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吧 关注:4,049,221贴子:73,229,298

帝国岁月录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故事的开头,从我们赫赫有名的始皇帝说起。
当然这个时候他还不叫始皇帝,可能刚刚在赵国出生的他,也还没心情去关心自己以后能否成的了始皇。我们的小嬴政此时心里最大的疑惑,就是身为秦人的他,怎么出生在赵国的都城邯郸。
儿时的嬴政,尽管有着父亲母亲的陪伴,也还时刻向往着西边的土地,向往着那片给他打下深深烙印的土地——秦。
不过他没有向往太久,小嬴政长到两周岁的时候,发生了一件伤心的事——他的父亲丢下他和他的母亲,独自逃回秦国去了。嬴政的父亲名叫子楚,即是后来的秦襄王。这次出逃为他带来了一片光明的前途,回到秦国没多久,他便当上秦国太子。
一般人遇到这种事,自然是悲伤欲绝。可是嬴政却不能伤心。倒不是他父亲当上太子为他带来喜悦,而是他根本没时间去难受。他父亲倒是就此走向人生巅峰,却也给他带来了人生当中第一次危机。
赵国人听说子楚私自逃回秦国,大怒要杀掉嬴政和他的母亲。嬴政的母亲具体姓名已不可考,只是后来的人给了她一个统称——赵姬。其实通过这个名字,再加上后来这位的种种作为,也可以知道这位必然不是特别有涵养的人物。
然而在这次危机的前面,这位赵姬摇身一变,成了赵国富家之女。正是她的努力,将自己和嬴政藏了起来,躲过了这一次危机。反正不管她是用了什么特殊手段也好,还是真的是富家之女也好,总之嬴政躲过了这次危机,成功的活了下来。
也许是这一次的危机,使得嬴政性格变得谨慎起来。好在接下来的几年嬴政在母亲的陪伴下健康成长,也没遇到什么大事。
直到嬴政长到九岁的时候,一件大好事发生在他身上了。说的更准确一点,是发生在他父亲子楚身上。这一年子楚正式进位,是为秦庄襄王。嬴政自然也跟着水涨船高,不仅被赵国待为上宾,而且被赵国特使恭恭敬敬的送回了秦国。
嬴政一直向往了九年的故土,此刻终于有了自己的足迹。嬴政平静的目光下掩不住躁动,过往在赵国所积累的压抑全部一扫而空,有的只是对未来的期待,对功业的渴望。
也许是他的王者之气在这时就有所释放,也许是他父亲对于当初丢下他们母子的事心有愧疚。这两个可能所导致的结果就是,秦庄襄王在三十五岁之时,便即英年早逝。年仅十三岁的嬴政正式即位,是为秦王。


