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音祈请吧 关注:88贴子:1,874

莫堕末法狂禅-向您推荐三乘菩提之入门起信二:第126-130集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向您推荐三乘菩提之入门起信二:
第126-130集 蔡正礼老师 主讲
编注:以下讲稿中所说“吕姓学员”即“吕传胜”,后來改名為“吕真观”。
目录:
126集 矛盾的细意识
127集 有相似真如三昧吗?
128集 真实禅与真如三昧的差异
129集 六见处是大乘见道所证
130集 莫堕末法狂禅


1楼2017-04-18 17:05回复
    视频来自:www.bilibili.com

    三乘菩提之入门起信(二)
      第126集 矛盾的细意识
      蔡正礼老师


    2楼2017-04-18 18:46
    回复
      三乘菩提之入门起信(二)
        第126集 矛盾的细意识
        蔡正礼老师
        各位菩萨:阿弥陀佛!
        今天我们要跟各位介绍《大乘起信论讲记》最后的部分。我们现在来看《大乘起信论》论文的部分:
        假使有人化三千大千世界众生令住十善道,不如于须臾顷正思此法,过前功德无量无边。若一日一夜如说修行,所生功德无量无边不可称说,假令十方一切诸佛各于无量阿僧只劫,说不能尽;以真如功德无量无边故,修行功德亦复无边。若于此法生诽谤者,获无量罪,于阿僧祇劫受大苦恼。是故于此应决定信,勿生诽谤,自害害他、断三宝种。(《大乘起信论》卷2)
        论文说到,假使令三千大千世界的众生都来修十善业道,其实只是让众生生天享福,天福享尽还是堕入人间乃至三恶道继续轮回。这样不断地轮回生死,其实对于众生并没有广大的利益。可是大乘法的第八识如来藏,衪能够出生一切法,而且可以显示真实如如的法性,而且可以让信受者以及实证者可以获得无量无边的广大功德。所以论文说,只要一须臾来思惟这个法,就获得广大的功德。所以说,各位收看我们的节目,然后经常思惟《大乘起信论》里面所说的真如法性,所以各位菩萨收看的功德也是非常的广大无量无边。所以在这个地方,随喜赞叹各位收看的功德以及思惟的功德。


      3楼2017-04-18 18:46
      回复
        那这个真如,衪是出生我们这个世界,乃至我们所有众生的一个根本法。所以说,这个根本法就是大乘所要实证的一个目标。《大乘起信论》有两个译本,一个是真谛所译的译本,一个是实叉难陀所译的译本。其中真谛的译本,他把这个第八识如来藏,用离念灵知来作为真心。这个是有过失的,所以不是很好的译本。所以实叉难陀所译的就比较正确,所以真实有实证的菩萨,他就会取实叉难陀的译本来作为解说,也作为根据。可是有些人对于《大乘起信论》的法义,他根本是不了解的、根本是不懂的,所以有时候他就会采用错误的译本。而且因为有慢心的缘故,所以说,就自以为了解《大乘起信论》的论义,随意地论说,然后产生种种的错误来误导了众生,乃至因此而诽谤了《大乘起信论》的论义。
          譬如说,有人对于《大乘起信论》就是采用了真谛的译本,而且因为慢心高涨,他又错解了论义;譬如说在《大乘起信论》里面,有提到因为众生不觉的缘故,会起三种细相,有所谓的三细六麤,哪三种细相呢?就是无明业相、能见相跟境界相。在这个论文里面它这样说:【三者,境界相。以依能见故境界妄现;离见则无境界。】(《大乘起信论》卷1)
          真谛的这段的论文,他译的是正确的。可是就有法师他自认为是个学问僧,结果他把这个地方作这样子的诠释。他这样说:【能见,为众生的细意识,即赖耶见分。】(释印顺著《大乘起信论讲记》,正闻出版社,页157。)


