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池吧 关注:46贴子:993
  • 4回复贴,共1

闲原让畔与檀道庙会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檀道庙,又名檀道后土庙,坐落在平陆县南王村西侧,却以芮城县檀道村而得名,此庙供奉着中国人的生育之神后土娘娘,又与檀道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所谓檀道,即伐檀运檀之道。苍翠的中条山上有座檀道岭,即《诗经·伐檀》所描写“坎坎伐檀兮”的地方,相传,当年周王室为从中条山伐檀,曾专门修了一条檀道,出檀道岭,经檀道村运往京城。
檀道庙虽名涉檀道,却因地处虞芮二君让畔的闲原之地,主题永远是让畔。庙里至今尚存明天启二年(1622年)的“虞芮界畔碑”,除正殿里的神像和后土崇拜之外,几乎随处可见“让畔”二字。
闲原让畔又称虞芮争讼,最早出自《史记》,大意是说:殷商末年,商纣王残暴,民不聊生。被封在周地的西伯侯姬昌暗地里多做善事,声名远播,诸侯之间有矛盾纠纷都来请他判别是非。虞、芮二君因土地争执不下,长时间不能了断,决定去找西伯侯姬昌主持公道。不料刚刚进入周地边界,就看了一幅平和景象:耕地的相互让畔,行走的相互让路。进入周地后,又见男女不同道,头发花白的老人从没有拿重物的。进入其朝堂后,士让大夫,大夫让卿。两人还没见到西伯侯姬昌,就深感羞愧,说:“我们所争的利益,正是周人以为耻的。如果再去,只能自取其辱。”回去后,面对那片土地,二位国君相互礼让,谁都不肯拥有,以至于那块土地逐渐变成了闲田。
从虞、芮二君闲原让畔开始,闲原似乎成为考验当地百姓道德水准的一片土地,始终分属两个行政区域,又相互交错。这是一片不大的土地,清《芮城县志·艺文志》中说:“闲原即今平陆洪池,原东起南侯沟,西尽岳村沟,北至中条山脊解县,分界上下,共二十余村落。东西阔五六里,南北袤二十里,案今洪池,即传称虞公出奔之共池。”从地形看,当年的闲原确实是一片肥沃的土地,地势相对较低,恭水涧从中流过,既可灌其田,又可泽其民,当地又称为隰原。如此说来,当年虞芮二君对其又争又让就不奇怪了。
闲原让畔使这片土地成为一片著名的道德高地,同以后的帝王形成鲜明对比,让人不由得想,可能只有商周时代,国君才会有那种有悖常理的举动。以后,越是雄才大略的帝王越以开疆拓土为己任,为争夺一片土地往往不惜血流成河,百姓涂炭。在偏僻的中条山下能出现一个以礼让土地为主题的庙宇,实在太新鲜了。
历史仿佛故意和虞、芮两地百姓开玩笑,或者有意让两地人记住虞芮让畔美德,偏偏将檀道庙建在两县交界处。现代行政区划将庙宇的民间性无情地剥夺,又把一座完整的庙宇分割开来,分属二县所有。现在的檀道庙建在平陆县洪池乡南王村范围之内,却离芮城县陌南镇檀道村更近,历史上长期归芮城管辖,因而,如今檀道庙行政管理属芮城。虞芮让畔的传统美德,又使两县百姓和睦相处,不论官方怎样规划,周围的百姓始终认为,檀道庙为两县共有,庙产和祭祀活动也由两县附近村庄共同管理。
当年,虞芮二君为他们脚下的这片土地争了又让,现在,土地归属已定,再争再让,就只能体现在这座属于两家共有的庙宇上了。