1楼2017-03-31 19:46回复
    十三岁就成为一个王国正式的老大,喜悦自然是在所难免的。然而高兴劲还没有完全退去,随之而来的烦恼就占据嬴政的大脑。这其中首当其冲的,就是嬴政自身的身世问题。
    前面说过,嬴政的父亲是子楚,也就是秦庄襄王。这个既定事实,在秦庄襄王在世的时候,是没有人有任何异议的。只是现在子楚去世了,一种截然不同的声音开始占据上风——上乃仲父之子。
    这时候,嬴政亲政之前最重要的一个人物就此出现了——仲父吕不韦。
    吕不韦是何许人也?在没有认识秦庄襄王之前,他是单纯的一个富商。而他做生意的法则也非常简单,低价买入,高价卖出。一日吕不韦前来邯郸,偶然见到了当时还为庶民的子楚。
    多年的商场经验告诉他,眼前这个人正好适用他的生意法则。而且如果出手适当,带来的利益比他前面所做的所有交易都要高的多。商人的果决让他很快下定了决心,具体来说他总共做了如下几件事。
    第一件事就是尽力结好子楚,不仅赠以数百金,更是将嬴政的母亲赵姬献给子楚,并在之后顺利生下了嬴政。第二件事情就是游说当时的秦国太子妃华阳夫人,使得华阳夫人收子楚为子。第三件事,也是最重要的一件事,便是帮助子楚逃回秦国。
    第三件事虽带来了嬴政生命当中的第一次危机,然而推本溯源,嬴政今日能够得荣登大位,吕不韦着实功不可没。秦王父子在吕不韦的帮助下,尽皆登上了王位。吕不韦也随之进位为秦相,成了秦国一人之下,万万人之上的人物。
    不得不说,上面几件事已经足够体现吕不韦的能力了。无论是从那个方面来看,吕不韦能坐到今天的位置,是他应得的报酬。此时的吕不韦高居庙堂之上,看着更在他上面的嬴政,洋洋自得已经冲破了他的理智,蠢蠢欲动的心思,促使他想要获得更高的地位。
    尽管他已经是高高在上的秦相,然而人的贪欲总是在不断膨胀的。可整个秦国只有秦王地位还在他之上,难道他还能当秦王不成。就在吕不韦为难的时候,中国人独有的机变帮助了他。既然当不了秦王,那么我就要当秦王的父亲。
    当然这件事不能自夸自擂,好在吕不韦当政已有数年,朝堂上遍布亲信。在他的授意或是默许之下,就有了前面“上为仲父之子”的声音。这应该是吕不韦参政以来,第一次发出的昏招。
    年仅十三岁的嬴政自然也听到了这些声音,他的感觉自然也是惊慌。因为当时没有亲子鉴定,嬴政的母亲也并非什么贞节烈女,对于吕不韦的无稽之谈,他自然也是怀疑的。
    如果说嬴政是子楚的儿子,那么他是单纯的官二代。如果说他是吕不韦的儿子,自然也是官二代,只不过是小一点的官二代。而且吕不韦还是南阳富商,嬴政同时也可以算是富二代。这看起来很好选择,嬴政也很快就做出了选择。
    于是国事皆决于文信侯(吕不韦),上呼为仲父。
    此时关东六国与秦国的矛盾不断升级,嬴政很想有一番作为却又苦于被朝政掣肘。吕不韦经常和太后私通,现在看着嬴政越来越大,吕不韦感到恐惧的同时,却又无法摆脱太后,平时只是在家和门客舍人饮酒作乐,并询问解忧之法。
    很快这个解忧之法就来到了吕不韦面前,没错这个方法是走来的。因为解忧之法很简单,只取决于眼前这个人——嫪毐。嫪毐是什么来历已经没人能够说的清楚了,史书上对他的出场也只有三个字的特征描述——大阴人。
    这三个字从字面意思很好理解,而实际上也确实就是字面意思。大到什么程度呢,据说可以用之转动车轮。如果阳顶天真的存在的话,可以试着和他较量一番。这一来吕不韦笑了,他终于可以摆脱太后了。太后也笑了,终于有一个人能够满足自己了。
    于是嫪毐被剃掉胡须,假以监人进入内宫陪伴在赵太后左右。要说这赵太后也着实不简单,和这嫪毐淫乱不说,而且还生下了两个孩子。这一切嬴政都一无所觉,而且就算他知道了,此时的他也无能为力。