        4楼2017-04-18 18:47
        回复
          他主张这个细意识是产生能见的功能,而且是阿赖耶识的见分。他就是把阿赖耶识用细意识来作为一种总括。然后认为说:众生之所以能见,而且能够有境界相,就是因为有这个细意识有能见的功能;而这个能见的功能,就是阿赖耶识的见分,他这样主张。可是这样的主张其实是错误的,因为第八识如来藏衪是离见闻觉知。能够见呢,其实是前五识跟意识的功能跟祂的作用,特别是意识。意识是有能见的见分,有所见的相分,有见分跟相分相合的自证分,还有要自我检查境界、反观自我检查的证自证分。所以能见,只是意识祂的见分而已。它不可能是阿赖耶识的见分,也不可能是第八识如来藏的见分。为什么?因为阿赖耶识是离见闻觉知的,所以因为这样子才有真实与如如的法性可以为大乘菩萨所实证。所以实证第八识如来藏的,一定知道第八识阿赖耶识是离见闻觉知的。衪有衪的见分,可衪的见分,不是意识的能见的这种见分。所以显然这位学问僧他就作了错误的理解。
            同样在《大乘起信论》里面,还有谈到意根,说意根是所谓的业识,也是现识、也是智识、也是转识、也是相续识。这位学问僧他又错误地把它解释为说,有这么多的名,衪就是这些识的集合。譬如他这样说:【其实,虚妄的细意识,是诸识和集名为一意。】(释印顺著《大乘起信论讲记》,正闻出版社,页182-183。)
            这个时候他又把意根,又把祂当作是细意识,而且把诸识的合集把祂当成是细意识,然后说这个就是意根。可是虽然意根有这么多的名称,可是祂并不是很多识,因为祂就是一个意根。所以他就把意根不同的功能都把它变成是不同的识,然后说把它合起来就叫意根。其实这样的见解也是错误。
            那如果我们前后把它连贯起来,我们来看看。这两个他把它连贯起来,它会形成什么样的现象呢?我们看:【能见,为众生的细意识,即赖耶见分。……其实,虚妄的细意识,是诸识合集名为一意。】(释印顺著《大乘起信论讲记》,正闻出版社,页157、182-183。)


          5楼2017-04-18 18:47
          回复
            我们就可以看到,同样都是细意识,一下说细意识是阿赖耶识的见分,一下又说细意识是诸识的合集。那到底细意识是什么呢?所以显然这位学问僧他对于细意识是混淆的、是混乱的,而且是彼此矛盾的。怎么可以同样一个法,突然又是阿赖耶识的见分,怎么突然一下又是诸识的合集?所以显然这是自我矛盾,自己对于论文不能产生连贯而一致的见解。而且细意识,事实上所谓的意识,祂是被生的法,祂不是能生的法。我们说的第八识如来藏或者是阿赖耶识,其实祂是能够出生七转识的法,所以说祂是不生不灭的。可是被出生的、所生的意识,不管是什么样的意识,祂统统都是所生法,祂一定是生灭的。所以一定是有不生灭的第八识如来藏来出生生灭的七转识,才形成众生、才形成这个器世间。所以这样子才是符合法界的实相。
              我们来看看,阿含圣教里面也是这样说。我们看《杂阿含经》卷9第238经,它这样说:
              佛告比丘:“眼因缘色,眼识生。所以者何?若眼识生,一切眼色因缘故。耳声因缘、鼻香因缘、舌味因缘、意法因缘意识生。所以者何?诸所有意识,彼一切皆意法因缘生故。是名比丘眼识因缘生,乃至意识因缘生。”
              佛陀在这部经里面,祂就很清楚地告诉我们,前五识:眼、耳、鼻、舌、身,这五识都是根尘触然后出生的。同样地,意识心祂也是意法因缘生,由意根跟法尘接触之后,能够出生意识这个法;而且是“诸所有意识”统统都是这样子出生的,不管祂是粗的、是细的、是远的、是近的,是这一世的、还是下一世的、还是前一世的,所有的意识的功能统统都是被出生的,而不是能够出生诸法的。
              所以显然意识祂不可能是阿赖耶识的见分,也不可能是诸识的集合。所以说这样的见解都是错误的。因为自己不懂真如的功德是如何的无边际,修行的功德是如何的无边际(因为都不了解真如功德的无边际以及修行功德的无边际),所以说就慢心高涨随意而说。所以这样是对于修行是不利的,对于要探求法界实相也是不利的。而且这样也会造成对于真如法、对于大乘法的诽谤。这样子对于大乘的起信是没有帮助的。所以修学大乘法,要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能随意而说。一定要自己能够实证之后,有充分的把握,才能够如法而说。如果还没有实证或是没有把握,就不应该随意而说而诽谤大乘法。


