元257年,魏国再次爆发内乱,征东大将军诸葛诞率领淮南将士反叛,作为回应,东吴派文钦与全怿、全端、唐咨和王祚等领兵救援,这么好机会,姜维义不容辞,再次北伐,被魏国大将军司马望和邓艾拒于长城之外。
由于256年的强攻魏国,蜀军元气大伤,257年出兵的姜维,有心无力,只能和魏国军队,骂骂大街,就各回各家了,而叛乱也在司马昭的全力镇压下,与次年,被平定。
这里有一个问题,历史崔需要说明一下,费祎死后,姜维统领军国大权,但是国内行政事务却出现了真空,填补这个空白的,是位宦官,叫黄皓,国家灭亡,总要有个替死鬼,太监显然是最合适的人选,这也是历朝对宦官差评的一个原因。
公元262年,姜维的最后一次北伐,多少有点悲壮,因为战争的起因,不是魏国内乱有可趁之机,而是因为姜维的连年北伐,民不聊生,黄皓联合以诸葛亮之子诸葛瞻为首的鸽派成员,弹劾姜维,不得已姜维出兵伐魏,希望以战功压制弹劾。
仓促起兵,在魏国名将邓艾面前,显然讨不到好处,蜀军再次大败,姜维不敢回成都,跑到乡下种地去了。悲
悲怆的结局
-------------------------------------------------------------------------------------------------------------------------------------------
一年后,也就是公元263年,魏国征西将军将军邓艾利用蜀国国内空虚,大将战败被免,人心不稳的时机,对蜀汉发动强攻。无论承认与否,此时蜀国能和邓艾抗衡的,也就姜维了,于是姜维被重新启用。
然而此时的姜维,对于连年北伐失利的复盘,决定绝地反击,利用蜀国的地势,诱敌深入,于是主动放弃魏延经营了9年的汉中,退回第二道防线,也就是与张飞的阆中同等位置的剑阁。
在剑阁,姜维抵挡住了钟会的疯狂进攻,正当姜维看到胜利的曙光,准备反击的时候,邓艾天降神兵,从景谷道迂回,进兵绵竹,击破诸葛瞻,刘禅开城投降,姜维成了一支孤军。
姜维身上确实有一种,偏执的执拗,老大都说不打了,差不多就要发十二道金牌逼降姜维,而此时的姜维,蜀国的大将军,依然希望力挽狂澜,策反魏国大将钟会,陷害邓艾,但是政变起家的司马家族,情报工作相当出色,提前知道了姜维的行动,钟会、姜维连同张翼,全部被杀,邓艾也因功高盖主,被杀。
蜀亡。
那么如何来评价姜维呢?这里引用一个吧友写的评论来结束吧
建兴十二年八月廿八的渭水之畔,最伤心的大抵是那个来自魏国的年轻降将。七年前天水城下,那一袭白衣羽扇,青年俯首而拜,27岁的年纪,仿佛时光轮转,隆中又现。
姜维以后人看来无法理解的努力为他前27年的敌国卖着命,他空有大志难以施展,几任朝堂将他处处压制,诸葛亮时代对长安那种执念,也就只有在姜维身上可窥一斑。
他来自天水,诸葛亮来自琅琊,也许都得见过崇山峻岭和一望无际,才不肯苟安于花重锦官城?
从34岁到62岁,历史将那个意气风发的青年侵蚀成嶙峋而立的老者,然而他从没有忘记他们的誓言,他们的梦想。
每次想到季汉已灭,姜维还试图复国,“使日月幽而复明”,都不禁潸然。大汉的旗帜,是刘备和诸葛亮的日月,他本不必执着背负。
姜维是这样一个人,他选择了就没有回头,他背负着并不必背负的痛苦和责任。
如果故事从头来过,他也一定不悔做他的信徒。
姜维也像他的老师诸葛亮一样,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已经尽力了,莫已成败论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