    3楼2017-03-31 19:48
    回复
      不过嬴政也并非什么事都未做,吕不韦此时专权,然而如同所有的小人得志一样,吕不韦也变得眼高手低。此时随着秦国势力的强大,多有楚国等国人前来秦国境内。吕不韦却只是把这批人当饭桶,并未多加重视,嬴政却注意到这批人的价值,并从中挑选精英授予官职,不断充实自身实力。
      当嬴政长到二十岁的时候,举行了盛大的加冠仪式。此时他已经知道自己绝非吕不韦之子,就凭嬴政是足月出生的,也足可证明这一点。如果他真是吕不韦所生,他就不该叫嬴政,他就应该叫哪咤了。
      所以嬴政不能当前有出路,后有退路的小官二代与富二代,他只能当一往无前的大官二代,并且最终摆脱掉身上这个官二代的称谓,塑造更为成功的官一代。
      本来一个仲父就弄得嬴政不厌其烦,现在可倒好,又出来了一个假父。这个假父也是我们的老熟人了,就是大阴人嫪毐。
      要是这个嫪毐这些年也算是风生水起,不仅和太后整日鱼水之欢(据说最长久的一次,两人连续行乐达到两天,这在这个药物盛行的时候,也是另人吃惊的天数。)而且自己也被封为长信侯。在朝中实力直线上升,直追吕不韦。
      一个新兴势力的崛起,必然影响其他势力的影响力。嫪毐可以说是为吕不韦提拔,现在的他却已经影响到了吕不韦的地步。吕不韦或许感到了危险的来临,居然对于嫪毐势力的挑衅视而不见。
      要说吕不韦爬到这个位置,也还是付出了不少的努力。嫪毐全凭床上功夫,一般人到这时候便会收敛,然而嫪毐实非常人。不仅没有任何收敛之意,反而行为之间更加放肆。终于在一次宴会当中,不知嫪毐是否因为太冷,说出了一句令所有人汗流浃背的话“吾乃皇帝之假父也,窭人子何敢乃与我亢!”
      后来的人劝人不要放弃,谁没有受过挫折之类的,说的最多的就是太史公那段:“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作春秋……”其实我个人觉得,要是说:“始皇威震天下,尚且曾拥三父。”效果可能会更好一点。
      此时的嬴政倒没有雅兴考虑自己是否会成后世的榜样,嫪毐这句话正好给了他一个机会。他决定拔出自己的长剑,静下心来寻找一个绝佳的时机,在合适的时候挥出这一剑,对嫪毐一剑封喉。
      嬴政沉得住气,嫪毐没有他这种修养,他也意识到先前这句话犯下的重大错误,不过他的行为不是悔过,而是反击。好在他此时相对清醒,知道要和太后商议方能有出路,于是他找到太后,说:“王即薨,以子为后。”其实在他说出这句话的时候,失败便已经可以预见了。
      而这位太后已经被所谓的爱情蒙住了双眼,居然同意了。嫪毐知道自己实力不够,绞尽脑汁想出来了一个自以为得志的方法——偷取秦王印玺,调动军队攻击秦王宫室。出人意料的是,他居然成功了,可惜只是一半。
      嫪毐成功偷盗了秦王印玺(个人觉得可能是秦王早就对身边护卒不满,故意借此除掉他们。)然后带领他们攻打秦王宫室,准备毕其功于一役。
      事情一直进行到现在,有利的局势还是向着嫪毐方向发展的。那么嬴政呢?嬴政自然也不是一点准备也没有,先前他收拢的各国精英,在这个时候就起了大作用。如果说局势一时向着嫪毐方向发展,那么整体局势就从来没有逃脱过嬴政的掌控。
      先前被嬴政收拢而来的楚国昌平君和昌文君,被嬴政下令带人前去对敌嫪毐。做好了这一切,嬴政离开了王宫,召来了一个人——仲父吕不韦。
      嬴政知道嫪毐殊不可惧,可是此人祸乱朝堂日久,此时必需要有一人来稳定朝中局势。这个人不能是别人,只能是吕不韦。看着上面高高在上的嬴政,对于他下达的命令,吕不韦竟然无法抗拒。而且他心里也想除掉嫪毐,当即答应下来。


