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捏捏鼻子
夏夏长得乖巧可爱,遗憾的是鼻子有点“塌”,爷爷就经常提捏他的小鼻子,想让鼻子“挺”一点。这天夏夏突然发烧,又哭又闹,医生发现右侧外耳道有脓性分泌物流出,清除脓液后用耳镜细看,鼓膜也穿孔了。夏夏得了急性化脓性中耳炎,原因竟然是爷爷经常提捏小鼻子的小动作!爷爷后悔不已,可又不明白:鼻子离耳朵那么远,怎么就捏出了中耳炎呢?
专家分析:大人经常捏孩子的鼻子,既可能损伤鼻腔的黏膜与血管,降低鼻腔自身的防御功能,增加细菌、病毒感染的机会,又容易使鼻腔中的分泌物因受到挤压,通过咽鼓管侵入鼓室而引起中耳发炎。
防范之策
“拔苗助长”?No!妈妈们也要提醒家中长辈戒掉随意提捏孩子鼻子的习惯。
2、躺着喂奶
小雪婚后不久就当上了妈妈,虽然奶水不足,但有充足的奶粉供孩子食用,孩子发育一点也不逊于母乳喂养的同龄儿。过了不到3个月,孩子突然食量下降、精神不振甚至不时哭闹,发低烧。儿科大夫检查:“孩子得了中耳炎。”小雪惶惑不已,怎么突然就发炎了呢?而当得知小雪平时都是让孩子平卧在床上喂食时,大夫点点头:“这就是问题的症结所在。”
专家分析
小宝贝肠胃发育不完善,加上进食时吞进一些空气,故在喂养过程中或喂食后不久,常常会反胃,致使食道或胃里的食物反流入咽喉、口腔或鼻腔中。如果这时孩子处于平卧位,这些被污染的反流物就很容易通过咽鼓管侵入耳内,引起耳内黏膜发炎。
防范之策
妈妈喂奶要有一个好体位,如斜抱位、半卧位或坐位都可以,不可图省事而将孩子平放于床上喂食。
3、乱擤鼻涕
乔乔得了鼻炎,鼻涕增多,外婆经常给他擤鼻涕。可有一天,乔乔突然指着耳朵喊痛,大夫诊断为中耳炎。追究原因后发现,原来是外婆为乔乔擤鼻涕的方法不当惹下的祸。
专家分析
不少妈妈们为孩子擤鼻涕的方法不正确,常用两手指捏住两侧鼻翼,用力将鼻涕擤出。由于孩子的两侧鼻孔都被捏住,鼻涕的出路被堵死了,便在外力的迫使下向鼻后孔喷出,通过咽鼓管而侵入中耳,其中的细菌、病毒趁机繁衍而引起炎症。据统计,大约有1/3的中耳炎患儿就是这样“造就”出来的。
防范之策
积极防治鼻炎;提倡正确的擤鼻方法:用手指按住孩子一侧鼻孔,稍用力向外擤出对侧鼻孔的鼻涕,再用同法擤出另一侧。如果孩子鼻腔发堵,鼻涕不易擤出,可先用小儿专用的麻黄素滴鼻液滴鼻,待鼻腔通气后再擤。
4、滥用奶嘴
与很多新妈妈一样,慧慧也爱用没有奶瓶的“安慰奶嘴”让孩子安静入睡。糟糕的是一段时间后,孩子莫名其妙地得上了中耳炎,迫使她放弃了安慰奶嘴。
专家分析
在调查了100位半岁到1岁半的小宝宝后,专家们发现连续6个月使用安慰奶嘴的宝宝,患上中耳炎的几率比不使用者高出30%以上。原因就在于:孩子频繁的吸吮动作很容易使病菌从鼻腔后端潜入咽鼓管,进而引发中耳炎症。
防范之策
一般半岁后,最迟再过10个月就应该让小宝贝停止使用安慰奶嘴,妈妈们可以用毛绒玩具来吸引孩子睡前的注意力,让他静静抱着入眠。
5、游泳不当
多多虽刚满6岁,但已在爸爸的言传身教下成了游泳高手,游泳池里经常可以看到父子俩的身影。可前不久多多感觉左耳听力下降,且明显疼痛,耳朵里像灌了水一样咕噜咕噜作响,喉咙也不舒服。医生检查后写下了“急性中耳炎”的诊断。
专家分析
孩子在游泳过程中容易呛水,池水趁机通过鼻腔-鼻咽-咽鼓管的途径侵入中耳,导致细菌感染而发炎。另外,池水还可直接流入耳朵,感染耳膜,进而株连中耳。
防范之策
选择清洁卫生的游泳池。游泳时戴耳罩,防止池水流入耳道。尽量避免呛水。
6、乱掏耳朵
