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吧 关注:4,078,294贴子:73,679,871

回复:帝国岁月录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嬴政自以为做的比较好了,然而他的祖先还不够满意。觉得他派这些人份量还不够,又强行带走了一个人。把嬴政的母亲赵太后,给带走了。可能他们认为赵太后和嬴政关系更为亲密,向他们汇报战果能说的详细点。
这个不怎么好评价的人也死了,一方面她为中国生下了嬴政,这个改变了历史,甚至是创造了历史的男人。同时在这个男人面临人生第一场危机的时候,义无反顾的保护了他。另一方面,她的所作所为,也让一般的男同胞们无法接受,尤其是在那个年代。总而言之,言而总之,作为一个女人,她是不合格的,但作为一个母亲,她是非常伟大的。
自己的母亲死了,嬴政自然是难过的。可他已经不想哭了,这些年的指挥若定他已经见惯了生死了。他只想尽快结束这一切,完完全全的结束这一切。
现在韩国被灭了,赵国也被灭了。明眼人都知道,下一个必然是同属于三晋之地的魏国了。可能在当时的嬴政心里,他也是这么想的。不过嬴政没有着急,魏王景也没有着慌,另一个人反而着起来了。
他就是燕太子丹,嬴政昔日朋友,今日仇敌。其实太子丹这么想,也不能说他有被害妄想症慌,他也是有所根据的。一来代王赵嘉立足之赵地,就在燕国附近,而且燕国还对代王资以数兵。二来王翦平定赵国之后,就领兵驻扎在中山,目地显而易见,就是为了监视燕国。有了这两个理由,太子丹也不得不着慌起来了。
接下来发生的事,但凡上过高中的人应该都知道了。那就是赫赫有名的荆轲刺秦王事件了。这件事被渲染的非常悲壮,不管是荆轲,高渐离,樊於期,都被塑造成了一种英雄肝胆的人物。其实事件很简单,就是刺杀不成反被杀这么一件事。


36楼2017-04-04 12:52
回复
    后世的人分析这件事,多说荆轲武艺不行,不然不至于不成功。大家都是凡人,都没练过降龙十八掌,武艺肯定不会特别高,但也决不会太差的。其实多数人忽略了荆轲死前那句话——事所以不成者,以欲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这才是荆轲失败的原因,他并非一来就想杀死嬴政,而是想生擒他。其实说来荆轲真是心太大了,如果他真的能够一刀杀掉嬴政,秦国必然会大乱几年,燕国也能够再苟延残喘几年。
    可惜他没有选择杀死嬴政,而是想当然要生擒他。结果自然是失败的,后果必然是严重的。嬴政的冲天之怒被激起,本来以王翦手中之兵攻打燕国已绰绰有余了,嬴政却还嫌不足,还从国内增兵给王翦攻燕。
    燕国当然是不经打的,不然也想不出荆轲刺秦王这样的昏招。王翦大军一到,燕国的防守立马土崩瓦解。尽管从王翦出兵伊始,到攻克燕国都城蓟城,前后历时约有一年,可这当中天气的阻挡绝对大于燕军的抵抗。王翦几乎没打什么像样的仗,一直到了易水河畔。
    此时燕国和代国已经组成了联军,联军由燕太子丹率领。易水河畔就是当年荆轲出发的地方,或许是出于对老朋友的怀念,太子丹决定在这易水河畔和秦军做个了断。燕赵联军和秦军,便在此地展开了生死决战。


    37楼2017-04-05 19:44
    回复
      上天被太子丹感动了,所以就把太子丹大部分的人马都拿去给荆轲了。王翦乘机一鼓作气,攻克了燕国都城蓟城,燕国也名存实亡了,但是燕王跑到辽东去了。本来他跑了就跑了,嬴政可能不会来和他计较。然而太子丹也跑了,嬴政就不能甘心了。
      不甘心那怎么办,不甘心那就继续追。于是秦将李信继续率兵追向辽东,在辽河又和太子丹大战一场,太子丹自然又失败了。接连两次在河边失败,太子丹跳河的心都有了。然而这个念头刚刚在脑子里一闪而过,果然就有人来叫他跳河了。
      燕王喜惧秦兵,代王嘉书信于他,说其杀太子丹以和秦军,燕王无奈,然之。
      太子丹想到过自己很快便会死,却决不会想到,执行他死刑的居然是他的父亲燕王喜。太子丹不明白,燕王喜也不打算让他明白。太子丹无法抗拒,很快,他就被溺死在衍水河中,又很快,他的首级就被放在了嬴政面前的案上。


