朦胧中风采如昔——邓丽君《追梦》欣赏2007年01月02日 星期二 14:16 这是一首十分完美的抒情歌曲,G调,整个旋律舒缓动人,唱词清晰准确,四二拍的节奏强弱均匀,张弛有度,让人忍不住想要在这样优雅的歌声中翩翩起舞,踩着音乐的节拍,慢舞轻摇,午后的时光就这样一点一点地被轻轻摇掉,舒缓的旋律缭绕着我们的心,或许,随着这梦幻的声音,我们会有很多的回忆与无限的感慨,继而有了深深的共鸣。
而一首好歌,首先就是要能够引起听众的共鸣。或共鸣于词,或共鸣于曲,二者兼而有之则更好。那么,邓丽君这首《追梦》实在是令人欢喜赞叹的珍宝。你放下手头的一切工作,耐心地听着,一定会觉得那分明是唱给你听的,或者是你想唱给她的。总之,是人人心中都珍藏的一个故事吧。
我觉得《追梦》的编曲很好,开头的行板恰到好处地营造了整首歌曲的基本旋律,那就是舒缓而深情。行板属于中慢板,有着典型的缓慢速度与优雅情绪,配合这首歌真是天衣无缝,十分契合。因此,整首歌听下来,就像在娓娓诉说一个朦胧的故事。
在这优美的过门音乐中,邓丽君的歌声温柔地飘来。
“昨夜我梦中有个你,是我爱过的你。不知是你来还是我去,却在梦中相遇。”起调平缓,2/4拍的音符正好适合讲一个宁静的故事,从昨夜的睡梦开始,引出歌中的抒情对象。这种不疾不徐缓缓唱来的曲子最能在瞬间便撅住听众的心,因为她的淡定与平和早在优雅的旋律中使得听众感动,而听这样的曲子时,首先,你必须是心气平和的。邓丽君的声音便有这种效果,她能使你一下子变得安静,假如是演唱会,她一开腔,沸腾的现场也会立即安静下来,这不仅是歌者与歌迷之间的默契,更重要的是歌声本来具有压场的魅力。
“我不敢相信那是你,我曾爱过的你。你是来相会还是道别离,不知道是忧是喜。”这四句与前四句分别构成两个独立的小段, 各段的前三句都采用了同一曲谱。相同节奏的再次叠唱可以加深听者对旋律的印象,而且也适于表达低调却真诚的感情。和前小段一样,这里也引出了一个情绪的矛盾,即“相会”和“别离”,然而这种不知所措的矛盾情绪却在舒缓的歌声中得到适当的冲淡,使歌曲传唱的感情越发云遮雾罩,朦胧含蓄。“忧”与“喜”唱得尤其好,每个字都带上了浓厚的感情,开合音自然,擦音清晰可鉴。
“一层薄雾把我们隔离,朦胧中风采如昔。一声呼唤梦儿已远去,你让我追到哪里?”紧接着的小段将节奏的形式感稍微加强,这也强调了第三小节的不同之处,是全歌的高潮及收尾部分。词句连贯而感情依然需要在前两段的基础上有所提升。仍然是讲述式的唱腔,如歌的行板起到了良好的修饰及衬托作用。我很喜欢邓丽君唱的“朦胧中”三个字,“朦胧”强调了鼻浊音,而“中”强调了舌根音,它们组合在一起本身就具备了朦胧不清的独特词汇色彩,再加上邓丽君哀而不伤的嗓音,及曲谱中三字同谱的调值,将这种梦里相遇的朦胧之情抒发到了极致!接下来的“风采如昔”转到了唇齿音,清浊转换的发音方式与时高时低的曲调音节让整首歌格外出彩。
中间有一段音乐独奏。第二大段是从“我不敢相信那是你”开始重复唱起的,这样的反复吟唱可以深化感情,同时使整首歌曲层次丰富,起到强调与回环的双重做用。“一声呼唤梦儿已远去,你让我追到哪里。”到这里,感情已经滑入梦与醒的边缘,仿佛朦胧依然,又好像片刻清醒,再没有谁的歌声能比邓丽君更好地表达这种感情了。这里要特意提出,“里”字作为这一小节的收尾,显然被邓丽君用一贯深情的尾音方式处理了,使之欲断难断,袅袅之音绵延不绝,在渐拖渐弱的尾音里结束了这一段,也结束了整首歌曲。
