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工業巨擘東芝和美國的奇異公司(GE)都曾陷入低潮、面臨轉型問題,但東芝仍深陷泥淖,奇異則持續蓬勃發展,箇中差異在哪?日經新聞報導,東芝的問題在於錯估情勢,把重點放在不熟悉的領域。
東芝在面臨轉型時,未經過謹慎的計算,就把重心放在不熟悉的核電領域,導致在核電業務鉅額虧損,加上在先前會計醜聞風波的雙重衝擊下,前景正堪慮,因此陷入更深的困境。
相較下,奇異注意到資訊的重要性,開始將製造業結合大數據等科技,已躍為全球市值排名第11名的企業。
日本在2011年3月爆發福島核災後,東芝核電廠訂單便下滑,該公司當時決定再收購核電廠建造商,認為這應能帶進更多訂單,但整個決策過程卻未經過謹慎的算計,在這個不熟悉的產業愈陷愈深,現在才打算抽身。
奇異則妥善利用資訊不對稱性的優勢,提升產品的售後服務。例如,奇異生產的航空引擎配備能收集噪音、震動等資訊的感應器,奇異再用這些資訊,協助航空業降低航班誤點等問題的風險。
奇異也能透過這些資訊,找出產品的預期壽命等趨勢,並把這些資訊運用在品質保固、維修合約等業務,以壓低公司面臨的風險。
任職於顧問公司Industrial成長平台的富山一彥(音譯)表示,奇異簽署的合約都不會有損失;相較下,東芝在進行收購時過於倉促,忽略了背後所隱藏的風險。
東芝在面臨轉型時,未經過謹慎的計算,就把重心放在不熟悉的核電領域,導致在核電業務鉅額虧損,加上在先前會計醜聞風波的雙重衝擊下,前景正堪慮,因此陷入更深的困境。
相較下,奇異注意到資訊的重要性,開始將製造業結合大數據等科技,已躍為全球市值排名第11名的企業。
日本在2011年3月爆發福島核災後,東芝核電廠訂單便下滑,該公司當時決定再收購核電廠建造商,認為這應能帶進更多訂單,但整個決策過程卻未經過謹慎的算計,在這個不熟悉的產業愈陷愈深,現在才打算抽身。
奇異則妥善利用資訊不對稱性的優勢,提升產品的售後服務。例如,奇異生產的航空引擎配備能收集噪音、震動等資訊的感應器,奇異再用這些資訊,協助航空業降低航班誤點等問題的風險。
奇異也能透過這些資訊,找出產品的預期壽命等趨勢,並把這些資訊運用在品質保固、維修合約等業務,以壓低公司面臨的風險。
任職於顧問公司Industrial成長平台的富山一彥(音譯)表示,奇異簽署的合約都不會有損失;相較下,東芝在進行收購時過於倉促,忽略了背後所隱藏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