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之梦绕吧 关注:2贴子:377
  • 5回复贴,共1


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7-03-30 02:02回复
    “《孙子兵法》是成书的那个年代全球实用主义的一个巅峰”,这是我对于这本兵书的评价。当很多不常读书的朋友让我只推荐一本书来读时,我也会毫不犹豫的奉上《孙子兵法》。因为这本书在实用智慧类书籍领域,利用最少的篇幅揭示出了最为深刻且丰富的应变智慧。它就像武侠小说中的《易筋经》,读起来虽快,但想要理清、参透却有难度而且也需要时间。不过一旦参透并运用自如,其释放出的力量难以估量,这也是诸多武林高手对《易筋经》趋之若鹜的原因。那么今天,咱们就来聊聊《孙子兵法》。
    在正式解读之前,我们有必要强调下阅读方法,避免大家错误地套用知识类书籍的阅读方法来阅读智慧类书籍。对于阅读来说,大脑就像一个容器,知识和智慧就像是要放进去的物体。知识的积累好比物体的分类堆放;智慧的积累则靠和容器融为一体。知识的使用比较简单,只要在容器内直接提取即可;智慧的使用相对复杂,因为已经融为一体,你都不知道能提取出什么?甚至经常要做相互矛盾的权衡和取舍。知识的积累靠记忆;智慧的积累靠悟性。知识的难度在于梳理,智慧的难度则在于浸润。知识的价值在于确定性,智慧的价值在于批判性。知识的至高境界在于泾渭分明的自由取用,智慧的至高境界在于化为本能的厚积薄发。
    以《孙子兵法》为例,单纯地背诵不会带来实际意义。即使能够倒背如流,最终可能还是沦为纸上谈兵。《孙子兵法》的价值说简单其实很简单,只要能把它的思维框架植入自己的思考体系即可,而它的思维框架也并不复杂;但是说困难其实很困难,因为如果它的框架在头脑中浸润的还不够深、不够彻底的话,我们很可能会在实际应用中发挥不出来。这有点像初学骑自行车,理论知识的滚瓜烂熟并不等同于上路之后的畅行无阻。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古人都要花费十几年甚至几十年读一本智慧类书籍的原因。理解了知识与智慧的区别之后,我们就来正式解读《孙子兵法》的智慧:
    核心:势
    胜负的核心是什么呢?那就是“势”,我们可以理解为态势,通俗点就是力量对比。我们之所以把“势”解读为“态势”而不是“形势”,是因为里面含有动态的意味。即使这么说,“势”还是有点抽象,于是书中举了一些形象的例子:
    “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势如彍弩,节如发机。”“故善战人之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
    强“势”就像是把石头冲起来的强大水流或者拉满的一张弓,再或者像高山上即将滚落的巨石一样。物理学“势能”的翻译正基于此。回到兵法本身,要想赢怎么办呢?那就必须创造至少是暂时性的、局部性的强“势”。《孙子兵法》的其他部分正是围绕“势”来论述的。比如,“知彼知己”具体要知道什么呢?那就是双方的态势,尤其是“始计篇”中所强调的“道、天、地、将、法”;再比如,《孙子兵法》最广为人知的“集中自己的兵力、分散敌人的兵力”出发点在哪儿呢?那就是改变局部之“势”。
    既然“势”如此重要,那么成“势”的核心是什么呢?《孙子兵法》里有一句“废话” —— “因利而制权”。
    成“势”的核心—— “因利而制权”
    “因利而制权” —— 根据是否有利,灵活地采取相应措施。这听起来简直是一句废话,但要注意,这就是智慧的特点,没法给出具体的方案,只能给出思维的角度和思路。其实当我们用这句话来类比今天硅谷所倡导的思维方式时,就能感到它并不是一句废话。硅谷的倡导是“了解规则、善用规则、打破规则。”
    我们知道,强“势”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所处的规则或对战模式 —— 战法。当敌我双方处于同一战法之下时,强弱很容易判断。但是当双方遵循不同的战法时,胜负取决于谁被谁所调动。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当两支军队都执行正面战法时,从双方的人数、装备等方面是可以预测胜负的。但是如果其中一支军队采用更擅长的偷袭或者迂回战法,那么胜负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双方最终在哪个战法下进行决战。亚历山大击溃大流士就是迂回战法击溃正面战法的典型案例。而三国中,孙刘联军之所以能击败数量占优的曹军,正是因为曹军被调动去和孙刘联军打了他并不擅长的水战。试想如果双方在陆地上进行决战,那么结果会怎样?
    《孙子兵法》之所谓“致人而不致于人”说的就是调动对手到自己强“势”的战法中来;而所谓“兵者,以正合,以奇胜”强调的是要创造自己独特的局部强“势”;“避实而击虚”的目的则是误导对手抓不准自己的强“势”之处。当然,自我强“势”也可以通过削弱对手之“势”来实现,像“食敌之粮”、“挫敌之气”、“击敌之虚”、“离敌之心”......
    那么,应该从哪些角度思考成“势”的方法呢?这就要谈到“成势的框架 —— 对内与对外”了。
    成“势”的框架 —— 对内与对外对内要蓄势以待发
    对内要怎样蓄势呢?《孙子兵法》列举了很多具体措施,仅举一例:
    “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强调上下一心、将才的选拔和制度的制定,这几点用在商场也可以


