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平阅读写作吧 关注:6贴子:112
  • 0回复贴,共1
儒家的伦理道德是“三纲五常”。三纲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是仁、义、礼、智、信。冯友兰说:“旧日个人一切行动都受这些社会关系的制约。依照儒家学说,表示这些关系的词各是一‘名’,每个名代表一个道德原则。每个个人必有表示这些关系的词所与的某名,按照此名代表的道德原则行事乃是他的义务。……这一整套学说旧日称为‘名教’,就是以名为本的教导。”《红楼梦》中,尽管宝玉被称为“混世魔王”,可是,在贾母、王夫人、王熙凤跟前,宝玉始终是如宝似玉,在贾政跟前,宝玉始终是服服帖帖。所以,高鹗称“无悖乎名教”。
冯友兰说:“传统的中国社会,在其基础有个中心的哲学观念,就是孝的观念。”“孝是以家族制度为基础的社会的组织原则。”“家族制度是中国传统社会的基础,孝是其一切道德原则的根本。”王元化说:“‘五四’时代反封建的先驱人物是以非孝作为突破口的。”日本学者中井政喜教授说:“《青年杂志》创刊以来,陈独秀主张尊重个人独立自主的人格,把传统的伦理、政治的根本——儒教的三纲(君臣、父子、夫妇之道——忠、孝、节)作为奴隶的道德而猛烈抨击(《1916年》,《青年杂志》第一卷第五号,1916年1月)。吴虞指出,儒家把‘孝悌’作为防止‘犯上作乱’的手段,‘孝悌’成了支撑专制政治与家族制度的精神支柱(《家族制度为专制主义之根据论》,《新青年》第二卷第六号,1917年2月)。就这样,《新青年》激烈地批判了作为中国旧社会封建专制政治的精神支柱的儒教伦理。”因此,“孝与非孝”,在五四以来的小说中留下了明显的痕迹。
《家》中,觉新是“孝”的典型,觉民、觉慧是“非孝”的代表。尽管觉新和表妹梅相爱,他还是听从父母的安排,娶了瑞珏,后来,梅嫁人后在忧郁中病逝。祖父死后,陈姨太以“血光之灾”为由,不许瑞珏在家里生小孩,觉新将瑞珏送到城外荒郊的茅屋中,结果,瑞珏难产而死。在这个四世同堂的大家庭中,觉新是长房长孙,所以,他凡事采取“不抵抗主义”。与之相对,觉民与琴决心争取婚姻自由,在觉慧帮助下,他们两人逃婚。此外,觉慧对丫环鸣凤有朦胧的好感。高老太爷要把鸣凤送给冯乐山做妾,鸣凤自杀。鸣凤之死,使觉慧走上了反抗家庭的道路,他积极参加宣传革命思想的学生运动,又帮助二哥逃婚。最后,他决心参加革命,离家出走。
《第二次握手》中,在苏凤麟看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伦常纲纪,是中国传统文明中关键的关键,没有这一点,就没有人类的家庭和社会,就没有历史,就没有一切。”他认为,“儿子必须是一个惟父命是从的孝子,而不能成为一个目无尊长的浪子”。苏冠兰态度鲜明地抵制父亲给他和叶玉菡订下的“包办婚姻”,在他感到无助的时候,他说:“我并不是个青年,并不是个大学生,而是个可怜虫!社会是个大牢笼,学校是个小牢笼,家庭亲友是牢笼上的铁锁和栅栏,我,还有不少青年,都是这重重牢笼、层层桎梏下的囚徒。是一个封建枷锁下俯首屏息、无能为力的懦夫。”他的这些话,把“我”与“社会、学校、家庭亲友”对立起来看待,从另一个侧面体现了“非孝”的思想。


IP属地:山西1楼2017-04-22 13:14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