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说沂蒙山好”,是站在文化他者角度的价值判断,这种判断是一种去自我利益的判断,往往具有一定的客观性,判断的结果更具有可信性。“人人”,既是他者的表示,也是众者的表示,与后的“都”相一致,表明“沂蒙山好”的判断并非是自我意识的流露,更不是自我一人的看法与认识。“沂蒙山” 并非是当地的真实山名,而是临沂,乃至鲁南具有显著地理标识的蒙山和沂水的简称,因此,更多的是泛指,是指称整个沂蒙山区。“好”,是对沂蒙山的总体判断。
“沂蒙山上好风光”,“好风光”是对“好”的具体阐释,这里的“风光”,切不可作简单的理解,它是包涵有多层意义的,既可指自然风光,曾有人这样描写:蒙山自然风光秀丽,兼有泰山的雄壮,黄山之秀美,华山之险峻,雁荡山之奇绝,春天层峦叠翠,林海花潮,夏天飞瀑流水,云雾飘渺,秋日满山碧透,红叶映照,冬日银装素裹,分外妖娆。优美的风光,是自然与人文风光的统一,只有自然的风光而没有人文的风光,那是无文化内涵的风光;因此,这里的“风光”,也可指人文风光,那就是“沂蒙精神”中的无私奉献精神曾有这样的记载:沂蒙山老区,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他们是“一斤粮送红军,一块盐巴给伤员,一个娃儿上前线”,他们是420万人口中就有20万人参军入伍,120万人参战支前,6万多人壮烈牺牲。陈毅元帅曾有这样的话语:“我陈毅就是死在棺材里,也忘不了山东人民对我们的支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父老乡亲们用小车推出来的。”这里的“山东”应是特指沂蒙山区。
“青山绿水多好看”,是对沂蒙山自然风光的状写。“青山绿水”,是中国文学描写优美风景的惯用词汇,也是中国人心中理想的生活图景,是江南景致的代表。“青山绿水”虽是文学词语,但是却是沂蒙山的真实写照。这里有蒙山苍翠,这里有沂水碧绿。
不过,这里的“青山绿水”,是淮河以北人们眼中的“青山绿水”,与江南人眼中的“青山绿水”有些许差别。据说,当年一群上海的红卫兵,听了《沂蒙山好风光》后,唱着《沂蒙山好风光》的歌词,来看沂蒙山的“青山绿水”,一看,感觉这里没有他们印象中的“青山绿水”。当地百姓一听,感觉不好意思,以为是歌词骗了他们,忙说,我们正在建设“青山绿水”,等建设好了,再请你们来。其实,这是一种地域文化的误差,因为不同的地域环境会滋生与养成不同的审美感受和审美标准。
“风吹草低见牛羊”,应是源于古老的《赤勒川》,描写的是典型的塞北风光。咋一想,“风吹草低见牛羊”用在这里,似乎不妥,但若亲临沂蒙地区,凭依黄淮人的感觉,则“风吹草低见牛羊”又是这里的事实。
不过,苗得雨先生认为,沂蒙山人说话有好些字是舌尖音,“风吹草低”不是古民谣《敕勒歌》中那个“风吹草低”,应是“风吹草地”,“地”在这里念“地(儿)”。
是低是地,我们可以去追究,也可以不去追究,不管是低还是地,肯定是写一种自然风光。
因此,这里是南北风光的集大成者,也就是南北自然美的集大成者。
“高梁红来豆花香”, 由自然风景转到作物方面,在农业经济社会,农作物的便利成长与丰收,是区域人民生活幸福的保证,是区域人民生存与发展的前提,因此,是极为重视考察的风光与张扬的风光。 “高梁”、“豆花”是旱地作物,一个“红”,是视觉透视,既突出了高粱的特征,更表明了高粱的长势与丰收,高粱子实饱满才显得红;一个“香”,是嗅觉透视,以“香”表明它的旺盛生命力,预示着丰收即将到来。
“万担谷子堆满仓”, “谷子”,应是稻谷,是水田作物,沂蒙地区有水,适宜种植水稻。“万担”,是以数字极言其多,并且这极多是已经收获了的,“满仓”,且是“堆满仓”,是以事实说明丰收,说明富足。因此,是实在的,是看得见摸得着的。
对美好事物——自然风光的描写,是一般劝说歌谣的常用手法,事物如此美好,才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珍惜,才能唤起被劝者的生命感受,才能打动被劝者的心,才能产生劝解的效果。那些流行民间的“劝戒烟”、 “劝戒酒”、 “劝戒嫖” 、“劝戒赌”等歌谣几乎都是如此。《沂蒙山好风光》的前身是《打黄沙会》,目的是劝解黄沙会成员迷途知返,因此才着力渲染自然风光的美好,这也是我们理解歌词的又一视角。
“咱们的共产党领导的好”,“咱们”是北方方言,更是一种认同性的亲切称呼,表明人民与“共产党”是血肉相连的一家人,同时也表明了人民对共产党的拥护与支持。“领导的好”,是概括性的肯定,至于怎样“领导的好”?可能是众所周知,不说,大家心里也明白;也可能是难以一一述说,说也说不完,大家可以自我体会、自我感觉。有句“共产党的恩情说不完”的歌词正是最好的写照。
