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子御风而行”的故事,见于《列子.黄帝》篇,《列子.黄帝》一章很有意思,《庄子》从里面采纳了许多故事。
列子,战国时代的传奇人物。据说他能乘风而行,轻虚飘渺,微妙无比,一飘就是十有五天。飘游够了才回家,那个自在劲儿,令人羡慕不已。不少人想拜他为师,却从来没有人学会过。什么原因?人们都说不清楚。有一位叫尹生的人听说列子有乘风之术,非常向往,于是背着粮柴去找列子,和列子住在一起,每天帮列子打柴做饭,一住就是几个月,从不回家探亲,为的是抽空向列子请教乘风的技艺。几个月过去,尹生向列子探问过十次,列子总不开口。尹生很生气,认为列子心胸狭窄,不愿传授给他人,便告别列子,回家去了。列子连一句挽留的话也没有。尹生回到家里,左思右想不对头。据闻列子是个非常豁达的人,饥者求食,他将仅有的一碗饭分与一半;寒者求衣,他将身上的夹层衣剥下一层;郑君赠粟,他虽贫穷而不受;东邻失物,他虽涉嫌而不怨。乘风之术他绝不会密不传人。十次求问而不答,必有道理。想到这里,悔不该如此轻率地离开列子。于是他又重筹粮柴,二次拜师。
列子见到尹生去而复返,便开口问道:“你走了才几天,怎么又回来了?”尹生跪拜说:“学生先前怨恨先生,嫌先生不授学生乘风之术。回去一想,先生不授自有不授的道理,所以消除了怨恨之心,特地向先生请罪,望先生能再次接纳。列子听后长叹一声,说:“你在这里学了几个月,我天天向你传授。你要退学回家,我以为你已经领会了大道的奥妙,所以同意了你的请求。没想到你不但没有领会,而且连门都没有进去,实在叫人遗憾。”尹生心中疑惑,不知先生说的是什么意思,“几个月中先生一言未发,何以说天天向我传授?”“既然你如此不敏,我就只好以口传授了。”列子说到,“乘风之术本来就是不能用语言来传授的。用语言传授,表面上,好像说得很清楚,实际上离道会越来越远,只有默默不语才能慢慢领会它。当初我拜老商先生为师学习乘风之术,三年之中,老商先生一言不发。我虚心静气,安精养神,三年后达到了心不敢念是非、口不敢言利害的境界,这时老商先生才斜着看我一眼。我又修养了两年,达到了心敢念是非、口敢言利害的境界,这时老商先生才放松了绷紧着的面容,向我微笑了一下。我又修养了两年,达到了随心所欲而心中无是非、随口所言而言中无利害,这时老商先生才让我与他并肩而坐。我又修养了两年,放纵心思,让它任意驰骋,放纵口舌,让它随处闭张,所思所言是什么我自己都不知道。弄不清楚我的是非利害是什么,彼的是非利害是什么。不晓得老商先生是我的老师,还是我是老商先生的老师。体内身外,一切一切都好似没有区别了。眼睛好像是鼻子,鼻子好像是大口,没有什么不同。心好像凝结在了一起,骨肉似乎都消融了,不知道自己的身体倚靠着什么,不知道自己的双足站立在何处,只感到自己在随风飘荡,或东或西,好像是没有知觉的树叶一样,弄不清楚到底是我乘风而飘荡还是风乘我而飘荡。你在我门下学艺不过几个月,就有这么多的怨愤,那怎么行呢?怨愤是由彼此之间的界线产生的。之所以有怨愤,一定是因为觉得别人有对不起自己的地方,这样就在自己和别人之间划出了一条相互区别的界线。怨愤越大,这种界线也就越深。界线越深,自己和他物就越难以融合。难以融合则气不能容纳你的身体,地不能托载你的双足,要乘风而行也就无从谈起了。”
列子,战国时代的传奇人物。据说他能乘风而行,轻虚飘渺,微妙无比,一飘就是十有五天。飘游够了才回家,那个自在劲儿,令人羡慕不已。不少人想拜他为师,却从来没有人学会过。什么原因?人们都说不清楚。有一位叫尹生的人听说列子有乘风之术,非常向往,于是背着粮柴去找列子,和列子住在一起,每天帮列子打柴做饭,一住就是几个月,从不回家探亲,为的是抽空向列子请教乘风的技艺。几个月过去,尹生向列子探问过十次,列子总不开口。尹生很生气,认为列子心胸狭窄,不愿传授给他人,便告别列子,回家去了。列子连一句挽留的话也没有。尹生回到家里,左思右想不对头。据闻列子是个非常豁达的人,饥者求食,他将仅有的一碗饭分与一半;寒者求衣,他将身上的夹层衣剥下一层;郑君赠粟,他虽贫穷而不受;东邻失物,他虽涉嫌而不怨。乘风之术他绝不会密不传人。十次求问而不答,必有道理。想到这里,悔不该如此轻率地离开列子。于是他又重筹粮柴,二次拜师。
列子见到尹生去而复返,便开口问道:“你走了才几天,怎么又回来了?”尹生跪拜说:“学生先前怨恨先生,嫌先生不授学生乘风之术。回去一想,先生不授自有不授的道理,所以消除了怨恨之心,特地向先生请罪,望先生能再次接纳。列子听后长叹一声,说:“你在这里学了几个月,我天天向你传授。你要退学回家,我以为你已经领会了大道的奥妙,所以同意了你的请求。没想到你不但没有领会,而且连门都没有进去,实在叫人遗憾。”尹生心中疑惑,不知先生说的是什么意思,“几个月中先生一言未发,何以说天天向我传授?”“既然你如此不敏,我就只好以口传授了。”列子说到,“乘风之术本来就是不能用语言来传授的。用语言传授,表面上,好像说得很清楚,实际上离道会越来越远,只有默默不语才能慢慢领会它。当初我拜老商先生为师学习乘风之术,三年之中,老商先生一言不发。我虚心静气,安精养神,三年后达到了心不敢念是非、口不敢言利害的境界,这时老商先生才斜着看我一眼。我又修养了两年,达到了心敢念是非、口敢言利害的境界,这时老商先生才放松了绷紧着的面容,向我微笑了一下。我又修养了两年,达到了随心所欲而心中无是非、随口所言而言中无利害,这时老商先生才让我与他并肩而坐。我又修养了两年,放纵心思,让它任意驰骋,放纵口舌,让它随处闭张,所思所言是什么我自己都不知道。弄不清楚我的是非利害是什么,彼的是非利害是什么。不晓得老商先生是我的老师,还是我是老商先生的老师。体内身外,一切一切都好似没有区别了。眼睛好像是鼻子,鼻子好像是大口,没有什么不同。心好像凝结在了一起,骨肉似乎都消融了,不知道自己的身体倚靠着什么,不知道自己的双足站立在何处,只感到自己在随风飘荡,或东或西,好像是没有知觉的树叶一样,弄不清楚到底是我乘风而飘荡还是风乘我而飘荡。你在我门下学艺不过几个月,就有这么多的怨愤,那怎么行呢?怨愤是由彼此之间的界线产生的。之所以有怨愤,一定是因为觉得别人有对不起自己的地方,这样就在自己和别人之间划出了一条相互区别的界线。怨愤越大,这种界线也就越深。界线越深,自己和他物就越难以融合。难以融合则气不能容纳你的身体,地不能托载你的双足,要乘风而行也就无从谈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