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一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曾问礼于老聃,学乐于苌弘。就其入周问礼于的具体年份,如过江之鲫的史学家们,以及名声响彻宇宙的国学大师们,都没能考证出一个确切的时间。著名史学家、国学大师钱穆经过“严谨”的考证后,甚至认为“孔子见老聃问礼,不徒其年难定,抑且其地无据,其人无徵,其事不信。”
笨笨今献拙文一篇,以求考证出孔子问礼于老子的确切年份。
先看一下《庄子·天运篇》的记载,“孔子行年五十有一而不闻道,乃南至沛见老聃。”此记载是否可信?其在《寓言》篇中已经言明:“寓言十分之九,假托他人之言论之。”
如孔子困于陈蔡一事,《庄子》一书有两个不同版本:一是孔子在绝境之中,依然向弟子宣扬道家思想;二是孔子起初并未得道。但被道家高人点拨后,恍然大悟,茅塞顿开,撇下弟子,抛弃学业,扔掉书籍,脱光衣服,露着屁屁,挺着鸡鸡,跑到山林之中追逐野兽,并与之为伍。
再有《盗跖》篇中,孔子与柳下惠是好友,柳下惠又与盗跖是亲兄弟。而事实是柳下惠去世时,孔子尚未出生。
《庄子》中的故事,纯属虚构的寓言确实占“十分之九”。另外十分之一,则是以史实为基础,经过加工和修饰的寓言。完全符合历史事实的是零。故其记载的孔子五十一岁见老子之事,完全可以无视之。
再看作为正史的《史记》,在《老子韩非列传》和《孔子世家》中,均有孔子师学于老子之事。可见,钱穆认为此事为纯粹虚构的观点是错误的。正史与《庄子》等诸子经典的最大不同是,后者可以虚构寓言故事。而前者必须以史实为据。但《史记》中没有记载孔子入周时的具体年龄。
考证孔子入周确切年份的要纽,在《礼记·曾子问》中,此篇记载了孔子跟随老子主持丧礼一事:
孔子助丧于老子,出现日食。老子命孔丘“止柩就道右,止哭以听变。”日食过后,才继续前进。孔子不解,问其故。老子曰:“见星而行者,唯罪人与奔父母之丧者。”
依《礼记》记载,孔子求学老子当年,曾出现日食。在各种史料典籍中,《左传》对日食的记载最为详细。但孔子在世时,日食多达十余次。究竟是哪年出现日食之时,孔子入周的呢?且看《史记》之佐证。
《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入周问礼于老子后,“自周返于鲁,弟子稍益进。”之后如是记载,“鲁昭公二十年,孔子盖年三十矣。齐景公与晏婴来适鲁。”再后是“孔子年三十五……”
通过《史记》可知,孔子入周的年龄,是在其三十岁以前,即鲁昭公二十年之前。孔子从洛阳回到鲁国后不久,齐景公与晏子聘于鲁。
在鲁昭公二十年之前,最近的一次日食发生于鲁昭公十七年。据《左传·昭公十七年》记载:“夏六月甲戌朔,日有食之。”即公元前525年,周历六月初一。
孔子应当是在鲁昭公十七年,周历三五月份入周,师学于老子。期间协助老子主持丧礼,在六月初一出殡当天出现日食。
下面再考证一下孔子拜别老子,回到鲁国的具体时间。
在《左传·昭公十七年》中,经文记载:“夏六月甲戌朔,日有食之。秋,郯子来朝。”传文记载,郯子来朝后,鲁昭公问郯子,为何贵国的官职,皆以鸟命名。郯国国君详细讲述了其历史起源。仲尼闻之,见于郯子而学之。
由此可知,孔子在协助老子主持丧礼后,在一至两个月内,就拜别了老子,回到鲁国。
最后,结合《史记》、《礼记》以及《左传》中的史料可知。孔子在公元前525年,即鲁昭公十七年周历四月前后,入周求学于老子。当时,孔子虚岁二十七,实际年龄二十五岁半。在求学期间,曾协助老子主持丧礼。六月初一出殡当天,出现日食。此时,孔子的实际年龄是二十五岁零七个月零二十六天。约一个月后,拜别老子,回到鲁国。并求教于郯国国君。
孔子不远千里,自鲁至周,求学与老子。体现了孔子的学不可以已的求知欲,以及不主观唯我态度。在老子的点播之下,孔子终于领悟大道,并成为在庄子眼中,与老子并称的真人。(详见本人拙作,2013年高考作文——《不知而知之》)
老子一生最辉煌的成就有二:一是为中华文明开创了宏大的哲学思想体系;二是有孔子这位青出于蓝的弟子——创立私塾,编订六经。为往圣继绝学,弘扬我华夏文明!
