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轨道交通运输...吧 关注:28贴子:317
  • 0回复贴,共1

轨道运校西校区:一个朗读亭能“潮”多少人?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央视《朗读者》节目走红后,上海掀起了一阵少儿朗读和演讲的热潮。徐汇区建襄小学举办“小小朗读者”的校园文化活动,邀请孩子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文章诵读。杨浦区教师进修学院实验小学将建一个封闭的“书香亭”,在其中添置录音设备,老师通过收听录音和统计报名表,了解学生的阅读现状,并挑选朗读出色的学生进行培训。(04-14 澎湃新闻网)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这是常识,是保证比赛夺冠之必备,也体现了单位对这次比赛的重视程度。木兰替父从军还自配行头,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呢,更何况集体买单?
也许是笔者对“钱不是问题,问题是没有钱”体会太深刻,因此对钱特别敏感,一提到“建”一个封闭的“书香亭”,不由自主就会想到钱,也知道这个时候提钱非常的不合时宜,甚至知道会遭人呵斥:“别提钱,提钱就俗了”。但笔者依然认为,提钱不俗。
先不说建这么一个亭子需要花多少钱,值得追问的是“少年绘演说”能热多久?建这么一个亭子又会有多少学生从中受益?
肯定寥寥无几。尽管报名人数至今已超千名,但若将这“超千名”放在诺大的上海市,再到具体一所小学,空怕就寥若晨星了,更何况课题组教师还要从中“挑选”?
说提钱不俗,是因为建这个亭子的功利性早已摆在那儿了,是为了学校能够在比赛中拿一个好成绩,允许他们功利,为什么不允许我们也跟着“俗”一把?
笔者非但没有不反“少年绘演说”的意思,且举双手赞成,毕竟对一部分孩子来说是一种表达自我的平台,更是对孩子表达能力的一次检验,尤其对内向的孩子来说是一次提升自信的好机会,但值得质疑的是建一个朗读亭能“潮”多少人?更何况朗读亭的作用是为了参赛而录音,而“挑选”的目的是“拔尖”?
能不能“掀起”少儿朗读“热潮”,不在建不建一个朗读亭,在于“以文化人、以艺育人”,使青少年在接受艺术熏陶的过程中,以润物无声的方式启迪思想、温润心灵,在于养成阅读的良好习惯。但据笔者了解,现在校园里朗朗的读书声似乎离我们越来越远了,甚至几乎听不到,尤其早自习时间,呈现在我们眼前,冲击我们耳膜的是教师在辅导作业,讲授知识,若有阅读那也是在教师的授意下“啃骨头”,对重点段落异口同声的一两遍阅读,可以说基本听不到孩子们的自由阅读声,至于欣赏性阅读更是奢求。
读书是最好的学习,亲近书籍、对话经典,享受阅读的快乐,不仅能够陶冶情操,更是与智者对话,从而使人明智,使人充实,使人优美,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一个不爱读书的民族是一个没有希望的民族,读书更是对祖国文化的传承……道理大家都明白。
虽然现在读书再也无需凿壁偷光了,但我们的读书却越来越功利了,越来越给人一种作秀的感觉了,读书不应该是这个样子的。


1楼2017-04-24 14:13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