            6楼2017-04-18 18:48
            回复
              这个是《杂阿含经》卷33第926经,它里面就有提到所谓的真实禅跟强良禅不一样。真实禅就是真实来参禅,强良禅就刚好跟真实禅相反。因为强良禅它就像强盗一样,他是为了名闻利养而强说禅是什么。因为自以为知,可是其实他是不知的,或是他的所知极为有限。可是因为名闻利养,所以说,他就强说自己是懂的,这叫作强良禅;然后要跟真实禅混淆。这又有很多的过失。那我们看看,真实禅里面就提到,是一样是不依地水火风空识,也不依无所有、非想非非想的这种禅定来修,也不依此世、他世,也不依日月,不依见闻觉识,非得非求、非随观也非随觉。所以显然这段经文跟《大乘起信论》的不依形色、不依气息等等的这种不依一切法而参究的这种方式是一模一样的。
                所以从经文跟论文的比对,我们可以知道:其实《大乘起信论》所说的不依气息、不依形色、不依虚空、不依地水火风、不依见闻觉知的这种参禅的方式,其实就叫真实禅。所以这两个是彼此相合相应的。由此可以证明《大乘起信论》其实它是一部真实的正论,因为它跟阿含的圣教是完全相合相符的。所以有一分日本的学者,或者是说台湾或是大陆的学者,他们对于《大乘起信论》有种种的诽谤,都显示出其实他们是不懂《大乘起信论》,其实代表他们是不懂得真实禅,表示他们也对于中国禅宗的真正的参究方法是不了解的,所以对于《大乘起信论》就产生了种种的误会了。那我们从这里就可以知道,其实《大乘起信论》是跟阿含圣教是相合的,所以说那一段不依气息、不依形色、不依虚空等等,乃至不依见闻觉知来参禅的这种方法,其实它说的就是《阿含经》里面的真实禅。
                可是这位吕姓学者(吕真观),他就自己又发表了高见。他认为《大乘起信论》的这一段论文其实说的叫作“相似的真如三昧”。可是我们要知道,在大乘法里面,真如三昧就是真如三昧,没有另外一个相似的真如三昧。因为佛法中非常的忌讳所谓的相似法。因为佛法就是佛法,没有相似的佛法。所有的相似法统统都是非法、非律。为什么说它是非法、非律呢?因为那不是真正可以依持的道理,也不是可以依持的、遵守的一个见解,所以那也是非法的,不是可以在法界中可以验证的法性。
                因为今天时间已经到了,我们就先跟各位介绍到这边,谢谢各位菩萨收看。
                阿弥陀佛!