    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7-03-30 02:02
    回复
      2025-05-21 22:20:22
      广告
      本不想专门做答,女孩子谈兵论战总有点怪怪的感觉。不过既然有人提俺的名字了,俺还是亮出观点为好,免得人家误解。
      孙子兵法的核心是战争规律,孙武对战争,至少在这本书里没有表达他的价值取向,而是秉持实用主义态度,判断一种战略,一种手段好还是不好,只看对取胜是否有利。不战而屈人之兵只是一个选项,不是最高原则,只有胜是最高原则,换句话说,不战屈人可以,不战被屈那是肯定不行的。孙子主张不打没有必要的仗,而不是不打仗。孙子兵法是对战争的全面认识,虽然倡导止战,却不排斥战,止战只是因为战争耗费巨大,不可长期持续,“兵贵胜,不贵久”。战争是客观存在的,存在即合理。兵者诡道是战争规律的一部分,两军已经性命相搏了,人性恶已经大爆发了,这时候对敌人的善良就是对自己人的残忍。一旦作战就不再考虑什么道义,“必死可杀,必生可虏,廉洁可辱,忿速可侮,爱民可烦”,管你人品如何,只要与我为敌,就是想尽办法干掉你;“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掠乡分众,廓地分利”,主张去敌国抢粮,劫掠,只要对我取胜有利,哪管受害的是不是无辜百姓,为了胜是没有道德底线的。书中呼应“诡道”的说法不仅有“以诈立,以利动”等片段,而且“用间篇”整篇,高度重视间谍活动,而间谍活动只有两个目的,一个是收集情报,另一个就是欺骗,特别是死间,纯粹就是舍命去骗人的。
      总之,《孙子兵法》是一本“纯技术”兵书,没必要用道德的,人性的眼光去看待。


      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7-03-30 02:19
      回复
        避实击虚!
        孙子兵法通篇都在讲,如何引诱对方漏出破绽,然后击破的,如果还有其他,就是让自己的破绽少一些,或者不让对方发现自己的破绽。


        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7-03-30 02:22
        回复
          读了孙子兵法,要学会一个算字。不是算计的算,是计算的算。算自己有几斤几两,算目标有几斤几两,算和目标结盟能得到什么,交恶又会失去什么。算对方需要什么,自己愿不愿意、能不能提供。算对方能否接受你的观点,如果有分歧能否弥合。
          说到沟通,你开口每一句话其实都是在打仗,“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 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呼!”想想自己说话的后果,算一算,捋一捋。


          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17-03-30 02:49
          回复
            按孙子兵法来理解沟通,就是了解真实的别人,但让别人认识一个对你有利的“你”。形人而我无形。
            沟通的前提是了解对方的目的意图,否则不要深交。不知诸侯之谋者不可豫交。


            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17-03-30 02:5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