老子与孔子最终成为代表华夏文明的标志性人物——上善若水,厚德载物。中华文明,源远流长!
附一:《左传》所用历法是周历,虽然也是阴历,但与今天阴历不同。周历六月初一则是今天的阴历四月初一。
笨笨今献拙文一篇,以求考证出孔子问礼于老子的确切年份。
先看一下《庄子·天运篇》的记载,“孔子行年五十有一而不闻道,乃南至沛见老聃。”此记载是否可信?其在《寓言》篇中已经言明:“寓言十分之九,假托他人之言论之。”
如孔子困于陈蔡一事,《庄子》一书有两个不同版本:一是孔子在绝境之中,依然向弟子宣扬道家思想;二是孔子起初并未得道。但被道家高人点拨后,恍然大悟,茅塞顿开,撇下弟子,抛弃学业,扔掉书籍,脱光衣服,露着屁屁,挺着鸡鸡,跑到山林之中追逐野兽,并与之为伍。
再有《盗跖》篇中,孔子与柳下惠是好友,柳下惠又与盗跖是亲兄弟。而事实是柳下惠去世时,孔子尚未出生。
《庄子》中的故事,纯属虚构的寓言确实占“十分之九”。另外十分之一,则是以史实为基础,经过加工和修饰的寓言。完全符合历史事实的是零。故其记载的孔子五十一岁见老子之事,完全可以无视之。
再看作为正史的《史记》,在《老子韩非列传》和《孔子世家》中,均有孔子师学于老子之事。可见,钱穆认为此事为纯粹虚构的观点是错误的。正史与《庄子》等诸子经典的最大不同是,后者可以虚构寓言故事。而前者必须以史实为据。但《史记》中没有记载孔子入周时的具体年龄。
考证孔子入周确切年份的要纽,在《礼记·曾子问》中,此篇记载了孔子跟随老子主持丧礼一事:
孔子助丧于老子,出现日食。老子命孔丘“止柩就道右,止哭以听变。”日食过后,才继续前进。孔子不解,问其故。老子曰:“见星而行者,唯罪人与奔父母之丧者。”
依《礼记》记载,孔子求学老子当年,曾出现日食。在各种史料典籍中,《左传》对日食的记载最为详细。但孔子在世时,日食多达十余次。究竟是哪年出现日食之时,孔子入周的呢?且看《史记》之佐证。
《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入周问礼于老子后,“自周返于鲁,弟子稍益进。”之后如是记载,“鲁昭公二十年,孔子盖年三十矣。齐景公与晏婴来适鲁。”再后是“孔子年三十五……”
通过《史记》可知,孔子入周的年龄,是在其三十岁以前,即鲁昭公二十年之前。孔子从洛阳回到鲁国后不久,齐景公与晏子聘于鲁。
在鲁昭公二十年之前,最近的一次日食发生于鲁昭公十七年。据《左传·昭公十七年》记载:“夏六月甲戌朔,日有食之。”即公元前525年,周历六月初一。
孔子应当是在鲁昭公十七年,周历三五月份入周,师学于老子。期间协助老子主持丧礼,在六月初一出殡当天出现日食。
下面再考证一下孔子拜别老子,回到鲁国的具体时间。
在《左传·昭公十七年》中,经文记载:“夏六月甲戌朔,日有食之。秋,郯子来朝。”传文记载,郯子来朝后,鲁昭公问郯子,为何贵国的官职,皆以鸟命名。郯国国君详细讲述了其历史起源。仲尼闻之,见于郯子而学之。
由此可知,孔子在协助老子主持丧礼后,在一至两个月内,就拜别了老子,回到鲁国。
最后,结合《史记》、《礼记》以及《左传》中的史料可知。孔子在公元前525年,即鲁昭公十七年周历四月前后,入周求学于老子。当时,孔子虚岁二十七,实际年龄二十五岁半。在求学期间,曾协助老子主持丧礼。六月初一出殡当天,出现日食。此时,孔子的实际年龄是二十五岁零七个月零二十六天。约一个月后,拜别老子,回到鲁国。并求教于郯国国君。
孔子不远千里,自鲁至周,求学与老子。体现了孔子的学不可以已的求知欲,以及不主观唯我态度。在老子的点播之下,孔子终于领悟大道,并成为在庄子眼中,与老子并称的真人。(详见本人拙作,2013年高考作文——《不知而知之》)
老子一生最辉煌的成就有二:一是为中华文明开创了宏大的哲学思想体系;二是有孔子这位青出于蓝的弟子——创立私塾,编订六经。为往圣继绝学,弘扬我华夏文明!
老子与孔子最终成为代表华夏文明的标志性人物——上善若水,厚德载物。中华文明,源远流长!
附一:《左传》所用历法是周历,虽然也是阴历,但与今天阴历不同。周历六月初一则是今天的阴历四月初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