              8楼2017-04-18 18:49
              回复
                视频来自:www.bilibili.com

                三乘菩提之入门起信(二)
                  第127集 有相似真如三昧吗?
                  蔡正礼老师
                  各位菩萨:阿弥陀佛!
                  上一集我们介绍到《大乘起信论》的一段论文,它是符合阿含圣教里面的真实禅的参禅方式,这个方式也是中国禅宗的一个参禅方式。那我们再来看一次《大乘起信论》的这段论文:
                  其修止者,住寂静处结跏趺坐,端身正意、不依气息、不依形色、不依虚空、不依地水火风,乃至不依见闻觉知,一切分别想念皆除;亦遣除想,以一切法不生不灭皆无相故。(《大乘起信论》卷2)
                  在这个论文里面它说:不依气息、不依形色、不依虚空,乃至不依见闻觉知,而且一切的分别想念皆除,连想阴这个想,统统要把它去除掉。其实这样的意思,它的这种描述的方式,其实就是在说明要用看话头的方式来参禅,因为要能够把一切的分别想念皆除,乃至连想也要把它除去。想就是知,你心中有所了知,那个就叫作想;那我们一般人对某一个意思知道了,那个就是想。可是什么是话头呢?话头是要把这样子的意思的了知,要把它压下来,不要让它浮现,可是也不是完全无念,因为如果完全无念,那是念掉了;可是你一个念提起来,你了知的,那就是话尾;话头就是在介于这两个之间,它不是无念,可是它也不是完全了知,所以这个就是把一切分别想念皆除,而且亦遣除想的这种参禅方式,在中国禅宗里面称为看话头。
                  可是我们也提到有位吕姓学者(吕真观),曾经在善知识的协助之下触知了密意,解悟了什么是第八识如来藏,可是因为慢心高涨,他就把《大乘起信论》的这一段有关于看话头的这种参禅方式,把它当作是所谓的在修习相似的真如三昧。那我们看看这位吕姓学者(吕真观)他是怎么说的:
                “一切分别想念皆除,亦遣除想,以一切法不生不灭皆无相故。”这是安住于胜义谛而修习的定境,离开一切的分别想念,也不把“离开一切的分别想念”的想法放在心里面。……在大乘见道以前,必须依靠正教量修习真如三昧,即使没有语言文字相,也要保留那个意思,这也是“想”,因为这个缘故,所修的只是相似的真如三昧,必须等到大乘见道才有办法修习真正的真如三昧,但是对于未能现观的法,仍然要依靠“想”,所以在初地以前都是解行位,没有办法随时安住在真如三昧之中。(吕真观著《大乘起信论导读》,网页版,页16。)
                  我们刚刚跟各位介绍了“一切分别想念皆除,亦遣除想”其实是看话头,可是这位吕姓学者(吕真观)却把它说是:这是安住在胜义谛而修习的定境。他把这个真实禅当成是个定境去了,而且他还认为这是安住在胜义谛。可是在这段论文或是阿含的真实禅里面很清楚地说明,这个时候他并没有实证真如啊!所以如何能够安住于胜义谛呢?胜义谛的安住,是因为已经证得第八识如来藏,所以知道什么是第八识如来藏,所以他才能够安住于胜义谛。在实证之前,是不可能安住在胜义谛的,所以显然他就误会了论文的意思,也对于这个真实禅,他是完全不相应的。因为吕姓学者(吕真观)也读了阿含,他也讲了方便禅思啊,可是对于真实禅完全不提,为什么完全不提呢?因为他根本不知道什么叫作真实禅,因为他只是在善知识帮助之下触知密意,而不是真实依靠真实禅的参禅方式而开悟的嘛!所以对于真实禅,或是《大乘起信论》所说相同的参禅方法—这个看话头的方法—他完全不相应,以为这个是安住于胜义谛而修习的定境,其实这个不是定境,其实它是依于定力来看话头、来参禅。
                  他还说,在大乘见道以前,要依靠正教量来修习真如三昧,可是他隔了几句话他又说,必须等到大乘见道,才有办法修习真正的真如三昧,显然他自己讲话,前一句跟后一句完全相反;自己说见道前要依正教量来修习真如三昧,可是接著又说,要到大乘见道之后,才能够修习真如三昧,既然必须大乘见道之后,才能修习真如三昧,那怎么可以说在大乘见道以前,可以依于正教量而修习真如三昧?所以,显然到底能不能修习真如三昧呢,他自己都搞不清楚,自语相违!而且就这么前后一两句,他就自己矛盾了,所以他能够了解什么是真正修习真如三昧的意涵吗?这是值得怀疑的。
                  那我们看他又这样说,他说:即使没有语言文字相,也要保留那个意思,这也是想。可是明明《大乘起信论》里面说“一切分别想念皆除,亦遣除想”,可是我们这位吕姓学者(吕真观),他偏偏说:没有语言文字相,也要保留那个意思,这也是想。他明明知道这也是想,可是他偏偏要保留,可是马鸣菩萨所说、所著作的《大乘起信论》,明明说要遣除想啊!因为一切的分别想念都要除的啊!可是吕姓学者(吕真观)偏偏主张要保留想、保留那个意思,这不是在反对马鸣菩萨吗?或者是在诽谤马鸣菩萨吗?因为论不是那样的意思嘛!而且白纸黑字写在那里,可是他所说偏偏要违反,这不是非常的奇怪吗!
                  如果是一个真实实证者,怎么有可能论文所说,跟自己所曾经作的、所采用的方法是一模一样,不可能解释错误的;可是论文跟自己的经验不相符,那还是会按照自己的经验说,可是他的经验,其实他没有经历这个,而是善知识帮助他开悟。可是,很可惜他并没有完全信受善知识,对于善知识的信心不足,所以对于《大乘起信论》的信心也是不足,所以《起信论》里面说:要遣除想,可是他说这是想,可是要保留那个意思,这个是非常荒谬的事情!他还说:因为这个缘故,所修的只是相似的真如三昧。他认为说要保留那个意思,然后持续这样子去参究,这样子去修是相似的真如三昧。可是我们已经介绍了,这是真实禅,所谓的真如三昧就是真如三昧,没有所谓的相似的真如三昧,因为相似就是相似像法,那是非法非律的,表示他用假的要来取代真的。可是佛法只有真的,不能用假的来取代真的,所以并没有相似的真如三昧可言。
                  好,那他又说:对于未能现观的法,仍然要依靠想。这也是很奇怪的事情,因为《大乘起信论》明明已经说了“一切分别想念皆除,亦遣除想”,可是他对于未现观的法,他还要依靠想,显然他还是继续跟《起信论》来作对,而且想要推翻《大乘起信论》嘛!结果他又说:所以在初地以前都是解行位,没有办法随时安住在真如三昧之中。他认为说要能够随时安住在真如三昧里面,要到初地以上,可是《大乘起信论》它又不是这么说。其实《大乘起信论》是说,真实证得真如三昧之后,是随时可以安住在真如三昧里面,这样才是代表这个人实证;因为真如是永恒存在的法,所以当然随时都可以去观察,而且这个智慧永远不会改变,一证永证啊!可是他偏偏说那是解行位,还不能一直安住著。
                 