“沂蒙山的人民喜洋洋”,“喜洋洋”是人民幸福、快乐情绪的表达,是“领导的好”的必然结果。为什么“喜洋洋”?是赶走了日本侵略者?是打败了蒋匪军?是瓦解了“黄沙会”?还是打土豪、分田地?这一切,歌词没有说,但我想,应该都包括在其中。
http://www.shangala.cc
“沂蒙山上好风光”,“好风光”是对“好”的具体阐释,这里的“风光”,切不可作简单的理解,它是包涵有多层意义的,既可指自然风光,曾有人这样描写:蒙山自然风光秀丽,兼有泰山的雄壮,黄山之秀美,华山之险峻,雁荡山之奇绝,春天层峦叠翠,林海花潮,夏天飞瀑流水,云雾飘渺,秋日满山碧透,红叶映照,冬日银装素裹,分外妖娆。优美的风光,是自然与人文风光的统一,只有自然的风光而没有人文的风光,那是无文化内涵的风光;因此,这里的“风光”,也可指人文风光,那就是“沂蒙精神”中的无私奉献精神曾有这样的记载:沂蒙山老区,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他们是“一斤粮送红军,一块盐巴给伤员,一个娃儿上前线”,他们是420万人口中就有20万人参军入伍,120万人参战支前,6万多人壮烈牺牲。陈毅元帅曾有这样的话语:“我陈毅就是死在棺材里,也忘不了山东人民对我们的支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父老乡亲们用小车推出来的。”这里的“山东”应是特指沂蒙山区。
“青山绿水多好看”,是对沂蒙山自然风光的状写。“青山绿水”,是中国文学描写优美风景的惯用词汇,也是中国人心中理想的生活图景,是江南景致的代表。“青山绿水”虽是文学词语,但是却是沂蒙山的真实写照。这里有蒙山苍翠,这里有沂水碧绿。
不过,这里的“青山绿水”,是淮河以北人们眼中的“青山绿水”,与江南人眼中的“青山绿水”有些许差别。据说,当年一群上海的红卫兵,听了《沂蒙山好风光》后,唱着《沂蒙山好风光》的歌词,来看沂蒙山的“青山绿水”,一看,感觉这里没有他们印象中的“青山绿水”。当地百姓一听,感觉不好意思,以为是歌词骗了他们,忙说,我们正在建设“青山绿水”,等建设好了,再请你们来。其实,这是一种地域文化的误差,因为不同的地域环境会滋生与养成不同的审美感受和审美标准。
“风吹草低见牛羊”,应是源于古老的《赤勒川》,描写的是典型的塞北风光。咋一想,“风吹草低见牛羊”用在这里,似乎不妥,但若亲临沂蒙地区,凭依黄淮人的感觉,则“风吹草低见牛羊”又是这里的事实。
不过,苗得雨先生认为,沂蒙山人说话有好些字是舌尖音,“风吹草低”不是古民谣《敕勒歌》中那个“风吹草低”,应是“风吹草地”,“地”在这里念“地(儿)”。
是低是地,我们可以去追究,也可以不去追究,不管是低还是地,肯定是写一种自然风光。
因此,这里是南北风光的集大成者,也就是南北自然美的集大成者。
“高梁红来豆花香”, 由自然风景转到作物方面,在农业经济社会,农作物的便利成长与丰收,是区域人民生活幸福的保证,是区域人民生存与发展的前提,因此,是极为重视考察的风光与张扬的风光。 “高梁”、“豆花”是旱地作物,一个“红”,是视觉透视,既突出了高粱的特征,更表明了高粱的长势与丰收,高粱子实饱满才显得红;一个“香”,是嗅觉透视,以“香”表明它的旺盛生命力,预示着丰收即将到来。
“万担谷子堆满仓”, “谷子”,应是稻谷,是水田作物,沂蒙地区有水,适宜种植水稻。“万担”,是以数字极言其多,并且这极多是已经收获了的,“满仓”,且是“堆满仓”,是以事实说明丰收,说明富足。因此,是实在的,是看得见摸得着的。
对美好事物——自然风光的描写,是一般劝说歌谣的常用手法,事物如此美好,才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珍惜,才能唤起被劝者的生命感受,才能打动被劝者的心,才能产生劝解的效果。那些流行民间的“劝戒烟”、 “劝戒酒”、 “劝戒嫖” 、“劝戒赌”等歌谣几乎都是如此。《沂蒙山好风光》的前身是《打黄沙会》,目的是劝解黄沙会成员迷途知返,因此才着力渲染自然风光的美好,这也是我们理解歌词的又一视角。
“咱们的共产党领导的好”,“咱们”是北方方言,更是一种认同性的亲切称呼,表明人民与“共产党”是血肉相连的一家人,同时也表明了人民对共产党的拥护与支持。“领导的好”,是概括性的肯定,至于怎样“领导的好”?可能是众所周知,不说,大家心里也明白;也可能是难以一一述说,说也说不完,大家可以自我体会、自我感觉。有句“共产党的恩情说不完”的歌词正是最好的写照。
“沂蒙山的人民喜洋洋”,“喜洋洋”是人民幸福、快乐情绪的表达,是“领导的好”的必然结果。为什么“喜洋洋”?是赶走了日本侵略者?是打败了蒋匪军?是瓦解了“黄沙会”?还是打土豪、分田地?这一切,歌词没有说,但我想,应该都包括在其中。
http://www.shangala.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