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最喜欢的三个文人,分别是曹雪芹、汪曾琪、高晓松。小时候读曹雪芹的《红楼梦》,没有按照什么顺序,胡乱看过几遍,背过其中几首诗。初中之后接触到汪曾琪的散文、小说。在火车上无聊,看了一整路高晓松的《晓说》和《晓松奇谈》。曹雪芹是对我在喜欢文学上的启蒙,高晓松让我用另外一个角度认识了历史和世界,汪曾琪的作品是我日常阅读的必选,仿佛一个朋友,听他在讲一段段故事......
从初中一篇《端午的鸭蛋》开始接触到汪老的散文,便被这种不加过多藻饰、充满乡土气息的风格所吸引,后来又读了《黄油烙饼》《受戒》《鸡鸭名家》《人间草木》......每次读汪老的作品,都觉得像是他在亲口讲述一个故事,没有深奥难懂的哲理,没有华丽堆砌的词语,只有接近人情的白话,却会让人有时哭有时笑。
从初中时起就希望能有机会来高邮一次,直到论文答辩完之后才有机会与友同行,直奔高邮。我对朋友说,这次几乎是怀着朝圣一般的心情来到汪曾琪的故居。高邮这座城市的发展情况,与其他我走过的南方城市相比是算比较落后一些的,寻找汪老的故居也是费了一番周折,才找到竺家巷,沿着一条小路往里走了一段才终于看见挂着“汪曾琪故居”的房子。敲门,开门的是汪老的妹夫金先生,一家人正在吃早餐,金先生放下筷子与我们聊了起来。在这座稍显拥挤但是打扫的十分干净的屋子里,挂着汪老的照片和他的书画作品。在与金先生聊天的过程中也了解到每年都有很多汪老的粉丝前来,也体会到金先生对高邮并不太重视汪曾琪故居的无奈。最后我和同学提出与汪老的妹妹和金先生合影的要求,两位老人家欣然应允。
从汪老的故居走出来,一方面了了多年的心愿,内心十分欣喜,另一方面我也在思考,高邮是不是可以以汪老作为文化名片发展一下地方经济,让更多人能够了解到高邮呢?比如在高邮建一条文化旅游街,里面有汪老作品中出现的家乡的店铺、儿时的美食,深入挖掘一下汪老作品中的商业价值,既可以让来高邮的人认识到这里的风俗民情,又可以让汪老作品的爱好者找到每一个他所讲述的故事里的影子。我想这样对于地方的历史文也是一种传承吧。
此行高邮,两大收获。一是到了汪老的故居,二是吃到了高邮咸鸭蛋。果然是一咬冒着红油,蛋青不咸,白嘴也可以吃。
从初中一篇《端午的鸭蛋》开始接触到汪老的散文,便被这种不加过多藻饰、充满乡土气息的风格所吸引,后来又读了《黄油烙饼》《受戒》《鸡鸭名家》《人间草木》......每次读汪老的作品,都觉得像是他在亲口讲述一个故事,没有深奥难懂的哲理,没有华丽堆砌的词语,只有接近人情的白话,却会让人有时哭有时笑。
从初中时起就希望能有机会来高邮一次,直到论文答辩完之后才有机会与友同行,直奔高邮。我对朋友说,这次几乎是怀着朝圣一般的心情来到汪曾琪的故居。高邮这座城市的发展情况,与其他我走过的南方城市相比是算比较落后一些的,寻找汪老的故居也是费了一番周折,才找到竺家巷,沿着一条小路往里走了一段才终于看见挂着“汪曾琪故居”的房子。敲门,开门的是汪老的妹夫金先生,一家人正在吃早餐,金先生放下筷子与我们聊了起来。在这座稍显拥挤但是打扫的十分干净的屋子里,挂着汪老的照片和他的书画作品。在与金先生聊天的过程中也了解到每年都有很多汪老的粉丝前来,也体会到金先生对高邮并不太重视汪曾琪故居的无奈。最后我和同学提出与汪老的妹妹和金先生合影的要求,两位老人家欣然应允。
从汪老的故居走出来,一方面了了多年的心愿,内心十分欣喜,另一方面我也在思考,高邮是不是可以以汪老作为文化名片发展一下地方经济,让更多人能够了解到高邮呢?比如在高邮建一条文化旅游街,里面有汪老作品中出现的家乡的店铺、儿时的美食,深入挖掘一下汪老作品中的商业价值,既可以让来高邮的人认识到这里的风俗民情,又可以让汪老作品的爱好者找到每一个他所讲述的故事里的影子。我想这样对于地方的历史文也是一种传承吧。
此行高邮,两大收获。一是到了汪老的故居,二是吃到了高邮咸鸭蛋。果然是一咬冒着红油,蛋青不咸,白嘴也可以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