      6楼2017-03-31 19:50
      收起回复
        朝堂稳定下来了,那么战场这边呢?嫪毐床上打仗是非常厉害,可说到真的打仗就差远了。用演义小说的话来说就是:“嫪毐与昌文君昌平君战不数合,嫪毐不敌,拔马回阵。昌平君昌文君撤军掩杀,嫪毐率众狼狈而逃。”
        嫪毐和嬴政的第一场交锋,以嫪毐的最终失败而告终。嬴政巩固了自己的地位,也集中了自己应有有权力。昌文君昌平君因此加官进爵,然而两人的结局却截然不同,这里以后再说。
        嫪毐带着自己的死党逃亡,他身后的势力也随之崩塌。可是斩草除根是国人的通性,痛打落水狗也是国人青睐的游戏。于是嬴政下令:“生擒嫪毐者赐钱百万,杀死嫪毐者赐钱五十万。”
        嫪毐在外逃亡未及一月,或许是这位老兄还是改不了张扬的性格,被人当场拿获。他不得不放下这些年来的高贵姿态,求人不要杀他。眼前这人一想,生擒百万钱,杀死五十万。于是果然没有杀他,而是把他完好的无损的送到了嬴政面前。
        当嫪毐匍匐在嬴政面前,看着他似笑非笑的眼神,他有点后悔没有当时就死了。现在朝廷在吕不韦的帮助下趋于稳定,太后也与秦王断绝了母子关系。现在秦王唯一要做的事,就是处理眼前的嫪毐。
        结果也是非常清晰的,嫪毐被车裂,两个儿子被杀。其余被杀之人,合计共有二十七人。嫪毐势力被一扫而空,嬴政骨子里的好杀本性却也被激发出来。就在嬴政还想继续扩大杀戮的时候,一个人出来阻止了他。
        这个人叫茅焦,是一位来自齐国的客卿。他冒着嬴政的愤怒对嬴政说了一大堆话,中心意思就是两句话:“停止暴行,收拢人心。”嬴政被他所感,当即将茅焦封为了上卿,只是茅焦只是在这里昙花一现,后来却再也没有关于他的记载了。
        嬴政派人接回了太后,仍然奉为母后。除掉了嫪毐势力,嬴政在国内威望大增,他可以为了以后的大业,暂时按下心里动荡的杀心,然而有一个人他却不能放过,因为这个人在朝一日,嬴政就不会太平。
        能让嬴政如此牵肠挂肚的人,不用说,自然是相国吕不韦。吕不韦不是嫪毐,他比嫪毐聪明的多。尽管嬴政叫了他几年的仲父,他却深知嬴政的可怕。他不会选择嫪毐那样愚蠢的反抗,因为那样只会死的更惨。
        吕不韦只有在家束手就擒,等待着命运的降临。果不其然,在扫平嫪毐几个月之后,吕不韦被除掉了相位,同时被赶出了咸阳。这个嬴政依然没有对这个仲父下杀手,但聪明的吕不韦知道这一天不会还有多久。
        在短短的一年之后,嬴政想使吕不韦再搬一次家。从当时的河南之地,搬到当时还较为荒凉的蜀地。本来凭着吕不韦多年的经商经验,坦然前去蜀地未必没有前途。只是他已经不想折腾了,在绝望当中自杀掉了。
        好了,现在的嬴政终于脱下了这件本来不属于他的富二代的外衣。只是和诸多言情小说的情节不一样,里面的男主脱掉富二代的外衣,往往追求的是爱情,或者是自由。可我们的嬴政,还有一件更为厚重的官二代的衣服穿在身上。


        7楼2017-03-31 19:51
        回复
          不管怎么说,他比起现在社会很多人活到二十多岁还碌碌无为好的多。不过我们也不用感到难过与沮丧,毕竟中华上下五千年,嬴政只有这一个。
          此时的嬴政站在大秦帝国的巅峰,他不知道等待自己的是什么。不过嬴政知道自己心里在想什么,也知道接下来该做什么。后世有一位伟人说过一句褒贬不一的话:“攘外必先安内。”
          安内嬴政勉强算是做到了,下面该做的就是攘外了。