      38楼2017-04-05 19:44
      回复
        荆轲刺秦的总导演死了,这场历史闹剧就此结束了。尽管这件事在中国历史上都曾引起过不小的轰动,然而终究只是一场闹剧。闹剧结束了,嬴政也就不在意了。嬴政把目光转移到魏国了,不过在这之前他决定先敲打下楚国。此时秦国最能打的王翦还在易水,那么这个敲打工作让谁来完成呢?嬴政正愁没有人选的时候,一个人主动请缨了。嬴政一看是他,点头同意了。
        倒不是这人有什么过人之处,这人能坐到这个位置,目前来说更多还是靠的是他爹。不是因为他爹,嬴政也不会这么爽快的用他。不过接下来几年,他更多就是靠的自己了。他就是名将王翦之子——王贲。
        中国人往往认为虎父无犬子,然而现实更多的还是虎父犬子。就比如赵国有名的赵奢赵括父子。王翦自然是名动天下,他的儿子会不会又是一个赵括呢?
        嬴政心里还是有点打鼓的,好在事实很快就告诉了他真相。王贲不是赵括,而是又一个王翦。王贲领兵前去楚国,很快就把楚国和魏国边境的十几座城池给拿下了。他不仅仗打的好,连嬴政的意图也摸得一清二楚。所以他没有选择长驱直入寿春,而是打下了边境数十城之后便按兵不动。就这一战下来,王贲的称呼已经可以减掉两个字了,由名将之子,减少为名将。


        41楼2017-04-05 19:52
        回复
          王贲揣摩了嬴政的意图,嬴政也着实是如此想的。他前面放过燕王代王,不是因为收到了太子丹的人头,也不是因为他心慈手软故意放他们一马,这不是他的风格。而是他觉得燕代两国都已经构不成什么实际威胁了,他好集中兵力来对付魏国。包括这一次派遣王贲入楚,也只是为了更好的把魏国包围在中间而已。
          不过嬴政没有想到王贲居然这么顺利,顺利到超过他的想象。于是嬴政又一次膨胀了,他觉得楚国也就是那么回事了。不过谨慎起见,他还是决定问问两个人的意见。为此他找来了两个人,此次攻燕战争当中功劳最大的两个人,王翦和李信,嬴政想问问他们两个人对于伐楚的看法。
          由于嬴政现在还不想攻打楚国,只是想有个初步的准备。所以他的问题都一样,就是问问两人攻打楚国要多少人左右?王翦向来比较保守,而且他说话也一向比较符合实际。于是他回答说:“非六十万人不可。”
          李信此次立功甚大,如果不是嬴政下令他停手,他很有信心能够一举荡平辽东。现在嬴政又有意把伐楚的大功交给他,李信更是信心爆棚。他不像王翦那么拘谨保守,而且此次王贲如此轻易的攻下楚国十几座城池,在他眼里楚国已经是一块任人宰割的肥人了。于是他很有自信的说:“二十万人足矣。”
          嬴政于是得出一个结论,一个正确了一半的结论。王翦已经老了,胆子已经变小了。可惜事实是王翦确实是老了,胆子有没有变小那就是另一回事了。王翦倒是很会借坡下驴,既然你说我老了,那我就退休好了。


          42楼2017-04-05 19:52
          回复
            于是王翦就称病回了老家频阳,他儿子王贲刚刚打下来的十几座楚国城池,也交给了李信和蒙恬接管。不过王贲倒不是被解除了兵权,这种卸磨杀驴的事嬴政是不会做的。既然他猜中了嬴政想要灭亡魏国的想法,那这个任务自然就交给他来执行了。
            王贲此时还年轻,不想也不能学他爹那样告老还乡。嬴政的命令一下达,他就只有不折不扣的执行。好在王贲是一个非常合格的将军,打起仗来一点也不含糊。再加上此时魏国已是昨日黄花,王贲一个不小心就到了魏国都城大梁的城下。
            魏国此时的国王名假,名符其实,人也确实有点假打,王贲到了大梁城下就劝他投降,可是不管王贲怎么说,这魏王假就是坚决的不肯投降。王贲心说好,你不投降那我就打呗。然而大梁城池坚固也真不是盖的,秦军攻了数次愣是没有一点成效。此时城上的魏王假笑了,城下的王贲也笑了。
            魏王假笑的原因是,看来这城池坚固的的很嘛,我就是不投降,你能拿我怎么样。王贲笑的比他还要开心,给了你好的选择你不选,这就怪不得我了。


