唤醒右脑吧 关注:4贴子:74
  • 0回复贴,共1

抱怨的心理北京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遇到不顺心的事情时,抱怨是人们发泄不满情绪的一种方式。然而当下,抱怨却已成为某些人的生活习惯,成为他们对抗现实矛盾的一种手段。喜欢抱怨的人不但自己不快乐,而且也经常给周围人带来烦恼和压力。他们喜欢抱怨的根源何在?该如何理解并与爱抱怨的人相处呢?   

老人眼中变化的世界 

  齐师傅退休前是饭店的特级面点师。他从小跟着师傅学习手艺,在饭店里工作了30多年,精通各种面食制作,手工龙须面更是他的拿手绝活。忙碌了一辈子,终于可以回家退休了,他却不习惯闲着,把厨房里的活全包了,每天变着花样给儿子儿媳孙子做饭,可是他的好心孩子们并不领情。儿媳妇是南方人,喜欢吃米饭和炒菜。她觉得面食的营养搭配不科学,容易发胖,就不爱在家吃,常跟丈夫要求出去吃。小孙子更让齐师傅伤心,居然说爷爷做的龙须面不如麦当劳的炸薯条好吃。齐师傅觉得这世界简直变得太不像话了,放着家里的好东西不吃,偏去饭馆里吃那些又贵又难吃的饭菜,那哪是真正的厨师做的呀,一点规矩都不懂,简直是瞎做。 

  前两天,单位的同事来看望齐师傅,告诉他饭店由于经营不善,一楼的店面出租给一个温州人开咖啡厅了,好多老员工都下岗或转行干别的工作去了。感叹过后,齐师傅开始数落现在的经理不如老经理,一点儿也不负责任,根本不为职工和饭店着想,这种人根本不配当领导。现在这世道,好人越来越少了,人们也越来越不需要真本事了,尽做些表面文章糊弄别人。同事走了之后,齐师傅的心情依然不能平静,晚饭时想起单位的事,他又接着发牢骚。老伴和孩子们发现他越来越爱抱怨了。社会上的新鲜事儿他都看不惯,总觉得以前好,常常因为发牢骚而破坏了家人的好心情,连小孙子都知道,只要爷爷一开口就赶紧躲进房间看电视去了。 

  退休老人,特别是曾经对社会有较大贡献并得到认可的老人,脱离社会活动后很容易产生失落感。由于社会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巨大变化,过去他们所重视的东西现在可能已变得不再重要,这对老年人来说是很难接受的。子女们需要理解他们,老人的抱怨是为了补偿自尊的降低和失落感,努力在飞速变化的外界与自己的内心之间找到平衡。   

失败者的抱怨 

  潘老师在大学工作,自从两年前与妻子离婚后一直单身。不是他不愿再婚,实在是合适的对象太难找了。潘老师对朋友说,现在的女孩子没有一个能成为好妻子的。长得漂亮的,都想嫁大款,根本看不起他这种挣工资的穷教书匠;长相一般点的呢,虽然对男人不那么挑剔了,但是管起丈夫来很凶,结婚以后有苦头吃;相貌不错而又脾气随和的吧,又怕水性杨花,养在家里不放心。朋友打趣说:“不是有热心网友老打电话追求你吗?”潘老师很不屑地说:“这么笨的女人怎么能要,什么都不会,难不成结了婚还要我伺候她!” 

  袁圆在学校里学的是平面设计,毕业后到一家公司的市场部任职。因为她刚毕业没有工作经验,经理安排她给娜娜当助手,好尽快熟悉业务。娜娜应该算有经验的老员工了,专门负责策划和方案设计,袁圆很庆幸可以向这样的老师学习。可是没多久,她就发觉自己跟错了师傅。娜娜尽管很有经验,但经理或其他部门也常对她的设计方案不满意,要求她修改或者干脆重做。每当这时,她总是一肚子不服气,认为责任不在自己,都是对方或相关部门的工作没有做到位,才导致自己的方案做不好的。比如,那次给一家健身中心设计会员卡,第一稿设计图拿过去,对方反馈太单调了,应该设计得时尚些,娜娜就抱怨销售没有事先带她去跟客户沟通。她认为简洁大方的设计应该适合这类健身中心,既然客户喜欢花哨的,那就照做好了。第二稿设计图样送过去后,对方还是不满意,觉得跟他们健身中心的风格不一致。为了帮助娜娜更好地了解他们的需求,他们还拿来以前的卡样和其它宣传品给她参考。对于客户的这些具体提示,娜娜不但不感激,反而愈加生气了,回来跟领导说:“从来没有见过这么麻烦的客户,有什么要求不一次说清楚。上次这么要求,这次又那么要求,反复无常,没有品位。我不管了,谁有本事谁去做好了!”袁圆私下里觉得客户并没有什么不对,事先了解对方的喜好,主动沟通,逐步修改,才能做出令客户满意的方案。不过,她可不敢在师傅面前发表意见,搞不好自己也成为娜娜的“炮轰”对象。 



1楼2008-11-26 15:40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