          8楼2017-03-31 19:52
          收起回复
            嬴政决意攘外了,不过这安内似乎还没有做的完。此时的嬴政天真的认为,既然是秦国,那就只能有秦人在这片国土上生存。这时候又有人在他耳边吹耳边风,说此时前来秦国的各国人物,都是前来挑拨他们君臣关系的小人,应该把他们全部驱逐出境。嬴政信以为真,于是秦国为客者逐。
            不过这一逐,倒逐出来了一位大人物——李斯。尽管李斯在为人上是小人之心,做事上却还是很有大人之心的。嬴政赶他走,无非是嫌他没用。只要向嬴政证明一下自己有用,那不就好了。所以在走之前,李斯给嬴政去了一封相当长的书信。
            好在这封信尽管长,却也不是废话。嬴政看了只觉得受益匪浅,连忙派人将李斯追了回来。幸好李斯也没有走出多远,很快就回到了咸阳。同时李斯还为嬴政带回来了一个有用的人——尉缭。
            如同现在人提升成绩的方法一样,李斯向嬴政提出的方法,如同于提高自己的成绩。然而秦国自商鞅变法以来,到现在秦国的实力已经到了一个顶点,基本无法从内部提升。不过这也难不倒李斯,提高自己成绩的方法,可以和田忌赛马理论结合起来用。和成绩最差的同学比,不就是提高自己的成绩了吗?
            由是李斯向嬴政建议先打最赵国韩国,嬴政欣然许之。秦国打赵韩两国倒没问题,只是嬴政想着其他几国暧昧不明的态度,心里也着实没底。这个时候轮到尉缭出场了。提升自己的成绩不行,那就来降低别人的成绩呗。
            嬴政一下来了兴趣,兴致勃勃的问该如何降低别人的成绩。尉缭神秘的一笑,一字一顿的说出了几个字:“毋爱财物,赂其豪臣,以乱其谋!”


            9楼2017-04-01 10:47
            回复
              身在咸阳的嬴政收到消息大喜,命令他们继续扩大战果。就在王翦想要扩大战果的时候,赵国与燕国的纷争和解了,赵国这口本来缓不过的气,一下缓过来了。王翦等人无奈,只得巩固眼前的战果。秦王嬴政第一次伐赵就此结束,秦军取得一个开门红。
              这次伐赵并没有取得嬴政预想的战果,所以嬴政有点生气,后果也比较严重。不过嬴政不是鲁莽之人,王翦他们这一战,嬴政基本明白赵国已是强弩之末,只要积蓄实力一鼓作气,赵国必然一战而下。
              既然现在自己的成绩已然无法提高,那就把重心放在降低别人成绩上。经过两年时间的努力,所有人的成绩都被降低了。不管是本来就脆弱的六国联盟,还是各国之间互相缔结的友好条约,全都被秦人搞的支离破碎。
              公元前234年,嬴政十三年。两年的放马南山之后,第二次伐赵也就呼之欲出了。秦军经过了两年的休整,实力更为精锐。不过极度的自信也难免引来膨胀,比如在这次带兵的将领的选择上,嬴政便没有选取老成持重的王翦,而是选择了同样有战功的桓齮。
              这个决定从表面上看似乎没有任何问题,实际上桓齮从出征开始,到战争结束,也确实没有犯过指挥上的问题。
              一般人讲话到这里,后面总会跟着一个转折。不过这个转折就先放一放,现在的桓齮正是春风得意之时。桓齮领着大军一路向着赵国进发,要说这桓齮也着实是个实诚人,领兵没有一点花哨,目标非常简单,就是赵国的都城——邯郸。不过这也难怪,上次跟着王翦只混了个脸熟,这对于桓齮这种有追求的将军来说,很明显是不够的。
              桓齮大军一路推进,很快就进发了平阳。平阳这个地方,大约就是今天邯郸辖下的磁县。而故邯郸也就是今邯郸市的辖区。可以说桓齮已经推进到了邯郸的大门外,那么赵国人就这么无动于衷吗?
              赵国人并不是没有一点反映的,桓齮在行军途中,遭到了赵国人数十次的抵抗。不过每次抵抗都非常微弱,难与桓齮麾下秦国铁骑争锋。而即使到了现在,桓齮也没有丝毫放松警惕。他派出去的斥候,几乎覆盖了军队方圆数百里。单从这一点来看,作为一个普通将军,桓齮绝对是合格的。