            43楼2017-04-05 19:56
            回复
              两军就这样僵持了下来,直到春天第一场雨的来临。此时是公元前225年,对于魏王来说,这场雨明显比往年来得太早了些。对于王贲来说,这场雨就来得恰到好处了。他决定做一件事,从大梁旁边的黄河上,挖一条沟渠过来。
              按理说一般人挖沟渠就是为了灌溉,然而现在正好是雨季,肯定是用不着这样来灌溉的。所以很多人对于王贲的做法不理解,这其中就包括他手下的很多校尉。眼看天上的雨越下越大,终于有第一个人来到王贲的军营当中,询问是否可以暂停施工。
              王贲没有回答他的问题,而是随着他来到了工地上。此时的工地已是泥泞不堪,一些本来在动工的士卒都在往高处退。眼看是这种情况,那名校尉再次重复自己的问题,是否可以暂停施工。王贲还是没说话,他来到一个站的最高的士兵身前,一刀斩下了这个士兵的头颅。
              他身后的校尉沉默了,王贲已经用行动告诉了他,眼前这个工程是绝对不能停的。自此王贲亲自冒雨监督,连续十几天的雨季接近尾声的时候,这项浩大的工程也终于完结了。此时一部分校尉已经看出了王贲的意图,因为这个沟渠的最大缺口,正好就对准了他们眼前的大梁城。


              44楼2017-04-05 19:56
              回复
                如果说这场雨对于魏王来说下的太早了,那么现在他就只有希望这场雨能够一直下下去了。可再大的雨也有停的时候,就如同今年春天的第一场雨一样。当魏王假时隔十数日再见到太阳的时候,他的末日也就来到了。
                此刻的王贲一声令下,所有的秦军一起开动,他们花了十几日辛苦筑起的堤坝被他们自己挖开了。积蓄了十几日的黄河水也顺势而下,再坚固的大梁城也坚固不起来了。
                大梁城在水里泡了三个月,墙根也差不多腐朽了。王贲再次挥兵攻城,大梁城就这么被攻克了。这个时候的魏王假也不再假打了,因为再假打下去也没意思了。他赶紧率众投降,可现在已经由不得他了。
                王贲的大军趾高气扬的进了大梁城,秦军做的第一件事就杀了这个曾经给他们带来无数麻烦的魏王假。自此魏国灭亡,三晋之地彻底纳入秦国版图。身在咸阳的嬴政收到了这个消息,高兴之余多少也有点烦心了。


                45楼2017-04-05 19:59
                回复
                  秦军这些年四处征战,其间也难免出现一些不开心的流血冲突事件。嬴政个人以及秦国军队的声誉,自然是每况愈下。如果天下已经平定了,嬴政可能根本不会把这些事放在心上。只是现在正是天下平定的关键时刻,半点马虎不得,嬴政决定做点什么来稍稍提高下自己的信誉。
                  嬴政把目光放在了魏国旁边的安陵国上,这个国家面积很小,只有区区的五十里。此时的安陵君已经胡子一大把了,没几年的活头了。嬴政决定在他身上做点文章,为自己搏个好名声。
                  于是他做出了个另人不可思议的决定,用五百里的土地,来换取安陵国的五十里土地。这种天上掉馅饼的事发生了,安陵君却是个实在人,就是不肯占这个便宜。不过人家嬴政大给你面子,你就算不接,也要派个人去说明一下情况才是。所以,安陵国正史上最为出名的人出场了。
                  当然,不是龙阳君。要是龙阳君的话,我就会说他是野史上最为出名的人物了。安陵国上大夫,唐雎正式出场。唐雎是个名气特别大的人,大到什么程度呢?当时已有席卷天下之势的嬴政听说了唐雎来了,尚且还要亲自接见他。