                9楼2017-04-18 18:54
                回复
                   可是我们来看看,在《起信论》里面它下一段,在讲到证得真如三昧之后,它马上讲什么叫作“一相三昧”。我们看《起信论》怎么说:【复次,依此三昧证法界相,知一切如来法身与一切众生身平等无二,皆是一相,是故说名一相三昧。】(《大乘起信论》卷2)马鸣菩萨在讲,渐次证入真如三昧之后,他说依于这个三昧可以证得法界相。而且什么是法界相?可以知道一切如来的法身,跟一切的众生身,祂是平等无二,都是同样一相;表示如来的法身,跟众生身中的第八识如来藏的这个法身,是一模一样的,没有任何差别。而且,既然是一切诸佛跟一切众生哦!那表示不只是人啊!不管是男人女人、老人小孩,乃至动物阿猫阿狗、蚂蚁、蝼蚁、蟑螂等等,统统有这个法身啊!而且这个法身跟诸佛平等无二。那我们随时都看到很多的众生,乃至看到自己也是众生,也都有同样的第八识如来藏。所以,显然这个随时都能够这样子安住,那才是证得永恒不变的真如三昧,所以马鸣菩萨说这叫作“一相三昧”。
                    所以吕姓学者(吕真观)说,证得真如三昧还没有到初地以前都是解行位,所以没有办法随时安住在真如三昧里面,其实这也是违反了论义。也就是说,在短短的几句话里面,他没有一句话是符合《大乘起信论》的论义,《大乘起信论》所强调的宗旨跟它的意涵,吕姓学者(吕真观)全部都把它推翻了,那我不知道他到底在解说的是《大乘起信论》呢?还是他自己要创造一套自己的大乘起信?显然他的大乘跟佛教的大乘显然是不一样,因为他所说的跟《大乘起信论》不符啊!这样子不就是在诽谤《大乘起信论》吗?那这样子可以获得什么功德呢?我们看最前面的论文里面就有说这样子是诽谤啊,而且会有不好的果报。好,那除了这样的错误之外,其实这个《起信论》里面已经有说要修止,表示它是需要定力的。吕姓学者(吕真观)他也说,要大乘见道是不需要定力的,这个也都是违反了《阿含经》跟《起信论》的论义;除了这个之外,他把真实禅把它当作是相似的真如三昧,而且也认为说“一切分别想念皆除,亦遣除想”,这样子是一种定境,这个统统都是错误的。
                    那我们来看看在《起信论》它解说了真实禅的这种看话头参究的方法,接著它就描述到如何能够证得真如三昧,我们看论文:
                    前心依境,次舍于境,后念依心复舍于心。以心驰外境,摄住内心;后复起心不取心相,以离真如不可得故。行住坐卧于一切时,如是修行恒不断绝,渐次得入真如三昧,究竟折伏一切烦恼,信心增长速成不退。(《大乘起信论》卷2)
                    论文这一段虽然有点长,可是他把它分得很清楚,他说:要能够对于我们的境界(如果有心依于境界),要把境界舍掉,如果依于自心,要把这个心也把祂舍掉,然后有心有境,要不取境,而且要把这个境界把它舍掉,而且也要不取心相,其实也在重复在描述真实禅的参究方法。而且他说行住坐卧于一切时,都要这样子恒时的修行。也就是参究是如丧考妣,不能停止的。要真正的去参究,用看话头的方式这样去参究。因为看话头我们也说过,它就是舍于境不取心相,这样的方式来参究,然后渐次得入真如三昧。渐次得入真如三昧的意思是说,前面那是一段很辛苦的参究过程,然后逐渐地才有一天,因为思惟什么是如来藏、什么不是如来藏,因为很清楚的知道什么内容、什么样的法绝对不可能是如来藏,拥有了这么多的智慧,最后才知道:啊!那真如(这个第八识、阿赖耶识、如来藏)是什么!所以,因为这样子真实的参究之后,才能够获得说什么是真如、什么是第八识,因为这样子所以说叫作“渐次证入真如三昧”。
                    所以,显然前面那一段全部在说的就是真实禅,经过了长久的参究之后,才渐次得入真如三昧。所以,显然真如三昧是经过一段时间的修集福德、定力、慧力之后才获得的智慧。所以,显然这个次第是分得非常清楚的,然后证得真如三昧之后,才能够究竟折伏一切的烦恼。为什么要这个时候才究竟折伏一切烦恼?因为前面依于真实禅、依于看话头那些定力,他只是降伏烦恼,暂时依于定力压伏烦恼;证得真如三昧之后,开始产生断我见的功德,乃至也有明心的功德、证得实相心的功德,所以说更有能力来折伏一切烦恼,而且是究竟折伏一切烦恼。这个时候是以智慧来断烦恼,而不是用定力来压烦恼,因为压烦恼,烦恼不会断,它只是暂伏;就像以石头压草,石头移开,草还是长得好好的。可是,以智慧断烦恼,那就像我们拿刀把它的根都砍掉,把草的根都砍掉了,这时候就不是像用石头压烦恼那样子,然后,这个时候才能够信心增长、速成不退。什么样的信心增长?是对于因果律则的信心增长。知道说:啊!果然是要修行。因为修行是要依于八正道来修行,要作一个端端正正的人,要持守五戒,然后尊敬师长,在世间尽量来让自己成为好人,希望自己将来有一天,能够度过一大阿僧祇劫,能够入地成为圣人。
                    所以《起信论》我们刚开始念的就有说:“以真如功德无量无边故,修行功德亦复无边。”(《大乘起信论》卷2)谈的就是这个道理,是要能够证得第八识如来藏之后,所以说就可以对因果说,原来所有的因果都是因为这个如来藏,所以信心增长,然后再也不退转。怎么样不退转?不会退转而掉入以前经常所犯的过失,不会让自己从原来一个一般人,然后修行之后变成一个好人,不会因为自己慢心高涨,又把自己变成不是好人,变成又是凡人、一般的凡夫,然后不能改过。信心增长、速成不退,就是让我们能够继续往修行的方向持续前进,最后能够入地,可是那是要经过一大阿僧祇劫忍辱的修行,所以这段论文清楚地说明了悟前、悟后的修行的次第。
                    今天因为时间到了,我们就跟各位介绍到这边,谢谢各位收看。
                    阿弥陀佛!


