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吧 关注:4,078,296贴子:73,679,871

回复:帝国岁月录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这次六十万大军出发,有一个轰轰烈烈的誓师大会。按照一般的程序,嬴政在说完一大堆鼓励的话之后,都会象征性的问一句王翦还有没有什么其他的要求,当然这次也不例外,一切仿佛都与往常如出一辙。
不过接下来的事,就和惯例大相径庭了。按照惯例,王翦就是说一些必然不辱使命之类的话,还有多谢大王信任这些的,当然这次他也说了这些。然而话说到这里还没说完,王翦还提了一个小小的要求,请嬴政赐给他非常多的土地。
这话一出口,所有的将士都惊住了。众人互相对视了一眼,确认自己是否听错了。王翦却没有管众人惊讶的神情,就是一句话,你到底给是不给吧。嬴政自然也很爽快,马上下令给王翦更多的土地。
这段差点引起双方不开心的小插曲就这么过去了,王翦领兵出发了。不过他可能觉得还不够,嬴政给他的土地还不符合他大将军的身份。他做了一个更让人不能理解的事,不断派使者回去向嬴政继续要土地,嬴政也无一例外的全部同意。


53楼2017-04-05 20:09
回复
    就这样连续五次之后,终于和王翦同行的蒙武看不下去了。他来找到王翦,请他不要再这样做了。身为三军统帅,这样做在他看来丢人现眼的。王翦当场答应下来,表示自己不这样做了。然而蒙武只是不解的看着他,丝毫没有要离开的意思。
    王翦知道自己要是不解释个什么,蒙武这里恐怕不好过了。于是才向他说出了自己的想法:“王怛中而不信人,今空国中之甲士而专委于我,我不多请田宅为子孙业以自坚,顾令王坐而疑我矣。”
    一切都明白了,什么是做官的最高境界,私以为这就是做官的最高境界。功高盖主而主不疑,王翦可算这当中鼻祖级别的人物了。蒙武也是个聪明人,也就不再抱怨王翦了。将帅矛盾解决了,就该论到楚国遭殃了。


    54楼2017-04-05 20:09
    回复
      楚国人也意识到这个问题了,一听王翦之名就已经被吓得不轻了。而且此时王翦由平丘入楚,很快就打下了平舆。当时的楚王芈负刍赶忙集合所有军队交给项燕指挥,要他前去抵挡住王翦。
      项燕领兵出征,他的速度也不慢,数日就抵达了平城之下。不过项燕这么一看,心里的第一个反应就是,难道我们把情况想的太严重了?
      因为此时王翦麾下的秦兵不要说没有进攻的势头,连进攻的样子都没有。如果别人要是不知道,还以为秦楚两国在搞一场对抗演习。项燕搞不懂了,但王翦的威名他是知道的,他猜想眼前的王翦必然是有阴谋的。一看王翦军不动了,项燕也采取了按兵不动的策略。
      虽说兵法有云:敌不动我不动。但那也要看具体时间有多久。王翦不动的时间倒也没有多久,只有区区一年而已。这一年王翦军中的生活不可谓不安逸,什么投石跳跃这种游戏全都玩上了。


      55楼2017-04-05 20:10
      回复
        相比起来,他们对面的项燕就可以说是如坐针毡了。项燕这一年的感觉,可以准确的用两个字来形容,那就是郁闷,特别尤其他妈的郁闷。他也算是领兵多年的大将了,可是眼前王翦这种打法,以前他不要说没有见过,连听都没听过。
        而更气人的,他就拿王翦一点办法也没有。本来一开始,他以为王翦是想徐徐蚕食楚国土地。可是这一年过去了,王翦几乎在原地踏步。就他这个蚕食速度,蚕食到嬴政身亡,楚国的土地都还有一大把。
        既然不是想蚕食楚国土地,项燕只有从其他方向来考虑问题了。方向一换,思路自然也就打开了。项燕还真就看出了王翦的意图,尽管是他自以为的。王翦看来只是想巩固目前秦国占领的楚国土地,并且拖住己方主力。说不定秦军还有精锐,已经另行前去国都寿春了。
        现在的项燕就是标准的杞人忧天了,而且还越来越忧。项燕感觉自己背后的汗毛都竖起来了。别的事他可以不管,寿春的安危他不得不放在心上。项燕越想越觉得后怕,于是又做出了一个自以为正确的决定,提兵回防寿春。