                  46楼2017-04-05 20:00
                  回复
                    当唐雎委婉的述说了安陵君不能接受嬴政的美意的时候,嬴政肯定还是很生气的。见过不给面子,还没见过这么不给面子的。嬴政愤怒了,天子之怒在他意味着面前的唐雎无法活着离开了。
                    然而唐雎就是活着离开了,因为他也有自己的大招。他的大招是平民之怒,而且更为霸道,尽管倒下的只有两人,其中却有一个必然是嬴政。史书上说嬴政是被唐雎吓住了,这件事就这么算了。不过我想的话,嬴政自从有了上次荆轲的事,这种事不可能没有一点防备。至于为什么放了唐雎,无非是想继续把嬴政的好名声表现出来而已。
                    这件事就这么不痛不痒的过去了,嬴政想做好事没做的成,反而还惹来了一身恶心。这件事也让他明白了一件事,只要战场上打得赢,这些事都是虚的。嬴政不再关注这些无关痛痒的事,又来找寻实实在在的胜利。
                    嬴政放眼一看,北方好像没什么可打的了。三晋之地基本被扫平了,燕国也只有角落里还代地一块了。远处的齐国太远了,此时的嬴政还有点鞭长莫及的无奈。嬴政的视线焦点,开始转向南方楚国大地了。
                    楚国的事,嬴政在没有攻下魏国的时候就有安排了。借助王贲的能力,嬴政已经在楚国安插了两颗暗棋,李信和蒙恬,现在该是动用这两颗棋子的时候了。


                    47楼2017-04-05 20:01
                    回复
                      公元前225年,嬴政伐楚的命令下达了。李信为主,蒙恬为副。进军途中,李信所做的第一个决定,就是他和蒙恬分兵而进。
                      其实分兵这个决定,本身来看是没有任何问题的。此前秦灭赵,秦灭燕,都可以说是分兵而进。然而现在到了楚国,情况就有点不一样了。只因为有一点,楚国的面积要比燕赵等国大的多。
                      如果李信提兵长驱直入,一路不管其他,直接冲着寿春前去,说不定平定楚国的功劳就真落在他头上了。可惜他没有选择这样做,只能说他的出发点是没错的,照他这种打法,肯定是一劳永逸的。当然,前提是要能够打的下来。
                      李信和蒙恬分兵了,李信打的是平舆,蒙恬打的是寝丘,此时两人都还是兵强马壮,这两个地方很快就被攻克了。然后李信的下一个目标是鄢郢,也非常轻易的就打下来了。蒙恬的第二个目标是城父,然而他没有李信那么顺利,城父迟迟没有打下来。
                      后来的事实证明,正是这次相对的不成功,才没能使蒙恬陷入大败的漩涡,所以之后他还是那个威震塞外的蒙恬。这个时候用那句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就最有说服力了。


                      48楼2017-04-05 20:01
                      回复
                        李信听说蒙恬始终没打下来城父,他也不是心急争功的人。反而他和蒙恬有着同袍之谊,他决定起兵前去和蒙恬会合,一起攻打城父。然而就是这个决定一做出,李信这次出征楚国的失败就也注定了。
                        故事发展到现在,总不能只是李信他们唱独角戏吧。现在我们来看看,楚国这边有谁出场。楚国出场的人其实也不少,就人数的话,应该还在秦军之上。而且楚国方面的主角,也是个很厉害的角色。他叫项燕,家里世代在楚国为将。
                        项燕此时正带着军队在远处时刻注意着李信的动向。很快他收到了第一个消息,李信分兵而进。项燕没理他,继续关注着。就像一头猎豹要对猎物展开追袭的时候,总是要计算到最精准的时候,才会发出雷霆一击。
                        等到李信又占领了两座城池,手下的士兵又减少了不少的时候。项燕停止了观察,这头蛰伏良久的猎豹,决定放手一搏了。
                        项燕立即带兵追击李信,中间三天三夜未曾停歇,终于在城父不远之处追上了李信。连续两次的胜利已经使得李信军有点飘飘然了,他们觉得眼前的楚军是名符其实的纸老虎了。于是当这群纸老虎出现在他们面前的时候,秦军就傻眼了。