进入新修的檀道庙大门,迎面两棵古柏傲然挺立,蓝天白云之下,遒劲的树干纹理扭动,若神龙曲体般腾向天空,树冠苍翠森然,状若龙首,与树干一起明显向西倾斜,如翘首西望周地所在。两棵树距离不过五米,树冠交错连成一体,若即若离,又相依相偎,守在献殿前,像一对夫妻般难分难舍。因西树有籽,东树无籽,当地人将这两棵树称为雌雄树,西侧的为雌,东侧的为雄。就是这两棵古柏,也是两县各一棵,东边的属平陆,西边的属芮城。
庙内面积不大,也分为两部分。以中轴线为界,东侧属平陆,西侧属芮城。光绪《平陆县续志·营建》中说:“后土庙在县西六十里,北枕条山,南临大河,地脉雄厚,川原广衍,左属虞,右属芮,庙址方圆十里,创建不可考。”以前,庙两侧还各有一座戏台,同样是东边的属平陆,西边的属芮城。
有意思的是,檀道庙里供奉三位神,主神后土圣母娘娘居于神龛中间,东侧供奉的是虞君之母,属平陆县;西侧供奉的是芮君之母,属芮城县。也有人说两侧分别是舜帝之妃娥皇、女英,民间又分别称为大娘娘、二娘娘和三娘娘。其中二娘娘属平陆,三娘娘属芮城。
檀道庙的管理费用也由两县的十个村共同负责,即所谓“两县十社”,平陆五村,芮城五村。庙内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重修后土圣母庙碑记》是现存最早记载两县管理办法的文字,碑曰:“古檀道,有后土圣母庙……募化两县十社资财,芮城什输其四,平陆什输其六,而平陆之六则五社□焉……”现在,随着祭祀活动规模的扩大,已发展到十社三村,分别是平陆东五社的胡村、上洪池村、下洪池村、南侯村、岳村;芮城西五社的东峪村、西峪村、马壁村、庄里村、张家滑村。三村为:平陆南王村、芮城檀道村、芮城朱家窑村。管理人员由两县共同组成,名“檀道庙文物管理委员会”,民间则将管理者称为社首。因为庙在平陆地界,出资又十占其六,因而,总社首必须由平陆人担任,两个分社首则两县各一人。三年一届,一届一改选。从清康熙年间到现在,三百多年过去,两县虽小有争执,却基本相安无事,和谐相处。
每年农历三月十八后土娘娘生辰,庙内举办的大型祭祀活动,将两县的争与让表现到了极致。而且一定要先争后让,争中有让,从而表现出虞芮让畔内涵。
从清代开始,檀道庙的祭祀仪式已逐渐演变为庙会,宗教活动也演变为民间狂欢。庙会一般持续四到五天,这些天,庙内人山人海,热闹非凡,是个实实在在的民间狂欢节。不光十社三村的百姓参加,因为檀道庙地处晋、陕、豫三省交界,连河南灵宝、陕县,陕西潼关、大荔也有人驾舟乘船赶过来。当地人称“三省会”。祭礼活动从开始到结束,两县都请戏班在东西两侧的戏台上演对台戏,往往不惜重金请来高手,你请彦子红,我请元儿红,你请筱月来,我请筱兰香,谁也不愿输给对方,谁也不愿意看见自家台下冷落。演员则使出浑身解数,将平生功夫展现出来。观众不分哪个县的,愿意看哪边看哪边,哪边精彩看哪边,两边跑,忙得不亦乐乎。农历三月十八是正日子,还要演挂灯戏,也就是通宵戏。过去没有电灯,台上要挂一盏大铁灯,通宵达旦,从十七日黄昏一直点到十八日天亮。演员与观众仅在凌晨前小憩一会,一过凌晨马上再度开演。这才是真正的高潮,一时,台上丝竹悠扬,唱腔激昂,台下喊好声不绝于耳。乐声、人声会在静静的夜空中,隔着闲原随黄河水荡漾,飘往对岸。
第二天的祭祀活动实际才是十社三村民众的狂欢节。庙内从早晨起就人声沸腾,这一带乡村每天还是两顿饭,早上八九点钟吃完早饭,大量村民涌进庙内。至正午时分,祭拜仪式开始,两县之间的竞争也开始了。
