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八一年,发表在《科尔沁文学》连载的刘绍棠中篇作品《水龙吟》。共连载三期十五小节。与刘绍棠其他中篇作品不同的是十五小节后,没有作品的发表和写作日期。由此我推断这是刘绍棠的一部断尾作品。
这一年,刘绍棠发表了《瓜棚柳巷》、《花街》、《草莽》、《荇水荷风》、《蒲剑》、《鹊桥儿女》等描写运河滩昨天的历史,《草长莺飞时节》、《鱼菱风景》、《小荷才露尖尖角》、《绿杨堤》等描绘儒林村今天的故事,可谓作品颇丰。其实,刘绍棠的中篇作品《蒲剑》是脱胎于其中篇作品《水龙吟》的,所有人物和情节完全相同,可以说《蒲剑》是《水龙吟》的精炼,《水龙吟》是刘绍棠长篇作品《敬柳亭说书》的引子。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文学作品百废待兴,刘绍棠作为五十年代知名作家复出,全国各大文学刊物追名逐利的约稿,这让刘绍棠疲于应付。从此以后,刘绍棠的长篇作品都是以中篇的形式发表于全国不同的文学刊物。也有将短篇作品加长的,如短篇作品《仍如带露折花》,最终完成是的中篇作品《二度梅》。
曾经与吧主兼书友刘保国谈起刘绍棠的中篇作品《草窝》。《草窝》是2007年由北京出版社推出的刘绍棠中篇作品集《蒲柳人家》中的一篇,以为是刘绍棠长篇作品《村妇》第二部的开篇。最近从我刚收集到的刘绍棠作品中得知,其实《草窝》是刘绍棠长篇作品《村妇》第一部、第二卷《荆钗》的结尾。《草窝》最初发表在上海《电视·电影·文学》1997年第3期上,发表前曾用《暖窝》为作品题,在付梓前更名《草窝》,并加题记“金窝银窝不如咱家草窝——北运河乡谚”。
我认为读刘绍棠作品,就要读刘绍棠作品的原汁原味。所谓原汁原味就是作品最初发表的刊物,而不是结集后的作品。结集后的作品多多少少都有增删的痕迹。例如;刘绍棠长篇作品《村妇》结集前发表在各文学刊物上的牛蒡中篇系列中的题记,结集后都有增删现象。
附录;
1994年第4期《电视电影文学》发表刘绍棠“牛蒡”系列中篇作品《官场》。
1995年第4期《啄木鸟》发表刘绍棠“牛蒡”系列中篇作品《草寇》。
1996年第3期《电视电影文学》发表刘绍棠“牛蒡”系列中篇作品《啭儿》。
1997年第3期《电视电影文学》发表刘绍棠“牛蒡”系列中篇作品《草窝》。
2017年4月20日 写于骊碧居
这一年,刘绍棠发表了《瓜棚柳巷》、《花街》、《草莽》、《荇水荷风》、《蒲剑》、《鹊桥儿女》等描写运河滩昨天的历史,《草长莺飞时节》、《鱼菱风景》、《小荷才露尖尖角》、《绿杨堤》等描绘儒林村今天的故事,可谓作品颇丰。其实,刘绍棠的中篇作品《蒲剑》是脱胎于其中篇作品《水龙吟》的,所有人物和情节完全相同,可以说《蒲剑》是《水龙吟》的精炼,《水龙吟》是刘绍棠长篇作品《敬柳亭说书》的引子。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文学作品百废待兴,刘绍棠作为五十年代知名作家复出,全国各大文学刊物追名逐利的约稿,这让刘绍棠疲于应付。从此以后,刘绍棠的长篇作品都是以中篇的形式发表于全国不同的文学刊物。也有将短篇作品加长的,如短篇作品《仍如带露折花》,最终完成是的中篇作品《二度梅》。
曾经与吧主兼书友刘保国谈起刘绍棠的中篇作品《草窝》。《草窝》是2007年由北京出版社推出的刘绍棠中篇作品集《蒲柳人家》中的一篇,以为是刘绍棠长篇作品《村妇》第二部的开篇。最近从我刚收集到的刘绍棠作品中得知,其实《草窝》是刘绍棠长篇作品《村妇》第一部、第二卷《荆钗》的结尾。《草窝》最初发表在上海《电视·电影·文学》1997年第3期上,发表前曾用《暖窝》为作品题,在付梓前更名《草窝》,并加题记“金窝银窝不如咱家草窝——北运河乡谚”。
我认为读刘绍棠作品,就要读刘绍棠作品的原汁原味。所谓原汁原味就是作品最初发表的刊物,而不是结集后的作品。结集后的作品多多少少都有增删的痕迹。例如;刘绍棠长篇作品《村妇》结集前发表在各文学刊物上的牛蒡中篇系列中的题记,结集后都有增删现象。
附录;
1994年第4期《电视电影文学》发表刘绍棠“牛蒡”系列中篇作品《官场》。
1995年第4期《啄木鸟》发表刘绍棠“牛蒡”系列中篇作品《草寇》。
1996年第3期《电视电影文学》发表刘绍棠“牛蒡”系列中篇作品《啭儿》。
1997年第3期《电视电影文学》发表刘绍棠“牛蒡”系列中篇作品《草窝》。
2017年4月20日 写于骊碧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