                  10楼2017-04-18 18:55
                  回复
                    视频来自:www.bilibili.com

                    三乘菩提之入门起信(二)
                      第128集 真实禅与真如三昧的差异
                      蔡正礼老师


                    11楼2017-04-18 22:29
                    回复
                      各位菩萨:阿弥陀佛!
                        我们上一集跟各位介绍到《起信论》里面说“渐次得入真如三昧”的这个次第,我们再看一次这个经文:
                        前心依境,次舍于境,后念依心复舍于心。以心驰外境,摄住内心;后复起心不取心相,以离真如不可得故。行住坐卧于一切时,如是修行恒不断绝,渐次得入真如三昧,究竟折伏一切烦恼,信心增长速成不退。(《大乘起信论》卷2)
                        就是渐次得入真如三昧之前,对于境界要舍掉,对于心也要舍掉,乃至不取心相等等,而且要这样恒时修行都不断绝。这是描述要修真实禅,以看话头的方式来参究,它是相当辛苦的。可是渐次因为修集福德,在正法中修集的福德、善根、定力以及慧力之后,有一天在善知识的引导之下,可能就可以证得真如三昧。证得真如三昧之后,如果能够接受善知识的继续摄受,而且自己所证也真实,那他就可以究竟折伏一切烦恼,乃至信心增长速成不退。所以这个次第是非常清楚。因为能够除烦恼,对于因果,是因为信心大增,知道说果然有因有果,所以在如来藏的永恒存在的这种监督之下,我们只能当好人。因为这样的信心,所以说愿意究竟折伏一切烦恼,然后速成不退,对于这个真如的法性,乃至祂所引发的修行道理、转依的道理,是完全信受没有丝毫怀疑,所以《起信论》怎么说,我们就怎么相信。
                        《起信论》说要把“一切想”遣除,我们不会说要把“想”保留。《起信论》讲说,证得真如三昧之后,可以知道一切如来的法身跟一切众生身平等无二。我们不会说,证得真如三昧,初地以前,是没办法一直安住在里面的。我们不会这样讲,因为这样子是不符合论义的,那等于是在诽谤《起信论》。
                        那我们来看看,这位吕姓学者(吕真观)他怎么说这一段:
                      “信心增长,速成不退”,意思是说,修习真如三昧可以让你证果。未证果的人才有信心增长的问题,因为证果的人已经亲见,见地不会退转,不需要依靠信心。大乘见道以前修的真如三昧,是相似的真如三昧,但是相似的真如三昧也有折伏烦恼的效果。(吕真观著《大乘起信论导读》,网页版,页18。)
                        我们看看,我们刚刚说明“究竟折伏一切烦恼,信心增长速成不退”,那是证得真如三昧之后,要继续修行的事情;可是吕姓学者(吕真观)几乎全部反对,因为他说“信心增长速成不退”意思是说,修习真如三昧可以让你证果。好奇怪!真如三昧是证得之后的果实,怎么可以说修习果实来获得果实?应该以修习方法来获得果实。就像我们爬树是工具、是过程,我们“爬树”去“把水果摘下来”是获得果实,不能说我修习“我去拔、我去拿水果”就是我得到水果,那你就是没有用方法,你根本没有爬树。这个是很矛盾的事情。因为《起信论》说的是要采用看话头这种真实禅的方法来参禅,来渐次得入真如三昧,不是修真如三昧来获得真如三昧。因为证果就是获得真如三昧,怎么可以说修习真如三昧来证果?那就是修习真如三昧来证得真如三昧,没有这样的话。然后他说未证果的人才有信心增长的问题,所以他显然反对《起信论》所说,反对《起信论》把“信心增长速成不退”放在证真如之后。因为他认为未证果的人才有信心的问题,才有信心增长的问题。显然他是把“信心增长速成不退”的信心认为是十信位的信心。其实不然!十信位的信心,那是对于三宝的信受,可是这里所说的信心,是对于善知识的信受、对于因果的信受、对于修行的信受、对于菩萨道所应该行的一切难行能行之事,要能够有信心。因为那个是悟后所应该生起的信心,那个不是悟前十信位的那一种入门的信心。所以显然他不懂信心到底是什么,表示说他对于悟后所修行的道路也是不了解的。所以对于《起信论》把“信心增长速成不退”放在“渐次得入真如三昧”之后,他表达反对。他认为未证果的人才有信心增长的问题。然后认为说证果的人已经亲见了,见地就不会退转。其实也不然!我们可以看《菩萨璎珞本业经》里面,它这样说:
                        若修第六般若波罗蜜,正观现在前,复值诸佛菩萨知识所护故,出到第七住常住不退。……佛子!若不值善知识者,若一劫、二劫,乃至十劫,退菩提心。(《菩萨璎珞本业经》卷1)