如果你有耐心回顾整首曲子,再反复地聆听十多遍,一定会被这种越听越有魅力的声音所慑服,所感动。它是如此地舒缓动人,自始至终都萦绕着优雅的情绪。适于回忆,适于休闲,也适于思念。歌者一字一情,值得我们欣赏到永远。
而一首好歌,首先就是要能够引起听众的共鸣。或共鸣于词,或共鸣于曲,二者兼而有之则更好。那么,邓丽君这首《追梦》实在是令人欢喜赞叹的珍宝。你放下手头的一切工作,耐心地听着,一定会觉得那分明是唱给你听的,或者是你想唱给她的。总之,是人人心中都珍藏的一个故事吧。
我觉得《追梦》的编曲很好,开头的行板恰到好处地营造了整首歌曲的基本旋律,那就是舒缓而深情。行板属于中慢板,有着典型的缓慢速度与优雅情绪,配合这首歌真是天衣无缝,十分契合。因此,整首歌听下来,就像在娓娓诉说一个朦胧的故事。
在这优美的过门音乐中,邓丽君的歌声温柔地飘来。
“昨夜我梦中有个你,是我爱过的你。不知是你来还是我去,却在梦中相遇。”起调平缓,2/4拍的音符正好适合讲一个宁静的故事,从昨夜的睡梦开始,引出歌中的抒情对象。这种不疾不徐缓缓唱来的曲子最能在瞬间便撅住听众的心,因为她的淡定与平和早在优雅的旋律中使得听众感动,而听这样的曲子时,首先,你必须是心气平和的。邓丽君的声音便有这种效果,她能使你一下子变得安静,假如是演唱会,她一开腔,沸腾的现场也会立即安静下来,这不仅是歌者与歌迷之间的默契,更重要的是歌声本来具有压场的魅力。
“我不敢相信那是你,我曾爱过的你。你是来相会还是道别离,不知道是忧是喜。”这四句与前四句分别构成两个独立的小段, 各段的前三句都采用了同一曲谱。相同节奏的再次叠唱可以加深听者对旋律的印象,而且也适于表达低调却真诚的感情。和前小段一样,这里也引出了一个情绪的矛盾,即“相会”和“别离”,然而这种不知所措的矛盾情绪却在舒缓的歌声中得到适当的冲淡,使歌曲传唱的感情越发云遮雾罩,朦胧含蓄。“忧”与“喜”唱得尤其好,每个字都带上了浓厚的感情,开合音自然,擦音清晰可鉴。
“一层薄雾把我们隔离,朦胧中风采如昔。一声呼唤梦儿已远去,你让我追到哪里?”紧接着的小段将节奏的形式感稍微加强,这也强调了第三小节的不同之处,是全歌的高潮及收尾部分。词句连贯而感情依然需要在前两段的基础上有所提升。仍然是讲述式的唱腔,如歌的行板起到了良好的修饰及衬托作用。我很喜欢邓丽君唱的“朦胧中”三个字,“朦胧”强调了鼻浊音,而“中”强调了舌根音,它们组合在一起本身就具备了朦胧不清的独特词汇色彩,再加上邓丽君哀而不伤的嗓音,及曲谱中三字同谱的调值,将这种梦里相遇的朦胧之情抒发到了极致!接下来的“风采如昔”转到了唇齿音,清浊转换的发音方式与时高时低的曲调音节让整首歌格外出彩。
中间有一段音乐独奏。第二大段是从“我不敢相信那是你”开始重复唱起的,这样的反复吟唱可以深化感情,同时使整首歌曲层次丰富,起到强调与回环的双重做用。“一声呼唤梦儿已远去,你让我追到哪里。”到这里,感情已经滑入梦与醒的边缘,仿佛朦胧依然,又好像片刻清醒,再没有谁的歌声能比邓丽君更好地表达这种感情了。这里要特意提出,“里”字作为这一小节的收尾,显然被邓丽君用一贯深情的尾音方式处理了,使之欲断难断,袅袅之音绵延不绝,在渐拖渐弱的尾音里结束了这一段,也结束了整首歌曲。
如果你有耐心回顾整首曲子,再反复地聆听十多遍,一定会被这种越听越有魅力的声音所慑服,所感动。它是如此地舒缓动人,自始至终都萦绕着优雅的情绪。适于回忆,适于休闲,也适于思念。歌者一字一情,值得我们欣赏到永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