andy有洁癖,对女儿朵朵的卫生也很讲究。除了天天洗浴外,还定期给朵朵掏耳朵。理由是耳屎不仅脏,而且妨碍听声音,必先除之而后安。终于有一天麻烦来了——朵朵发烧、耳痛,患上了中耳炎。
专家分析
耳屎的学名叫耵聍,是有生理作用的,它充当着耳道“门卫”的角色,阻止虫子、脏水等异物入侵;发挥“消声器”的作用,防止剧烈声波损伤鼓膜等。乱掏耳屎既破坏了它的生理作用,解除了耳道的“门卫”,为细菌随异物潜入中耳开了方便之门,又可能损伤耳道黏膜或鼓膜导致感染,并蔓延到中耳发生中耳炎。
防范之策
耳屎是耵聍腺分泌的,一般可随咀嚼、张口或打哈欠等活动,借助于下颌等关节的运动而自行脱落并排出于耳道,不必掏挖。如果确实过多,妈妈们可以为宝宝试一试较为安全的清除办法:
第1步:在孩子临睡前滴入1~2滴耳药水。让孩子睡在床上或者抱在你的膝盖上,侧着头,使得病的耳朵在上面,妈妈先将滴耳剂摇晃均匀,然后一只手将孩子耳廓轻轻向后下方牵拉,使外耳道变直,另一只手将药液滴入2~3滴于耳道后壁,保持这种姿势2分钟,防止药水流出耳外。
第2步:在得病的那只耳朵里塞一个用消毒棉球做成的耳塞。次日取出耳塞,耳屎一般会粘在上面而被清除掉。如果耳屎完全没有被清理掉,可以带孩子去医院进行专业处理。
7、吸入“二手烟”
3岁的壮壮患上了渗出性中耳炎,医生提醒爸爸,病因就是他经常在家里“吞云吐雾”,致使孩子吸入了大量的“二手烟”。
专家分析
渗出性中耳炎是儿童中耳炎中的一种特殊类型,多见于2~6岁的儿童,是造成听力损害的一个重要因素。究其症结,就在于香烟中的有害物质对儿童娇嫩的中耳黏膜有直接刺激作用,使中耳内分泌的黏液增加、变稠,也使咽鼓管不通畅,从而造成中耳内积液,听力随之下降。时间长了,黏稠的积液会造成鼓膜粘连,发生传导性耳聋。
防范之策
爸爸要戒烟,至少不要当着孩子的面吸烟,也不要在孩子经常活动的室内吸烟,
夏夏长得乖巧可爱,遗憾的是鼻子有点“塌”,爷爷就经常提捏他的小鼻子,想让鼻子“挺”一点。这天夏夏突然发烧,又哭又闹,医生发现右侧外耳道有脓性分泌物流出,清除脓液后用耳镜细看,鼓膜也穿孔了。夏夏得了急性化脓性中耳炎,原因竟然是爷爷经常提捏小鼻子的小动作!爷爷后悔不已,可又不明白:鼻子离耳朵那么远,怎么就捏出了中耳炎呢?
专家分析:大人经常捏孩子的鼻子,既可能损伤鼻腔的黏膜与血管,降低鼻腔自身的防御功能,增加细菌、病毒感染的机会,又容易使鼻腔中的分泌物因受到挤压,通过咽鼓管侵入鼓室而引起中耳发炎。
防范之策
“拔苗助长”?No!妈妈们也要提醒家中长辈戒掉随意提捏孩子鼻子的习惯。
2、躺着喂奶
小雪婚后不久就当上了妈妈,虽然奶水不足,但有充足的奶粉供孩子食用,孩子发育一点也不逊于母乳喂养的同龄儿。过了不到3个月,孩子突然食量下降、精神不振甚至不时哭闹,发低烧。儿科大夫检查:“孩子得了中耳炎。”小雪惶惑不已,怎么突然就发炎了呢?而当得知小雪平时都是让孩子平卧在床上喂食时,大夫点点头:“这就是问题的症结所在。”
专家分析
小宝贝肠胃发育不完善,加上进食时吞进一些空气,故在喂养过程中或喂食后不久,常常会反胃,致使食道或胃里的食物反流入咽喉、口腔或鼻腔中。如果这时孩子处于平卧位,这些被污染的反流物就很容易通过咽鼓管侵入耳内,引起耳内黏膜发炎。
防范之策
妈妈喂奶要有一个好体位,如斜抱位、半卧位或坐位都可以,不可图省事而将孩子平放于床上喂食。
3、乱擤鼻涕
乔乔得了鼻炎,鼻涕增多,外婆经常给他擤鼻涕。可有一天,乔乔突然指着耳朵喊痛,大夫诊断为中耳炎。追究原因后发现,原来是外婆为乔乔擤鼻涕的方法不当惹下的祸。
专家分析
