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我记事起,故乡的河流对我来说就是那样的亲切。我所居住的那个有着近百口人的叫黄楝庙的小山村,依山临河,河的源头在村北面看起来并不远、可离村却有差不多二十公里的海拔一千多米的荆子垛下,故而河就叫荆子河,连合作化前我所在的乡也叫荆子河乡。荆子垛连着的那片山,也是我们小时候拔山韭菜、采山野菜、拾干柴常去的地方。那时,由于山上植被好,到处都是茂密的森林和高大的树(当然,村子里及村周围也有许多树,只是不像山上那样杂树丛生、那样原始、自然罢了),因此,山上气候湿润,山韭菜特别肥嫩,河水也常年都是那样大,那样清澈,即使来了洪水,也是来得慢,退得也慢,而且也很少造成过太大的危害。那条由村东北而西南绕过村子的荆子河,不仅自流灌溉着村中的大片稻田,供村中人四季洗衣,夏季洗澡、纳凉,而且从暮春至中秋更是村中孩子嬉戏的主要去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