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伯庸,生于1980年。马伯庸,代表作有长篇小说 《古董局中局》、《风起陇西》、《三国机密》、《龙与地下铁》,中篇小说《末日焚书》、《街亭杀人事件》等,最近新作为《草原动物园》。
然而,多数人从作品和网络上熟悉的马伯庸,和眼前他规规矩矩的形象大相径庭。江湖传言,马伯庸有鬼才,摘叶飞花皆可伤人,善挠文青之痒处,行文旁征博引,犀利泼辣,妙趣横生。“马亲王”有过很多传说,比如他所到之处会造成莫名之厄运,所以与他接触的人都要先说一句“祥瑞御免”以避祸——马伯庸本人已再三表示此为谣言,但这四个字在互联网上流传十余年仍未绝迹。2013年,马伯庸的一篇博文让河北衡水市冀宝斋博物馆一夜之间“暴得大名”,元青花、唐五彩、周代十二生肖……至今仍被传说。
因为在微博上太红,不少近年的新粉丝甚至并不熟悉马伯庸都写过哪些作品,也未必清楚马伯庸是中国网络文学的早期创作者。事实上,作为“业余文史爱好者”,马伯庸的成名路见证了半部中国互联网发展史。
那是创作者和读者之间最透明的阶段
将近二十年前,马伯庸第一次接触网络。当时还在上海外国语大学商学院读大学的他,找到附近一家盲人按摩中心旁边的网吧,二十块钱一小时。身为“穷学生”,他只能一周的早餐不吃,攒下钱,周末跑去上一个小时网。因为贵,不舍得在网上浏览,他就带一个3.5英寸软盘,一小时内找很多小说,拷下来,再到学校一块钱一小时的单机机房,把它们全都读完。
有一次,软盘坏了,文件损坏,小说只显示了前半部分,后半截却不见了。马伯庸不小心碰到键盘,打了几个字,没想到正好和小说后面的那句话接上了。他心想:“诶?我也能写啊!”于是试着敲了几句话。写完之后发到论坛上,反响不错。于是他每周都到单机机房写东西,周末发到网上论坛,下个礼拜再去看回帖。“时间虽然长,但还是觉得很满足。”
和后来泛滥的网络作品和影视IP热不同,二十年前的网络作家很容易满足。“纯粹出于兴趣,只要有人过来点个赞,评论几句,就是最高的奖赏了。”对于马伯庸而言,“那是有文字以来,创作者和读者之间最透明的阶段。大家彼此之间坦诚相待,没有任何藏着掖着。我觉得这对于创作者而言非常好。”
今非昔比。如今的网络文学已是深不见底的江湖,是硝烟弥漫的战场,是上百亿元的大生意。每年网络作家富豪榜前几位的常客唐家三少、天蚕土豆等,年版税几千万甚至过亿,而每个网文论坛,又有无数新人做着靠写作成名发财的梦,每天勤奋更新,却只是在美好的希望之后,日复一日体会着乏人点击的残酷现实。
微博“段子手”的能量
论这些年完成作品的数量、尤其是字数,马伯庸和网络文学界诸多“大神”的差距不小。他能像现在这样有名,拥有比读者更多的粉丝数量(他的微博粉丝数现在是345万),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在微博上的“段子手”属性,而且,还是个有文化懂历史的段子手。
——这种做事认真,处事温和的态度,让马伯庸在“鬼才”之下竟有君子之风。所以他讲段子逗人发笑却从不带恶意,他的作品也让人紧张投入但又并不封闭。也是,如果没有这样的底色,只靠“恶搞”之才,马伯庸恐怕很难在近二十年网络世界的风云变幻中,一直维持着高人气和好人缘。
写《草原动物园》,马伯庸刻意避开通俗文学的创作手法,只写一个不着边际的梦,起笔落笔,飘逸奇绝。抛开原先悬念和伏笔层出不穷的“靠肾上腺素”的写作,马伯庸这次想试试“靠心灵”:“特别寡淡,很多读者可能不会感到激动,但他们会在接下来的很长时间里,想起这本书。我觉得这就够了。”
2010年,马伯庸的《风雨〈洛神赋〉》与贾平凹的《一块土地》共同摘得当年的“茅台杯”人民文学奖散文奖。2012年,他又凭借《宛城惊变》和《破案:孔雀东南飞》获朱自清散文奖。身为“网络文学作家”而能拿“主流”文学奖,至少证明马伯庸在写作上的趋向确实不太单一,有吸引不同读者的能力,而不是靠经营一批固定的高粘度粉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