              11楼2017-04-01 12:43
              回复
                好在这么多放出去的斥候也不是搞旅游的,就在大军到达平阳的同时,斥候在平阳东北方向发现了赵军主力所在。这对于桓齮来说无疑是个好消息,只要能够歼灭赵军主力,那赵国必然就此消失。
                桓齮当即决定,提兵迎战。其实他在平阳城下等着敌人前来也不是不可以,可他太着急要验证手下士兵的战斗力了。他此时心里只有一个想法:“来吧,就让眼前的赵国的人头和土地,来作为我桓齮成功的垫脚石吧!”
                桓齮兴致勃勃的领兵向着赵军前去,赵军也很快就得到了这个消息。此时赵军大营一个中年将军,也正在看着面前的地图沉思着什么。这位将领说来也不是无名之辈,他叫扈辄,早年从军一直跟在老将廉颇身边,做到今天这个位置,可以说是从战场上一步一步打出来的。
                由于升职速度不快,所以脑子也转的不快。扈辄沉思良久,终于做出了一个决定——提兵迎战秦军。往往作为防守一方,面对敌人的进攻,大多会采取坚守的策略。扈辄为了显示自己的与众不同,就是偏偏不用这个方法。由此看来,扈辄绝非无名之辈,但也仅仅只限于有个名字而已。
                扈辄领着手下怒气冲天的十万人向着平阳前去,可是打仗倚仗的因素太多了,绝非凭着一腔的热血,满腔的怒火就能胜利的。更何况赵国精锐士兵尽皆在边境防守匈奴,扈辄麾下的十万大军,和眼前的秦军来比,那就是不入流。
                扈辄此时手里高举着长矛,心里也只有一个想法:“来吧,过去的赵国人只知道赵国有廉颇。今天就用你们这十万人的人头,来让世人记住我扈辄吧。”
                两个怀着如此相似想法的将领,两支都恨不得把对方平吞了军队。在一个叫做武遂的地方,相遇了。


                12楼2017-04-01 13:53
                回复
                  都到了这份上了,啥也不用说了,打呗。两军在武遂地区大战,打得昏天暗地。此战没有任何花样技巧可言,那么取胜的决定因素是什么?答案只有两个字——实力。
                  战场上的实力无非就那么几种,一是士气,秦国军队远道而来,人人都渴望建功立业,士气自然是高的。而赵国人是为了打退侵略者,保卫自己的国土,有着必胜的信念,士气绝对在秦人之上。因此在士气上,赵国胜秦国。
                  第二个因素是装备,秦国经过商鞅变法之后,国富民强,且自秦孝公之后,秦国便对军队的打造十分,秦国士卒皆以铁器作兵,盾甲无不厚重。这在有些国家还用青铜作武器的时代,可以说装备是非常精良了。
                  而赵国对军队也是非常重视,前面的廉颇等人也是练兵大家。然而赵国国力日渐不支,近几代赵王也并无太大成就,赵国也还有部分装备精良之士,只是这批人全在北方边境防守匈奴,绝非眼前这只赵国军队。因此在装备上,秦国胜赵国。
                  第三个因素,人数。赵国号称十万,秦国人数在目前看不出来具体有多少人,但从后面的种种迹相来看,绝不会少于十万人。因此在人数上,姑且算两国打平。
                  第四个因素,也是军队整体实力当中,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精锐程度。这个就不多说了,秦国举国皆是精锐之士,赵国的精锐全拿去打匈奴了。在精锐程度上,秦国完胜赵国。
                  在两方都没有孙子这样的人物的前提下,光看上面的数据,胜败基本上知道。事实也恰恰就是这样,桓齮攻赵平阳,杀赵将扈辄,斩首十万。


