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情怀吧 关注:330贴子:10,217

回复:广州地名趣谈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广州有“约”:
说到约,大家第一时间就想到约会,在广州的确有不少美丽之约,耀华北约、荷溪三约、宝源中约……
美景之约的荷溪三约。

要说“约”得最多的当数泮塘,共“约”五次,由首约直至五约。
相传,泮塘开村时有曾、岑、赵等几姓。流传至今,人口较多的有李、刘、梁、黄四大姓,此外还有余、植、区等姓。泮塘自东向西,共分首、二、三、四、五约,梁氏及区氏的部分族人主要聚居于首、二、三约,刘氏主要聚居于四约,李、黄、余等聚居于五约。这就是“泮塘首二三约”的由来。而其声明显赫,则得益于明代开始香火流传的梁家祠和泮塘人每年一度的北帝诞和龙舟鼓。


荔溪东约是最静谧之约。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荔枝湾一带仍盛产荔枝,人们乘坐游艇,沿荔枝湾涌出珠江到海角红楼。沿途荷香数里、波光潋滟,令人陶醉。后来,由于城内人口逐渐增加,荔枝湾涌两岸成为菜农村民聚居之地,并形成若干条村,荔溪东约就是其中之一。今日的荔溪东约“隐藏”在荔湾路西侧,街坊们在这里安静而闲适地生活着。

坐落于河南漱珠涌旁的龙溪首约更是富豪之约。
乾隆年间,十三行行商潘振承在漱珠涌西侧填塘建宅,修建龙溪首约、二约及栖栅巷等院舍。嘉庆年间,另一位曾被誉为世界首富的十三行行商伍秉鉴亦在漱珠涌东岸购置土地,开祠建宅,与潘家大院隔河相望。彼时之漱珠桥畔,商铺林立,处处酒幡,繁华无亚于秦淮。广州城内不少人家专门乘船到桥畔的醉月楼、虫二楼吃海鲜。骚人墨客、富贾豪绅亦不时三五相约,在此共酌同游。

约的真相:
“约”字用在地名中,全国其他地方基本没有,只出现在珠三角部分地区。研究发现,“约”最早是一种乡村组织,是村民聚居点,相当于自然村落。广州城镇化早期就开始用“街”“坊”作为地名,“约”就相当于“街”“坊”,是居民的聚居点。解放前,广州已有部分“约”被改为“街”。


81楼2017-05-12 14:51
回复
    “第一津——冇谱”。
    第一津,原应称为第一甫,是十八甫中的一甫。因其位于通向越秀山脚之兰湖水道,是明代城西护城河的第一个埠头。所以以前人们称之为“通津”,到现在,此处仍叫第一津而不称第一甫。
    所以后来有此歇后语:“第一津——冇谱”(意即:没有道理,“谱”与“甫”在广州话同音)。
    人好你话好,唔识花共草,行到第一津,完全冇晒甫(谱)。


    82楼2017-05-12 15:14
    收起回复


      来自Android客户端83楼2017-05-13 22:43
      回复
        “崩口塘”成了东湖公园:
        新中国成立前,大沙头与二沙头一样,都是一个独立的岛。不过随着河沙的冲击,大沙头东面与珠江相连的部分都成为一片沼泽。当时的政府干脆把大沙头西段填埋,久而久之,随着淤泥的沉淀堆积,大沙头与陆地之间逐步形成了大小不等的水塘。“崩口”的本意是指瓷器器件因碰撞而造成口边崩缺,人们就形象的把这些水塘叫做崩口塘。

        (1947年的地图上,绿色处就是崩口塘的大概位置)
        1958年5 月,广州市提出了“苦战三年,改变广州面貌”的口号。当时公布的五大工程之一就有越秀东湖工程,就是要在崩口塘地区修建一个人工湖。广州市民响应政府的号召,积极参加义务劳动。经一年多终于建成面积33多公顷、其中湖水面积20.9公顷的人工湖。

        (照片上站在右边的女士姓蔡,这张照片记录了蔡女士在1959年3月8日在东湖参加义务劳动的情形)
        1959年10月正式命名为东山湖公园,湖的南北岸和中心各建16米宽长堤,湖中建5个半岛,湖内有一个湖心岛,当年这个最大的半岛还定名为“崩口塘半岛”。