        56楼2017-04-05 20:10
        回复
          退兵也是一门技术活,不是一般人能干的。然而很明显,项燕就不怎么具备这门技术。其实前人关于退兵,有着一场非常重要的战役很能够说明问题。具体说来是这场战役当中一个亮点,很适合用在退兵之上。
          那就是马陵之战当中,孙膑引诱庞涓所用的增兵减灶之法。这件事在当时已经是世人皆知了,项燕想来肯定也是知道的。然而他没有这么做,或许他也有自己的理由,要是真把王翦军引出来了就不好了。
          所以项燕就没有这么做,只是单纯的退兵了,那管你灶王爷满不满意。然而接下来的事实说明,这就是项燕不懂举一反三了。当初庞涓的性格激进,所以那种情况下他也敢追。现在的王翦性格很谨慎,他要是做成那种情况,王翦就未必敢追了。可惜事实就是目前的情况,王翦也就敢追了。
          公无前223年,全幅武装的王翦终于追上了项燕。此时他当初坚持要六十万大军的决定,就发挥出巨大的作用了。综观世界战争史实,以少胜多的战争为什么经典,就是因为难得。一般要发生这种事情,要不多的一方主帅是猪,要不少的一方主帅是神,要不就是两种情况合在一起了。


          57楼2017-04-05 20:11
          回复
            现在回头来看目前的情况,王翦无论对于谁来说,都不会是猪。而项燕尽管在某些人心中或许可当神,在王翦这里是当不了神的。所以难得的以少胜多是不会出现的,常规的以多打少是可以出现的。因此王翦大获全胜,项燕一败涂地。
            王翦一战击溃楚军主力,仍然提兵紧追不舍。项燕绝望了,可现在还没到他绝望的时候。他不敢再往寿春去了,再往寿春去的话,不仅自己没有生路了,连带着国君也要送给王翦立功了。
            项燕只敢一路向南,他希望也能把王翦蒙武的主力也吸引过来,可惜他现在的吸引力已经不够了,就如同猎豹追击猎物,跑出一段距离之后,猎豹就会在心中权衡这只猎物是否值得继续追下去了。
            因此对于现在的王翦来说,项燕已经失去了追下去的价值了。于是他和蒙武一合计,两人就此收兵了。此次攻打楚国,目地基本已经达到了,也就没必要穷追不舍了。


            58楼2017-04-05 20:11
            回复
              两人率兵回到了陈地,大胜的消息也传回了咸阳。此时的咸阳天气正是阴雨蒙蒙,嬴政的心情却是格外的开心。反正咸阳现在的天气也什么都做不了,那就干脆出去走一走。嬴政大手一挥,去陈地看看王翦他们。
              嬴政来了陈地,王翦蒙武两人惶恐了。嬴政却笑呵呵的让两人先不要惶恐,因为该做的事还没有做完了。两人以为嬴政有什么重要指令下达,都是一脸恭敬的听着。嬴政却轻描淡写的说了些现在的酒很可口,就是没有合适的人陪他一起喝之类的。
              王翦明白过来了,蒙武也明白了。楚王芈负刍是一个好酒的人,此时该去请他来陪嬴政喝酒了。两人向嬴政表达了自己的意见,嬴政也和他们交换了下看法。结果就是王翦蒙武再次提兵,兵锋直指寿春。
              两人一路如同秋风扫落叶一般,很快就兵临寿春城下。寿春城墙还是非常坚固,同时也还有着一种威严的沧桑感。可是在绝对的实力面前,任你什么沧桑感历史感,统统都是无奈之感。


              59楼2017-04-05 20:12
              回复
                王翦蒙武下令攻城了,寿春也就被攻下了。尽管此时淮南还有着项燕在观望,然而真正意义上的楚国也就此灭亡了。前一天高高在上的楚王芈负刍,现在就成了王翦的俘虏了。不过他还是应该感到庆幸,庆幸他遇到的是王翦,而不是王翦的儿子。否则的话,他连明天的太阳都见不到了。
                嬴政有负刍来陪他品酒了,他自己倒是高兴了。可这样一来原先陪嬴政品酒的一些人就难免不高兴了,这当中就包括前面在国内平定嫪毐立有大功的昌平君。因为现在的负刍不是别人,正是昌平君的亲哥哥。
                既然有我的哥哥陪你喝酒了,那我就离开了。这是昌平君作为嬴政朋友最后的心声,因此他就真的离开了。昌平君一路南下,遇到了在此地六神无主的项燕。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就要相识了。
                既然你灭亡了我的国家,那我就只有和你为敌了。这是昌平君作为一个君子应有的气节,因此在项燕的拥护下,昌平君被立为楚王,在淮南继续进行着反秦事业。