                  13楼2017-04-01 20:53
                  回复
                    秦国伐赵再一次取得胜利,恒齮达到了他人生的巅峰。身在咸阳的嬴政收到消息之后,马上大力嘉奖了他一番,说不定还全军通报表扬了一番。现在的嬴政还是赏罚分明的,桓齮打仗辛苦,嬴政许他带薪休假几日。
                    按理说取得这么大的战绩,这么高的成就,桓齮也该回去休息一段时间。要不就从此马放南山,要不就养精蓄锐,争取下一次建功立业。可这位老兄不知是否因为开始膨胀,就是想灭掉赵国。
                    于是上书嬴政,提出自己想留在平阳,争取一举攻下赵国。嬴政这时也在兴头上,当即欣然许之。也许是因为那个时候通信不够发达,嬴政虽然同意了桓齮的提议,不过信使这么一来二去,时间就拖到了冬天。
                    这个时候桓齮要是回到咸阳,自然也没人会说他什么。而且凭着这一战的功劳,他的名字和王翦放在一起也不是不可能。然假设太多也只是假设,历史上的那个冬天,桓齮就是在平阳度过的。看着外面呼啸的冷风,心里也有升起一丝莫名其妙的寒意。
                    冬天过去了,春天也随之来了。外面的动物耐不住寂寞了,纷纷出来叽叽喳喳。身在咸阳的嬴政,此时他身上的王者之气已经愈加浓烈了。但同时他也沉不住气了,催促平阳的桓齮进兵了。
                    桓齮领兵直逼邯郸,这下赵王迁愤怒了。本来自从去年桓齮来了赵国,赵王迁就一直在愤怒当中。本以为桓齮杀掉十万赵国士兵之后便会收手,没想到这才过完年,这讨厌的桓齮又来了。赵王迁把眉毛一竖,心里问候了嬴政和桓齮的祖宗个遍,暗道:“老虎不发威,你当我是病猫啊。”


                    14楼2017-04-01 20:54
                    回复
                      当然赵迁无论如何也只能是病猫,当不了老虎。幸运的是,他手下却有一只猛虎,一只无论如何从那方面来看,都趋近完美的猛虎。
                      现在,前文说过的转折可以出来了。桓齮的偶像级克星出现了,彻底结束了他的这次东征。而且一般人恨对方,只会在心里问候对方的祖先。这位偶像级克星是真正意义的非一般人,比一般人做的彻底的多,直接把桓齮送去见他的祖宗了。
                      名将李牧,闪亮登场!
                      中原的事,李牧是不想瞎掺和的。现在赵王非要他掺和,他也就没办法选择了。好在此时的他绝非无名小卒,他已经在赵国边境大破匈奴,是当之无愧的当世名将了。可是他威名远扬于塞外,中土的人却有点闭目塞听。
                      比如现在志得意满的桓齮,得知前来对敌的是抗匈名将李牧,尽管后背一下蹿上来一丝寒气,只觉得可能是天气转寒了,根本没意识到危险的来临。面对李牧前来对敌,桓齮还是老办法,领兵迎了上去。两军在宜安附近相遇了。
                      不过这一次和上次不一样了,上次见面就打,这次没打起来。倒不是桓齮不想打,而是李牧根本不和他打。李牧知道秦军本来就是精锐之师,这次更是携大胜之势前来。所以李牧只采用了一个办法——筑垒固守。