                      12楼2017-04-18 22:30
                      回复
                        这《菩萨璎珞本业经》说,如果到了第六住位,有善知识的帮助之下,可以进到第七住。所以有些人在 平实导师的帮助之下,能够出到第七住不退。可是要有一个更重要的前提:要能够值遇善知识。如果不值遇善知识,那就会退。那什么叫不值遇善知识?不是说没有碰到,而是对善知识没信心,或是自己有慢心,不认为善知识是善知识。所以像吕姓学者(吕真观)悟了之后,反而质疑善知识,质疑帮助他开悟的善知识,而且他所质疑都错。这样子也是不值遇善知识啊!所以“退不退”,不是自己在善知识帮助之下见地不退,那就是叫作不退,要能够转依不退才叫作不退。
                          所以“以真如功德无边际故,修行功德亦复无边”表示说,要证得真如的功德之后要转依真如,转依真如而修行,这样功德才是广大。真如一定依于实际的道理而转依,不会自己随意乱说法,随意乱说法那就不是真如。因为真如里面没有虚妄法,只有真实。而且这个真如一定是没有慢心的,碰到任何自己错误的地方,转依真如一定是承认自己错误,而不会《起信论》说应该遣除想,而结果自己说要保留想。《起信论》说要遣除想,结果他说还要继续用想;因为没有现观的法,还要继续用想,显然都违反论义。论义说证得真如三昧“信心增长速成不退”,他认为说那个应该摆在前面,那是没有证果的人的事,证果之后没有信心的问题,显然都违反论义。这样怎么能够说是转依真如呢?怎么能够说是“修行功德亦复无边”呢?
                          我们看他还继续说“大乘见道以前修的真如三昧,是相似的真如三昧”,他还是继续强调这个;“但是相似的真如三昧也有折伏烦恼的效果”,他还是反对《大乘起信论》把“究竟折伏一切烦恼”摆在“渐次得入真如三昧”的后面,表达反对。因为马鸣菩萨说“渐次得入真如三昧”之后才能够“究竟折伏一切烦恼”的。可是吕姓学者(吕真观)认为说,在前面的所谓他认为的相似真如,那个轻安的定境,也是有折伏烦恼的效果。其实错误!轻安境界只是定力的一个“压”,它没办法“除”,要能够折伏烦恼、究竟折伏烦恼,那是证得真如三昧之后的事情。结果他反对!他认为说,在证得真如三昧之前就可以了。所以明显的,他都是在对《大乘起信论》进行反对。那我们就会觉得很奇怪,为什么总是反对呢?显然他对于《大乘起信论》真实的论义,他不是真正的认识,甚至他把定境把它当作是真如三昧。
                          好!我们看他怎么说:
                          你不用把“空、第八识、一真法界、一法界大总相法门体”这些名词念出来,心里不要有语言文字,知道这个意思就好了。就这样,整个住在这种境界里面。人家来骂你也是一样,骂的人、被骂的人、骂的这件事情统统都是。吃饭也一样,吃饭的人、被你吃的食物、吃饭这件事统统都是。日常生活当中就是这么修,用这样来发起轻安的定境,这样叫作真如三昧。(吕真观著《大乘起信论导读》,网页版,页17。)


