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吧 关注:6,008,369贴子:86,718,466
  • 11回复贴,共1

谁,渴望灵魂的求解有如渴望重生?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孔子说,没见过好德如好色的。我则说,没见过渴望灵魂的求解有如渴望重生的。这,才是我交往的试金石。
“跟谁说话,决定你的视野和眼界;跟谁思考,决定你的深度和格局;向谁学习,决定你的命运和未来。”—网络。


1楼2017-04-05 06:07回复
    我知道绝大多数上网的人都不是真正弄学术的,像我曾提到的在华科大供职过的谢劲松老师,都属极少数。此外,那些有着困惑又弄不清自己问题的人,以为在我的文字发现了什么,结果还是反身而逃。这叫珍爱自身吗?


    2楼2017-04-05 06:07
    回复
      爱惜自己是一种悖论:例如与世俗苦难抗争的理想主义者,或者与现实无法达成妥协的人,能说不是爱自己吗?能说把自己的尊严看得不贵重吗?然而,看似有利自我保护的理想恰恰造成了自我剥夺,形成奇异的悖论。灾难的深刻与认识的深刻揭示着:自由是对生命真实的敞开。可是自以为爱自己的人偏偏在这样的思想文字面前反身逃离。


      3楼2017-04-05 06:07
      回复

        一个没有也不可能有胸怀、眼光、胆识、志向的人,背转了你,那本是必然,像一种错误信号敦促你去检查,除了忧郁,更应感到庆幸,否则,结局就更为不幸。
        经历了多次被人恭维,以为他人与我一样有着深重的困惑和痛苦挣扎的经历,以及强烈的求解愿望,并且在情绪上语言上有了一些转变的垫铺或准备,但结果只能使我绝望地不相信这些溢美之词...(日志《自画像》)。


        4楼2017-04-05 06:08
        回复

          最深的孤独是思想的孤独,它与精神孤独不可同日而语。尼采在评论叔本华时说道:〝他是彻底的孤独。没有一个真正性情相投的朋友来安慰他。在1与0之间,就常常如同在有与无之间一样,有一个无限大的裂隙。...”(《再论孤独》2010年12月)。
          如果彼此根本不在一个档次上,而招致伤害,是否可把问题引向自身?为什么要投入过多的期待、精力和其它?为什么偏爱把自己心造的幻像投射到对象上?为什么耐不住独语而企求理解、同声与互动?


          5楼2017-04-05 06:08
          回复

            我真正绝望地感觉到,思想者的孤独是思想者的宿命。以致连过去的一首诗所写的“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为了自由故,两者皆可抛”都认为是神话,不是说自由的构想是神话,而是说追求解读痛苦的冲动是神话(如果说自由是对生命真实的解蔽与敞开),正如今天没有人把自我认识与灵魂的求解当作再生的力量和志向一样。


            6楼2017-04-05 06:08
            回复

              啊,请不要说我的文字让你有同感,唤起了你,我凭什么相信你?
              缘来缘散,关键的不是道德品质问题,而是理解问题。
              我的文字乃是为了拯救有腐气的灵魂的。
              当人们在正面前行时,我却闯入负面,我能说什么的确是你想不到的。
              世俗有一种奇怪的姿态,就是拒斥你依据同一性命题或逻辑的建构梦幻。


              7楼2017-04-05 06:08
              回复
                个体的受伤,根源在于人的道德的缺乏或不可完善,如果把爱情当作伤痛的救治和安慰,结果必然是失望的,因为爱情解决不了根源上的伤害与残酷 。在此意味上说,也不存在完美的爱情或真爱。套用一句老话说:单个的人不是生活在真空中的。在痛苦问题上需要的是认知上的根本转变,而不是仅仅期待有人爱。


                8楼2017-04-05 06:09
                回复
                  心灵的困惑不是随便一个人就能解答的,包括夫妻一方,包括苦思冥索的自己,它本身属于文化哲学问题,需要有新的思想资源为自己提供思考的参照。换句话说,不能解惑的爱情婚姻都谈不上完美。


                  9楼2017-04-05 06:09
                  回复
                    我尊崇那种揭示了苦难的思想文字,是因为我尊崇自己,看重我的创伤经历。所以,寻求知己,我也要求尊崇这种现代思想,就像爱情中必定有敬佩的认知情感成份一样,这不是无原则的卑微与敬畏,它恰恰是对苦难及其有限性的敬畏,对生命的自爱。
                    人与人之间有时是经不起沟通的,特别是对那些受过教育的自以为是者,沟通是沟通的坟墓。


                    10楼2017-04-05 06:09
                    回复
                      有些女人在追寻解惑的旅途中会因为际遇一种思想而产生感激,心湖荡漾起一丝波澜。可惜,这种感激并未能坚持下来,最后败给了世俗自我保护的理智。人们并不想为了探寻生存的真实性而付出一点什么,宁愿错过灵魂的相交也不能越过“常识”界限。这也是一种平庸,因为生命无力承受一种开启眼界的思想机缘。


                      11楼2017-04-05 06:09
                      回复
                        有时,你会因为感动某个女人的言论而把她理论化即上升为一种模式或尺度,但事实总是令人失望的。比如有的女人说,我需要一个把我从迷茫中引领出来的精神师友。这其实只是说说而已,不能当真的。归根是因为,痛苦、拿生命去抗争、迷失、寻求新出路等等是何等奢侈的冒险,普通的生命是根本不敢承担的。


                        12楼2017-04-05 06:0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