        84楼2017-05-15 10:46
        回复
          挞子大街:
          位于小北路,它的来历和颜氏教子有关。“挞子”就是“打仔”。
          明未有一颜姓女子嫁给一个叫梁晃的人,梁前妻留有一子叫效才,颜氏视如己出,相夫教子。谁知不久梁晃得病去世,留下孤儿寡母艰难度日,好不容易熬到孩子长大,却不学好,整天流离浪荡,结交损友,颜氏苦口婆心,累教不改。
          一天,效才又出去混,颜氏实在气不过,拿起一支棍,赶去把那些酒肉朋友两三下子全打走,揪着效才的衣领,将他拖到门前的鱼塘边,边骂边打。
          经这一顿结实的狠揍,效才终有所悟,断绝跟那些坏人来往,发奋读书,后来中得举人,侍奉颜氏终老。
          这个鱼塘被人们称为“挞子鱼塘”,后来鱼塘没了,但留下了这条挞子大街。


          85楼2017-05-15 11:29
          收起回复
            法场地:
            今天的珠光路西段之南的法场地(街名)最初只是广州南城墙外一块狭窄的无名荒地,后来有了民居,才赋予法场地这个街名。

            法场地是清代的刑场,有文献足以证明,1820年间,广州知府程含章曾作有《小儿歌二》诗一首,内容是告诫盗匪的,其中有句云:“捉你有如捉鸡狗,天字码头斩你首”,可见这刑场早就有了。
            1854年,著名学者容闳从美国耶鲁大学毕业,次年回到广州,住在今珠光路南面的咸虾栏(街名)。当时正值天地会领导的洪兵起义,总督叶名琛加以镇压,捕杀起义军于法场地。好奇的容闳还亲自去看过。


            86楼2017-05-15 11:49
            回复
              中山一至八路几兄弟相聚: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广州市地政局召开会议,对广州城市地名做了一次规范和完善,具体原则是:马路南北向的改称“道”,东西向的改称为“路”;一条马路如果有几个名称的,要用一个名称命名。
              于是与早前命名的中山公路(今中山大道)相接的几条干道皆改了名字,从“中山一路”一直叫到“中山六路”,
              中山一路:中山公路西段
              (由鱼珠起至东山农林路止)
              中山二路:百子路
              中山三路:大东路
              中山四路:惠爱东路
              中山五路:惠爱中路
              中山六路:惠爱西路
              至此,一条横贯广州东西的“中山路六兄弟”基本形成。
              陈济棠在广东任职期间,大兴土木辟建马路,拟建设西南铁桥(今珠江大桥位置处还残余几个桥墩)以便连接粤西,西门口城门便被拆毁。但路一直没铺好,被市民称作“烂马路”,直到解放以后路面才修好,后修建成中山七路。

              后来中山八路加入,“中山路八兄弟”总算是团聚一堂。


              92楼2017-06-19 10:41
              回复
                正,科普下广州噶地名知识,俾个like


                93楼2017-06-19 12:59
                回复
                  顶一下


                  IP属地:广东来自iPhone客户端94楼2017-07-29 15:48
                  回复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95楼2017-08-04 00:18
                    回复
                      1966年,文哥的风暴席卷全国,在“东风吹,战鼓擂”的破四旧运动中,许多带历史痕迹的路名,都换上了大红招牌:
                      诗书路改为红书路,
                      朝天路改为朝阳路,
                      德政路改为立新路,
                      凤乐路改为革新路,
                      龙津路、惠福路改为向阳路,
                      长寿路改为曙光路,
                      如意坊东路、时敏路和多宝路改为新风路,
                      白云路改为红云路,
                      同福路改为向群路,
                      文明路改为延安路,
                      高第街改为群众街,
                      圣心路改为劳动路,
                      ……………


                      96楼2017-08-23 10:38
                      收起回复
                        文哥之后,大部分被改掉的路名,都回复旧观,但也有例外的,如:
                        凤乐路,改为革新路,现在仍叫革新路;
                        云桂路,改为前进路,现在仍叫前进路;
                        永汉路,改为北京路,现在仍叫北京路;
                        虎长路、长庚路、丰宁路、太平路合并为人民路,现在仍叫人民路;
                        德泥路、德宣路、造币左路、黄埔大道合并为东风路,现在仍叫东风路。


                        97楼2017-08-23 10:43
                        回复
                          卖麻街在一德中路北侧,从宋代起为织网、卖麻的集市。

                          象牙街在解放中路附近,明代为象牙加工作坊。

                          海味街在北京路,清代这里曾经是海味集市。


                          98楼2017-08-23 11:0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