                60楼2017-04-05 20:12
                回复
                  嬴政自然也收到了这个消息,他心里的第一感觉必然是震惊,想不到这个一起在患难中成长起来的兄弟会这样坑自己一把。接下来的感觉就是麻烦,看来这楚国大地,不是打下一个寿春就能够彻底平定的。
                  尽管意识到了麻烦,然而现在的昌平君已经不值得嬴政放在心上了。不管是昌平君也好,项燕也好,在嬴政看来也不过是两只跳梁小丑罢了。只要留下王翦和蒙武,他们俩就翻不起什么波浪。
                  嬴政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他在楚地给王翦两人留下了足够的兵力,带着剩下兵力回到了咸阳。此时和秦国相邻的所有国家都被嬴政纳入了秦国的版图,可嬴政还是觉得不满意,因为各国的残余势力,就如同苍蝇一样在嬴政眼前乱窜。
                  嬴政决心彻底解决这个问题,楚国的残余势力交给了王翦和蒙武,燕代两国的残余势力相对弱小,那就交给他们的儿子来解决了。只是现在蒙恬已经去了塞外对抗匈奴,那么这个重任就只有交给王贲一个人来担当了。


                  61楼2017-04-05 20:12
                  回复
                    所以嬴政回到咸阳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再次集合士兵,然后把他们统一交给王贲,要他前去扫平燕赵残余势力。王贲倒没他爹那么多的心思,提出要土地什么的,王贲二话不说就接下了嬴政的命令,带着他们就外冲。
                    尽管是往外冲,王贲也不是带着他们像一只无头苍蝇的乱蹿,他是一个很有目标性的人。他的第一个目标,直指向辽东地区。王贲挥兵大进,三军很快跨过了易水。当年燕军在太子丹的指挥下,尚且还能在这里和秦军打一场。而到了现在,已经没有任何人能够挡的住王贲的脚步了。
                    王贲一举就平定了辽东,燕王喜靠他儿子太子丹换来的短暂和平,就如同一个小孩精心堆积的积木一样,被王贲一口气就给吹倒了。他还是成了秦军的俘虏,不知道有朝一日去下面见了儿子丹,他会怎么来面对这个儿子。
                    王贲却根本没有时间去理会他,只是派人把他送回了秦国。他自己则是继续带着部队攻击代地,结果无须多说,代地被王贲平定了,代王嘉也被王贲给活捉了。自此燕赵两国彻底被平定,实亡,名也亡了。


                    62楼2017-04-05 20:13
                    回复
                      王贲在北方捏软柿子,取得了不俗的战绩。他的老子王翦在南方啃硬骨头,尽管要艰难的多,好在也差不多在同一时候啃完了。王翦和蒙武平定寿春之后,真正开始对楚国实施了蚕食计划,项燕也真的是一点办法也没有。
                      项燕几次出兵和王翦蒙武交战,结果也是无一例外的失败。如果说他能够一直这样进退有度,就算失败也非战之罪。然而当王翦他们推进到淮南之时,项燕再一次出兵和王翦交手,这一次王翦没有给他任何机会,项燕被完全包围在了中间。
                      项燕看着四面的秦军越来越多,身后的楚军却越来越少,知道自己肯定是无法逃脱了。死对于任何一个将军来说都不是可怕的事,尤其是项燕这种末代将军。但他不能就这么死了,他要为即将要灭亡的楚国留下一句响亮的口号。
                      此时的项燕浑身脱力,身子几欲栽倒。就个人来说,他杀的人已经够本了。就将军来说,他有太多的甘心。蒙武的长矛就要划过项燕的脖颈,项燕鼓起全身精力,说出了楚怀王身死之时便有人说过的一句话:“楚虽三户,亡秦必楚。”


                      63楼2017-04-05 20:13
                      回复
                        这句话是一句非常出名的话,而对于秦人来说,这句话是一句非常可怕的话。而且当时的项燕必然已经是浑身欲血,结合着这句话,气势必然是非常惊人的。若是普通人,恐怕就被项燕给吓住了。可是项燕遇到的是不普通的蒙武,蒙武没有一丝犹豫,照样割下了项燕的头颅。
                        项燕被蒙武杀掉了,他身后这个由他支撑的楚国也就此跨了。同样还在反抗的昌平君是一个很有自知之明的人,打是肯定打不过秦军的,要是落在嬴政手里。他和嬴政相处了这么久,嬴政的性格他很明白,他的下场也是清楚的。于是他做了一个明智的决断,自杀身亡。
                        项燕死了,昌平君也死了。王翦蒙武占领了淮南,楚国的残余势力被彻底扫平了。现在摆在王翦两人面前有两个选择,一是提兵回朝,二是继续南下,把百越之地也平定了。这两个选择,蒙武不好选择,王翦同样也不好选。
                        就在两人都在为难的时候,一个人帮他们作出了决定。当时的百越之君,或许是感受到了秦国的压力,王翦他们还没打算向他动手的时候,他自己降了。王翦和蒙武相视而笑,这下所有的问题都解决了。
                        这一年是嬴政二十五年,嬴政三十六岁,这一年对于嬴政来说,是特别丰收的一年。嬴政为了庆祝这一看的丰收,特意命令全国举行大规模的聚会宴饮。大家吃好喝好了,好继续为祖国的统一事业作贡献。