                      15楼2017-04-01 20:55
                      回复
                        当然桓齮要是连这都看不出来,那他也就不配领着身后的这么多人作战了。桓齮冷笑几声,“不就是廉颇用过的老办法嘛,你们赵国人还真把他当神了?”
                        桓齮和眼前的李牧僵持了数天,突然转念一想,干嘛要等着李牧主动出招,他不出招我出招不就行了。宜安前方有一座肥城,打下肥城便直接威胁邯郸。桓齮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
                        单论这一招,是没有任何问题的。一来当时赵国举国上下还弥漫在去年失败的阴影当中,李牧尽管名扬塞外,国内买他账的人却不多。二来秦军远来,就这样固守下去,难免不为赵军所乘。可惜不求无过但求有功虽为世人推崇,然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也是一种很有用的生存法则。
                        桓齮率大军前去肥城了,他有极大的信心李牧必然会出兵来救。果然这个消息传到李牧军营,李牧的军营就炸锅了。李牧当时坐在大帐当中不为所动,他的副将赵葱接连请命,要分兵前去救援肥城。李牧却总是微笑摇头,只是不许各部轻举妄动。谁也不知道此时李牧脸上的笑容代表了什么,只是赵国现在可以说是累卵之危,再也经不起失败了。
                        李牧却独自站在高处,他看不见秦军离开,却可以感受到胜利正在靠近。当下的乱世,李牧无法结束。眼前的这场战争,李牧却可以让它谢幕。


                        17楼2017-04-01 20:55
                        回复
                          如何结束这场战争,李牧不怎么着急,李牧军中一大半的军官却都坐立不安。副将赵葱尤其对李牧不满,和众多校尉一合计,决定由他再硬着头皮前去请示一番,请求立刻带兵前去救援肥城。
                          李牧看着面前已经急不可耐的赵葱,这一次没有反对,点了点头。赵葱大喜过往,告辞都忘了就要出去整顿军队。就在他转身的同时,李牧开口叫住了他。赵葱闻言就是头大,他是真的害怕李牧再行反悔了。
                          李牧简短的说了十六个字“敌攻而我救,是致于人,兵家所忌。不可取!”
                          赵葱也明白这个道理,只是现在的局势却由不得他们不救。人世间最难过的事莫过于此,明知是别人挖的陷阱,也不得不往里面跳。至少对于赵葱而言,这是一个无法可解的问题。
                          好在能说了算的人是李牧,因而他是有办法的。李牧的办法非常简单,你不是认为我一定会救援肥城吗,那我就不救援,看你能拿我怎么办?
                          李牧这口气和二杆子有点像,不过二杆子就不做就不做,李牧不做这件事,却做了另一件事。肥城你以为是我的必救之地,我也知道你的必救之处。于是李牧命令赵葱集结精锐部队,随时准备出击。
                          此时的赵葱对李牧愈加不满了,说不救不还是要出兵,赵葱认为李牧口是心非,好在李牧接下来的行为,彻底打消了赵葱这个非常错误的看法。


                          18楼2017-04-02 10:24
                          回复
                            李牧当然不会前去和桓齮做战,这不是他的风格。李牧的目光瞄准了不远处的秦军大营,而此时的秦军大营还处在一种相对轻松的氛围当中。李牧一直以来坚守不战,留给秦军的印象变成了胆小懦弱。在桓齮领着主力去了肥城之后,他们更加坚信李牧不敢出战。而且现在他们更有理由相信,李牧就算出战,也是前去和桓齮主力作战,秦军大营必定安全。
                            可惜世上没有绝对安全的地方,更何况现在还是战争时期。就在秦军自以为安乐的时候,李牧领着赵军杀过来了。根本没有作战,所有的秦军便不战而降,无一例外成了俘虏。李牧就此占领秦军大营,获得了秦军所有辎重。
                            也许这个结果让人感到意外,怎么天下精锐的秦军竟然如此不经打。这个问题乍一看确实难以理解,稍一分析也就知道了。从秦军方面来看,秦军确实是精锐没错,只不过再精锐的军队也不可能全部是精锐,真正的精锐已经被桓齮带去了肥城,留守大营的他们,自然就是一些滥竽充数的人了。
                            再从赵军方面来看,李牧所带领的都是边境抗击匈奴多年的虎狼之师。这批人在塞外作战,以步兵与匈奴骑兵正面交锋,尚且在李牧的统领下,数次击溃匈奴大规模骑兵。其精锐程度,绝不会在秦军之下。
                            而且秦军的态度也不可取,摆出一幅不拿豆包当干粮的样子。所以现在的秦军,就被李牧拿来当了一回干粮。


                            19楼2017-04-02 19:0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