                        13楼2017-04-18 22:31
                        回复
                          我们看,他还是继续说“不要有语言文字,知道这个意思就好”,显然他还是要保留“想”,跟《起信论》说要“遣除想”相违背。他又说“像这样子来发起的轻安的定境,这样叫作真如三昧”。可是我们要知道,所谓的三昧,所说是一种智慧的决定心,而不是轻安的定境,轻安的定境那只是定境。我们说的真实禅或是看话头,其实它凭借的也不是定境,它凭借的是定力。所以显然定力跟定境的区别,吕姓学者(吕真观)也是不知道。因为他是主张大乘见道是不需要修定力的,所以他认为,如果有了轻安的定境那就是真如三昧了。错了!真如三昧它是一种智慧境界,它是一种智慧的决定性,并不是轻安的定境。所以吕姓学者(吕真观)把轻安的定境当作是真如三昧,其实也违反《起信论》的论义。
                            好!那有这么多的错误我们举出来,当然我们并不是一时这么举的。我们只是把《起信论》里面有关真实禅的部分,我们曾经提出来说:其实在大乘的见道之前所要采用的是真实禅的禅法,而不是其他的。因为吕姓学者(吕真观)只提到小乘的方便禅思,他对于大乘见道所要采用的真实禅他一无所知。我们就把这件事情举出来。然后有人就把我们举出来的这件事情问了吕姓学者(吕真观),结果吕姓学者(吕真观)他闪烁其词,他就这样说:
                          “禅”是直接指向真实的事物,相当于语意学所称的外延。其中引用“方便禅思”的经教,只是在举例说明“禅”这个字有时是指观察外延,由此说明“教外别传”的禅,乃是语言文字以外,直接指向第八识的禅门机锋。……《杂阿含经》的“真实禅”,其实即是《大乘起信论》所说的“真如三昧”。(吕真观《实证佛教通讯》,第017期,页136。)
                            他这里说“禅就是指向一个事物,真实的事物的外延”,其实这个也并不是非常严谨,我们不必详细论述它。因为他在讲大乘见道的部分,他还是举方便禅思;方便禅思是小乘,结果他的解释是说“因为引用方便禅思的经教主要是在举例说明禅这个字是指观察外延,来说明教外别传的禅,是直接指向第八识的禅门机锋”。可是很奇怪,既然有真实禅可以说,为什么要用方便禅思的禅来说?因为方便禅思的禅跟真实禅的禅是不同啊!因为方便禅思所说的禅,那只是对于五阴的观察,对五阴外延的观察并不涉及第八识。我们可以直接来看看,方便禅思在《阿含经》里面是怎么说的: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常当修习方便禅思,内寂其心。所以者何?比丘常当修习方便禅思,内寂其心,如实观察。云何如实观察?此是色、此是色集、此是色灭;此是受、想、行、识,此是识集、此是识灭。……”(《杂阿含经》卷3)


                          14楼2017-04-18 22:32
                          回复
                            佛陀所说的方便禅思,它是对于五阴的内容它是“如何的集、如何的灭”进行观察,因为最后观察完毕就断我见、能够见道。所以说,方便禅思是对于五阴外延的观察(如果套用学术的用语)。可是这里面根本没有提到第八识啊!因为第八识不在五阴里面。所以既然这个方便禅思所观察的统统都是五阴的外延,那跟第八识有什么关系?反而在方便禅思里面提到跟第八识有关的事情那是荒谬的,因为是八竿子打不著,而且是 佛陀所要区隔、所要禁止的。因为方便禅思是声闻人所修,如果声闻人还要弄第八识,那他不可能立即获得声闻的极果来入无余涅槃,那他就要回小向大成为菩萨。所以对于第八识的观察或是对于第八识的参究,其实那是真实禅,真实禅才有这样的功能。而且这个部分,其实也是所谓的六见处所说的部分,所以显然吕姓学者(吕真观)对于这个内容是错误的。
                              然后,他说“《杂阿含经》的真实禅,其实即是《大乘起信论》所说的真如三昧”,他这个也是很奇怪的说法,因为真实禅它是方法,真如三昧它是用方法所获得的观察的结果。那方法跟结果怎么可以混同呢?所以他说“《杂阿含经》的真实禅就是《起信论》里面所说的真如三昧”,那他等于是说,譬如说我们观察天文,我们使用天文望远镜,所以天文望远镜就是我们所用的工具。我们透过这个望远镜我们观察到星云,遥远的某一个星云漩系。那我们观察到某个星云漩系的某些特性,代表那是我们所获得的智慧、知识。我们可以说,那这样的话:“天文望远镜就等于这个星云漩系”吗?我们可以这样说吗?天文望远镜就等于我们所获得的星云漩系的智慧吗?的知识吗?显然是不可能相等嘛!所以显然真实禅就是真实禅,因为它是参究的方法,真如三昧它是参禅所获得的结果,就是所获得的智慧。所以方法跟所获得的结果这个智慧是不会相等的。怎么可以说《杂阿含经》说的真实禅其实即是《大乘起信论》所说的真如三昧呢?真实禅跟真如三昧它不是相等的,它是前后的次第,是采用了真实禅这个方法而获得真如三昧。所以有人采用真实禅,可是不一定证得第八识如来藏,所以显然采用方法不令得果。因为他可能还须要有慧力,可能他也须要福德,说不定他还须要善知识更多的摄受跟因缘啊!可是他如果没有修集,那也是不能得啊!所以显然真实禅不等于真如三昧,真实禅不必然即是真如三昧,所以显然这两个是截然不同的。
                              好!今天我们就跟各位介绍到这边,谢谢各位收看。
                              阿弥陀佛!


                            15楼2017-04-18 22:33
                            回复
                              视频来自:www.bilibili.com

                              三乘菩提之入门起信(二)
                                第129集 六见处是大乘见道所证
                                蔡正礼老师


                              16楼2017-04-18 23:0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