                        64楼2017-04-05 20:14
                        回复
                          嬴政命令全国各地都举办大型的庆祝宴会,咸阳王宫里自然也少不了这样的活动。在一次宴会上,嬴政可能是因为酒喝上头了,举着酒杯就问了一个问题,这平定天下的过程中,是谁的功劳最大?
                          群臣听了嬴政的问话,都有点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当然也有些机灵的人马上就开始拍嬴政的马屁,盛赞嬴政居中调度,功劳最大。也有人就事论事,说是王翦王贲父子。还有人说李信,说蒙武。嬴政听了这些人的答话,只是摇头微笑,显然并不太满意这些人的回答。
                          大家把能想到的人都说了一遍,始终得不到嬴政的认可。最后大家都不猜了,一个劲的问嬴政到底是谁。嬴政哈哈大笑,说出了当时的齐国国王田建的名字。众人面面相觑,都不懂嬴政的意思是什么。
                          嬴政解释道,如果没有齐国的见死不救,秦国怎么能够如此顺利的灭掉五国呢?嬴政说完率先笑了起来,众人先是一愣,也跟着笑了起来。不过众人明显的感觉到了,嬴政深深的笑意之下,饱含着浓重的杀机。
                          这次饮宴过后,嬴政开始想怎么能够请齐王田建来咸阳赏月了。这时有人跳出来了,告诉嬴政,这些年田建之所以见死不救,齐国国相后胜起了很大的作用。嬴政心想这是有功之人啊,如何能够怠慢了。赶紧派人前去齐国,好好嘉奖后胜一番。并同时请他转达,嬴政邀请田建共同赏月的意思。


                          65楼2017-04-06 10:44
                          回复
                            后胜坦然接受了嬴政的嘉奖,因为他不是拿了东西不办事的人。他立马就前去向田建转告嬴政的邀请,并表达了应邀的种种好处。田建也就真的信以为真了,高高兴兴的就要出门前去和嬴政会面。
                            如果田建就这样去了咸阳,那他未必会落到后面那样的下场。可惜当他到了临淄城门的时候,一个姓雍门的城门司马跳出来拦住了田建,从国家,社稷等大的方面,对田建进行了一番深刻的教训,硬生生打消了田建要去秦国的想法。
                            从齐国国家的方面来看,这个城门司马无疑挽救了齐国。可是自此之后,他就再也没有出现过了。猜测有两个可能,一是被后胜杀掉了,二是自知得罪了后胜,自动消失了。反正不管怎么样,嬴政的第一套邀请方案就这么破产了。
                            既然由后胜邀请田建的方案行不通,那么就实施第二套方案,由王贲亲自去请田建。在嬴政看来,这次他非来不可了。可这时候的田建反而硬气起来了,你请我我就来,我岂不是很没面子?
                            为了不让自己这么没有面子,田建立马召集了四十万军队,准备好好迎接王贲他们。这个想法自然是没错的,然而这支欢迎队伍却走错了方向。说的再准确点,是王贲他们来错了方向。尽管他是故意的。
                            齐国这主力的四十万军队全部集中在齐国西部,在这里翘首以待着王贲。可他们左等右等,该来的客人就是不来。王贲的想法不一样,总不能你等我我就来啊。我就算要来,也不走你为我安排好的路。


                            66楼2017-04-06 15:39
                            回复
                              王贲由燕代之地南下入齐,成功的避开了齐国派来迎接他们的人。尽管这样于礼节不符,也避免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烦。王贲领着大军,几乎不费吹灰之力,就来到了临淄城下。
                              田建没想到王贲这位不速之客来得这么出人意料,派去迎接的人没能够接到他,现在只有自己亲自出去迎接他了。不过自己已经这么给面子了,你嬴政总要有点表示才是啊。嬴政收到王贲的消息之后毫不含糊,立马答应给田建五百里的土地。
                              王贲转达了嬴政的意思,并且也做出了马上要对他进行问候的姿势。于是田建不再犹豫了,下令打开城门,投降了秦国。这个和比周王朝还要命长的东方大国,也终于落下了他的帷幕。
                              至此,嬴政主要通过强硬的战争手段。在自己英明的领导下,依赖王翦父子,蒙恬父子等几人用力,终于扫平了东方六国,结束了春秋战国中华大地上接近六百年的混乱历史,第一次真正意义上实现了中国的统一。


                              67楼2017-04-06 17:5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