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同治十二年(一八七三年) 洋务派代表人物直隶总督李鸿章批准立案、亲题匾额,葛沽镇诸贤苏善衡、赵任弼、郭延沛等人发起筹建的津东书院建立,地址在葛沽镇文昌阁。 民国十六年(一九二七年) 津东书院改称天津县葛沽镇官立小学校。 民国三十六年(一九四七年) 2月,葛沽镇的几位乡绅为解决孩子小学毕业后要到路途遥远的市区求学的困难,决定在葛沽官立小学校开设初中班,办学资金由乡绅筹集、并动用了葛沽地区的庙产。春季招生,学制3年。当年招生20人,专职教师4人,一人兼数门课程。校址为津东书院旧址葛沽镇文昌阁。 民国三十七年(一九四八年) 2月,初中班与官立小学校分离,迁往葛沽乡办小学“保国民学校”暂驻,即今葛沽镇南大街63号,校名为“私立津东中学”,校长龚如鉴。招收第二届学生,学生在校人数达40人,前两届均招收的是葛沽地区的学生。 是年,刘瑞昌到校。 12月,葛沽镇解放,20日“私立津东中学”被人民政府接收,隶属天津县。其间,津南县委委员徐树义多次来校作安抚工作,稳定教师情绪,学校工作逐渐走上正轨。 一九四九年 年初,学校迁往原伪大乡乡公所(今葛沽百货部旧址)。 秋,承办为期3个月的第一期小学师资培训班。 年底,迁往郑家瓦房,即今葛沽镇南大街42号。更名为“天津县葛沽中学校”。 一九五〇年 秋,由天津地区专署领导,派来张剑冰任校长主持工作,改称“天津葛沽中学”。 自是年始,在全天津县(包括津东丽、津南、西青、北辰四区)招生,此外有来自市区和河北省、山东省、北京市等临近地区的学生。 高景晖等4同学光荣入伍,抗美援朝。 12月(或1951年1月),首届初中毕业生毕业,15人。 一九五一年 春,初一招生两个班,全校学生增至150人。 建立共青团和学生会组织,建立校级、班级光荣簿,树立典型,带动一般。 秋,初一招生四个班。学生增至350余人,大部分学生来自四郊和市区以及邻省。开辟学生宿舍,办起伙食团。 秋,承办第二期小学师资培训班。 是年,在天津县中小学田径运动会上获团体总分第一名。 一九五〇年 秋,由天津地区专署领导,派来张剑冰任校长主持工作,改称“天津葛沽中学”。 自是年始,在全天津县(包括津东丽、津南、西青、北辰四区)招生,此外有来自市区和河北省、山东省、北京市等临近地区的学生。 高景晖等4同学光荣入伍,抗美援朝。 12月(或1951年1月),首届初中毕业生毕业,15人。 一九五一年 春,初一招生两个班,全校学生增至150人。 建立共青团和学生会组织,建立校级、班级光荣簿,树立典型,带动一般。 秋,初一招生四个班。学生增至350余人,大部分学生来自四郊和市区以及邻省。开辟学生宿舍,办起伙食团。 秋,承办第二期小学师资培训班。 是年,在天津县中小学田径运动会上获团体总分第一名。 一九五二年 秋,天津县划分为四个郊区,该校由天津市教育局领导,更名为“天津市葛沽中学”。 参加天津县篮球比赛,男、女均获第一名。 一九五三年 在郑家瓦房对面拆迁民房数十户,建起12间教室。 一九五四年 新建教师备课室、行政办公室、仪器室、理化实验室和4间教室。 初中数学统考成绩进入全市前三名。 是年,春季初中毕业113人,秋季初中203人。 一九五五年 郑嘉諴到校,任教导主任。张建冰校长离校 初中数学统考成绩连续第二年进入全市前三名。 是年,在郑家瓦房西新建女生宿舍400平方米,市教育局调拨双人床350架,从市师范学校拆迁一个容量为1000余人的席棚饭厅。 是年,应届毕业生中为数不少的骨干分子响应党的知识青年支援边疆建设的号召去新疆、甘肃参加社会主义建设。 天津人民广播电台在学生时事节目中多次介绍葛沽一中组织学生参加公益服务劳动、修桥补路、照顾军烈属的事迹。 一九五六年 初中数学成绩获全市第一名,李学良、王治宝等20余名学生被保送到市一中和南开中学高中就读。 3月,郑嘉諴任副校长 7月,教师调资,学校在编教职工:专职教师39人,教导主任3人,人事干部1人,团队干部2人,职员13人,工友8人,炊事员16人,医务人员1人,编外人员3人,共74人。在校学生约900人。 一九五七年 全校教职工82人,其中教师为41人,50%人在从事二线工作,直接服务于学生生活的校医、食堂、宿舍的工作人员就达18人之多。 经葛沽管理区同意,开垦何家台后坟茔地30余亩及校南零星地块共40余亩,作为学农基地,即葛沽中学校办农场。 是年春,反右派斗争波及葛沽中学,7名教师被打成右派分子,其他教师也处于思想压抑之中,但并未影响教学,在同年全市统考中,初中毕业班的成绩取得河西区第一名。 本年改为南郊区辖校。 一九五八年 9月,改为塘沽区辖校。 是年秋,增设高中,学生总数逾千人。 大跃进中,操场上建起了高炉,全校师生参加了大炼钢铁的运动。学习受到一定影响,但当年初中统考的学习成绩仍取得塘沽区第一名。 是年,公社化实行一平二调,校办农场迁址污水河南,面积约60亩。 是年,校园建设基本结束,占地面积1万余平方米,建筑面积4500平方米。 一九五九年 向阳校长到校。 初中统考的学习成绩连续第二年取得塘沽区第一名。 获塘沽区中小学运动会第一名 是年,郑嘉諴校长被评为河北省劳动模范。 一九六零年 郑嘉諴校长参加了河北省教卫系统社会主义先进单位和先进工作者代表大会。 连续第二年获塘沽区中小学运动会第一名 一九六一年 以部长会议副主席(副总理)为首的阿尔巴尼亚政府教育代表团考察我校农场和教学,河北省、天津市的领导陪同。 首届高中毕业生64人毕业。 一九六二年 是年,改回南郊区辖校。 一九六四年 是年,根据上级教育部门的指示,选派应届高中毕业生马恩汉(挪威)、李秀环(罗马尼亚)、马景琴(罗马尼亚)、龚淑华(罗马尼亚)、苏绍和(古巴)、张彬福(古巴)、王敬诚(摩洛哥)出国留学。 向阳校长离校。 11月,董仲民校长到校。 一九六五年 春,获南郊区中小学田径运动会高中组第一名、获天津市中小学田径运动会第4名。 是年起 ,学生来源主要以葛沽地区为主。 是年,在校学生总人数1055人,其中高中240人,初中815人。教职工总数80人,专职教师55人(高中19人,初中36人),校长1人,专职党支部书记1人,教导主任3人,一般职员12人,工勤人员8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