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就贴段背景资料
自40年代,袁雪芬开始越剧改革以来,短短的二十年时间,越剧从简单的四工调迅速发展,在音乐上极大的进行了丰富,各大主要流派也有了各自的音乐特点,越剧也开始正式的走向全国。
我们所说的越剧的发展,是和音乐是联系在一起的,到了《红楼梦》《梁祝》《碧玉簪》等电影的问世,越剧的曲调无疑已经成熟。也正是由于不停的改革,越剧才会从田间乡下成为全国第二大剧种。时间发展到80年代,可以说是越剧的最后一个春天,一批青年演员的出现使越剧舞台上呈现出再度的繁荣。可是,随着改革开放的开始,人民的娱乐生活开始丰富,舞厅,电影,录象,电视夺走了大批的年轻观众,也使戏曲成为古板、沉闷的代名词。观众不再象40年代那样疯狂的听戏看戏,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而做为戏曲演员,在戏曲逐渐走下坡路的时候,并没有停下自己的脚步,而是一直在做着各种各样的尝试,努力使戏曲更贴近时代贴近观众。越剧也是如此,八十年代,一个前所未有的名词仿佛一夜之间灌输到戏迷的耳中,那就是电声越剧。
在80年代,国外的音乐剧和流行音乐开始充斥国内的音乐界,也同样影响到了越剧届。越剧这个年轻的剧种,在很多历史悠久的剧种面前,还是一个小妹妹,小学生。但是这也正是越剧的优势,没有历史的限制,反而可以使越剧摆脱很多束缚,尝试不同的表现形式。电声越剧也正是在那时候开始,第一盘电声越剧从哪里开始,我们不得而知.但是,在我的记忆中,浙江小百花越剧团是电声越剧的先驱,或者说是最早开始尝试的剧团之一。把流行音乐中的配乐融合到越剧身上,结合当时流行的电子鼓,电子配乐,变成全新的越剧。
在我们现在听来,电声越剧显得浮躁浅薄,而电声越剧一方面反映出当时越剧人面对迅速流失的市场时的不安,而另一面,也显示出越剧人的不安于现状,勇于探索.正说反说都可以,现实状况是,电声越剧毕竟出现了,而且一夜之间红遍全国.
现在听电声伴奏,显得嘈杂,形式单一,一味追求流行化,反而失去了越剧的韵律美。但是在当时,这样的形式却因为在听感上新鲜,一时间成为一种潮流。
而老艺术家们对这样的形式也是一种赞许的态度。茅威涛录制磁带时,准备用电声配器,为此征求老师尹小芳饿意见,尹小芳回答她
"这能吸引青年听众,由你来尝试是最为合适的了。配器手法变了,唱法也要改进,应是更接近自然的唱法。尹派本来就优美抒情,根据电声音乐伴奏的特点,唱法自然要变,也一定会产生新的效果。"有了老师的肯定,茅威涛以及浙江小百花开始大胆的尝试,她们没有想到的是,这种形式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竟然成为越剧音乐的主流。
越剧音乐不断的发展,我们回过头来听电声越剧,会觉得不好听,没有韵味。而在90年代的越剧舞台上,这却是主流。我记得当时我有几个戏迷朋友聚在一起听电声越剧的时候,开起玩笑,说:完全可以跟着这个音乐来跳交谊舞。自浙江小百花越剧团的大胆尝试,并且在市场上引起很大的反响以后,国内其他的越剧团也纷纷开始学习引进这种模式,上海越剧院推出了连环44跳、连环66等电声越剧大联唱,一时间,越剧舞台上,放耳听去,尽是所谓潮流的电子音乐。
我们现在对于电声越剧,基本上持批评的态度,可是有一点是我们必须要承认的,是电声越剧在越剧的发展史上是不可磨灭的历史,而且是非常重要的一段历史。这代表着越剧人创新,改革的开始。而且电声越剧的出现,更是一种对越剧音乐的探索,无论成功和失败,她都会越剧起着重要的作用。越剧这个年轻的剧种允许探索允许改革,电声越剧的出现以及衰败的时间也只有短短的几年,可是这几年时间里,给我们留下了很多很美好的声音和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