先是表演,传说中娘娘最喜欢看的跑楼子是重头戏。所谓楼子,即一副用彩绸缠绕的木框架,架子上放几面镜子和绸缎扎好的花朵。跑之前,在一匹壮骡或骏马身上披好花鞍,将扎好的楼子放上去。等一切准备就绪,指挥者一声令下,双方各由一位身手矫健、胆大心细的年轻人挽骡马从山门开始,撒开脚步朝大殿前跑。顿时人声鼎沸,无数花棍挥舞,呐喊助威,又不时朝骡马臀部击打。骡马受此刺激,昂首嘶鸣,腾空飞跃。跑楼子的汉子紧紧架着楼子,一同跃过献殿,再分别由东西侧门向大殿飞奔。芮城的楼子经西侧门,平陆的楼子经东侧门,看谁最先让大殿里的大娘娘看到自己的楼子,讨得娘娘欢心。跑到正殿后,双方都要在殿前面向观众表演一番,再绕回山门。最后,无论哪个县占得先机,周围百姓都欢呼雀跃,皆大欢喜。跑楼子是给神看的,更是给人看的,人神共娱也许是跑楼子的最终目的。
跑楼子结束后,是庙会的重头戏,也是压轴戏——送娘娘上殿。
每年农历三月十八,娘娘生日之前,两县值日社(村)都要将各自的娘娘请出大殿,只剩下后土圣母(大娘娘)留在殿内。请娘娘的是一架活动神龛,又称架楼,由数位壮汉抬着,一路鼓乐齐鸣,在村里巡游。这么做的目的,一来让娘娘降临人间,袪除邪恶;二来让百姓一睹娘娘风采,得到娘娘福气泽润。这种仪式由来已久,东汉时期,佛教刚进入中国,就用这种方式在民间扩大影响,庙会也是在那时形成的。只是现在的仪式更加气派热闹,等跑楼子一结束,只见送娘娘的队伍浩荡整齐,各色龙凤仪仗,旗帜招展,呼呼有声。金瓜斧钺紧随在后,接着是排铳,不时朝天轰出一声巨响。烟雾向天而去,炸雷一般,胆小的女人孩子齐声尖叫,紧捂双耳。再下来是鼓乐,吹打的都是青壮男女,个个精神抖擞,激情四溢。那一刻,欢呼声、惊叹声、鼓乐声、响炮声交集。庙会还没进入高潮,氛围已经渲染出来了。
接下来,两县的娘娘就要进入山门,安位入座。此时,两县抬楼架的汉子会互不相让,决心为自己的娘娘争个高低。你家娘娘抬得高,我要比你更高;你家娘娘先进庙门,我家娘娘也不能落后,看谁跑得快。于是乎,一场更激烈的比拼开始,楼驾叠次抬高,速度同时加快,都拥在门前进不去时,先若蛮牛抵角,互不相让;再若疯牛相斗,不顾一切;加上一旁自己乡亲起哄助威,双方面红耳亦,好一阵混乱,好一番争吵,甚至打斗,才算将各自的娘娘安坐在庙内。年年如此,乐此不疲,俨然成为庙会不可缺少的一道程序。
谁也不会想到,过后的祭拜立刻就风平浪静。先拜大娘娘,再拜自家娘娘,最后才拜对方娘娘。等祭拜完毕,双方握手言欢,重归于好。原来,在村民心中,争吵打斗,都是闹着玩,为的是让娘娘看热闹,哄娘娘开心,大家都有分寸,并非真打,打完立即和好如初。即使哪位愣头青控制不住,旁边也会有长者及时制止。因而,庙会闹了数百年,打打闹闹数百年,从没有伤过人,两县村民也不会因此结怨。
至此,庙会进入尾声。后两天,各自烧香许愿,看戏游览,等尽兴了,庙会也就结束。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7-04-17 06:10回复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7-04-17 06:11
    回复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7-04-17 06:12
      回复
        家乡的庙会,真想回去看看。


        4楼2017-04-20 13:07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