                        49楼2017-04-05 20:02
                        回复
                          都到了这份上了,那就啥都不用说了,直接开打吧。此时的楚军在兵力,士气等方面上,无一不处在上风,结果自然也就一目了然了。两军交战数个时辰,秦军大败,连营寨都被楚军打破了两个,校尉也被杀掉了七个。
                          李信觉得自己这次算是完了,不仅伐楚失败了,自己的性命也要交待在这里了。李信并不想死,他是信奇迹的。果然奇迹发生了,蒙恬出来了。本来李信前来城父是为了支援蒙恬,现下反而是蒙恬来救援李信了。
                          这实在要多亏蒙恬没有攻下城父了,蒙恬手里的士兵士气还足,兵力也还足够。可就算这样,两人还是打不赢面前如同打了鸡血的楚军。蒙恬带着李信且战且退,可就是始终摆不脱后面烦人的项燕。
                          撤退的路非常不好走,一定要马上让嬴政也知道这点。然而当时首要就有一个问题非常不好解决,甚至是无法解决。那就是那时的字都是刻在竹简上的,刻字非常非常的麻烦。现在两人逃命都来不及,那有时间一个字一个字的刻啊。李信见状皱眉了,因为这个问题他确实无法解决。
                          蒙恬也皱眉了,不过他还是站出来了,以一种非常自信的口气说道:“这个问题,我来解决。”


                          50楼2017-04-05 20:02
                          回复
                            蒙恬倒不是胡吹大气,他是真有办法。蒙恬想起自己有过一种发明,不管上不上台面,现在也要摆出来了。于是,毛笔,这种改变了中国历史进程的东西,就在这种荒乱中被使用出来。发明者:蒙恬。
                            毛笔的横空出世,完全颠覆了以前刻字这种书写方式。由于毛笔的现世,侧面推动了纸张等物件的发展,可以说是我国历史不亚于四大发明的一项发明。一直到新中国建立之初,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在给外国友人书写文件的时候,照样还是用的毛笔。其作为之大,已不可细说。
                            然而毛笔可以改变中国进程,却挽救不了他们这次的失败。蒙恬和李信被项燕一顿狂追,往往人在生命危急的时候,什么身外之物就都不重要了。现在蒙恬和李信就是如此,类似粮草辎重,譬如战车装甲,全部送给项燕做礼物了。
                            两人近乎疯狂的馈赠,项燕还是不肯放过他们。李信不知道项燕还跟着自己有什么劲,好在蒙恬是知道的。尽管这件事蒙恬做不了主,然而项燕非要,他们也阻止不了。于是前面王贲打下来的楚国全部城池也被两人全送给了项燕,项燕终于满足了,停下脚步来向两人挥手告别。
                            这一战秦军再次遭遇了全军覆没,嬴政很愤怒,准确的说是暴怒。不过他的暴怒不是说扔两个东西,疯狂购物一番就能够结束的。他的暴怒使他清醒过来,要消灭楚国,靠李信蒙恬是完不成了,要做成这件事,有且仅有那个人才办得到。


                            51楼2017-04-05 20:08
                            回复
                              嬴政来找到王翦,动用这张秦国的终极王牌。嬴政亲自来到王翦家中,请他出山平定楚国。那么王翦的意见呢?王翦固谢:“病不能将。”
                              话很简单,意思更简单,老大你爱用谁就用谁,我是不能干的了。嬴政听王翦这么说,心想这哪行呢?于是嬴政再一次发挥出自己礼贤下士的才能,摆出一幅你不答应我就不走的架势来。
                              王翦一看嬴政都这样了,自己也没必要端着了,还不如提点实际的。于是王翦再次向他提出要六十万人才行,嬴政也很爽快,当即答应下来。
                              敲定了一个王翦,嬴政心里的石头落下了一半。但毕竟是六十万大军,嬴政也不放心全部交给王翦,他决定给他配个副手。李信肯定是不能用了,嬴政现在一看到他就来气,等过会儿了气消了再说用他的事。
                              蒙恬倒还可以,就是害怕楚地已经给他心里留下阴影了。不过一想到蒙恬,嬴政的头脑又放开了点。蒙恬暂时不能用,他的父亲蒙武还能用啊。事情就这么愉快的决定了,王翦蒙武一起领兵前去楚地。


                              52楼2017-04-05 20:0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