不少妈妈们为孩子擤鼻涕的方法不正确,常用两手指捏住两侧鼻翼,用力将鼻涕擤出。由于孩子的两侧鼻孔都被捏住,鼻涕的出路被堵死了,便在外力的迫使下向鼻后孔喷出,通过咽鼓管而侵入中耳,其中的细菌、病毒趁机繁衍而引起炎症。据统计,大约有1/3的中耳炎患儿就是这样“造就”出来的。
防范之策
积极防治鼻炎;提倡正确的擤鼻方法:用手指按住孩子一侧鼻孔,稍用力向外擤出对侧鼻孔的鼻涕,再用同法擤出另一侧。如果孩子鼻腔发堵,鼻涕不易擤出,可先用小儿专用的麻黄素滴鼻液滴鼻,待鼻腔通气后再擤。
4、滥用奶嘴
与很多新妈妈一样,慧慧也爱用没有奶瓶的“安慰奶嘴”让孩子安静入睡。糟糕的是一段时间后,孩子莫名其妙地得上了中耳炎,迫使她放弃了安慰奶嘴。
专家分析
在调查了100位半岁到1岁半的小宝宝后,专家们发现连续6个月使用安慰奶嘴的宝宝,患上中耳炎的几率比不使用者高出30%以上。原因就在于:孩子频繁的吸吮动作很容易使病菌从鼻腔后端潜入咽鼓管,进而引发中耳炎症。
防范之策
一般半岁后,最迟再过10个月就应该让小宝贝停止使用安慰奶嘴,妈妈们可以用毛绒玩具来吸引孩子睡前的注意力,让他静静抱着入眠。
5、游泳不当
多多虽刚满6岁,但已在爸爸的言传身教下成了游泳高手,游泳池里经常可以看到父子俩的身影。可前不久多多感觉左耳听力下降,且明显疼痛,耳朵里像灌了水一样咕噜咕噜作响,喉咙也不舒服。医生检查后写下了“急性中耳炎”的诊断。
专家分析
孩子在游泳过程中容易呛水,池水趁机通过鼻腔-鼻咽-咽鼓管的途径侵入中耳,导致细菌感染而发炎。另外,池水还可直接流入耳朵,感染耳膜,进而株连中耳。
防范之策
选择清洁卫生的游泳池。游泳时戴耳罩,防止池水流入耳道。尽量避免呛水。
6、乱掏耳朵
andy有洁癖,对女儿朵朵的卫生也很讲究。除了天天洗浴外,还定期给朵朵掏耳朵。理由是耳屎不仅脏,而且妨碍听声音,必先除之而后安。终于有一天麻烦来了——朵朵发烧、耳痛,患上了中耳炎。
专家分析
耳屎的学名叫耵聍,是有生理作用的,它充当着耳道“门卫”的角色,阻止虫子、脏水等异物入侵;发挥“消声器”的作用,防止剧烈声波损伤鼓膜等。乱掏耳屎既破坏了它的生理作用,解除了耳道的“门卫”,为细菌随异物潜入中耳开了方便之门,又可能损伤耳道黏膜或鼓膜导致感染,并蔓延到中耳发生中耳炎。
防范之策
耳屎是耵聍腺分泌的,一般可随咀嚼、张口或打哈欠等活动,借助于下颌等关节的运动而自行脱落并排出于耳道,不必掏挖。如果确实过多,妈妈们可以为宝宝试一试较为安全的清除办法:
第1步:在孩子临睡前滴入1~2滴耳药水。让孩子睡在床上或者抱在你的膝盖上,侧着头,使得病的耳朵在上面,妈妈先将滴耳剂摇晃均匀,然后一只手将孩子耳廓轻轻向后下方牵拉,使外耳道变直,另一只手将药液滴入2~3滴于耳道后壁,保持这种姿势2分钟,防止药水流出耳外。
第2步:在得病的那只耳朵里塞一个用消毒棉球做成的耳塞。次日取出耳塞,耳屎一般会粘在上面而被清除掉。如果耳屎完全没有被清理掉,可以带孩子去医院进行专业处理。
7、吸入“二手烟”
3岁的壮壮患上了渗出性中耳炎,医生提醒爸爸,病因就是他经常在家里“吞云吐雾”,致使孩子吸入了大量的“二手烟”。
专家分析
渗出性中耳炎是儿童中耳炎中的一种特殊类型,多见于2~6岁的儿童,是造成听力损害的一个重要因素。究其症结,就在于香烟中的有害物质对儿童娇嫩的中耳黏膜有直接刺激作用,使中耳内分泌的黏液增加、变稠,也使咽鼓管不通畅,从而造成中耳内积液,听力随之下降。时间长了,黏稠的积液会造成鼓膜粘连,发生传导性耳聋。
防范之策
爸爸要戒烟,至少不要当着孩子的面吸烟,也不要在孩子经常活动的室内吸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