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丝绸吧 关注:19贴子:10
  • 1回复贴,共1

南充丝绸文化探析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南充丝绸文化底蕴深厚,是南充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南充人民几千年来从事栽桑养蚕缫丝织绸 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孕育了具有南充地方特色的丝绸文化,主要反映在与蚕桑丝绸相关的历史记载、文物遗迹 、诗歌文章、人物传记、丝绸雕塑、蚕丝地名和习俗、丝绸文物和文献等领域。

南充是著名的丝绸之乡,历来以蚕桑丝绸命名的乡村、山谷、街道的现象比较普遍,但日月沧桑,名称多变,历史上先后出现过蚕丝地名也有30多种。最早出现蚕丝地名是阆中县重锦镇,因该地盛产重锦而得名。该镇于西魏设置,距今约1450年。历史上流传最广,现存史料记载最详的蚕丝地名是西充县织机山和织女洞。织机山位于西充县城西边35公里,清康熙六十一年,《西充县志》载西充县人李昭治《织机山行》的诗广泛流传。清光绪之年《西充县志》载,织女洞有仙女织机声,反映了当时蚕农美好的愿望,蚕丝庙各乡有之,皆乡人祈蚕之所,遍及南充、阆中、南部、西充等县农村。使用频率最高的蚕丝地名是桑树、桑园之类,如蓬安的桑树湾、万桑园、桑树街,南充县的桑树坝,南充市桑园路等,这些名称由来,大都是因物而得名,约定俗成。蓬安县锦屏镇桑树街,是因清光绪年间街旁有一株围粗3,3米的大桑树而得名,阆中县蚕丝地名最多,共有11种,如蚕石、蚕丝庙、茧丝山、锦屏山、白绫坪村、蚕丝庙村、蚕丝山村、重锦乡、重锦镇,机房街等。其中宋代陆游对锦屏山有“城中飞阁连 危亭,处处轩窗对锦屏,涉江亲到锦屏上,却望城郭如丹青”之誉。至今仍在使用和新使用的蚕丝地名还有南充市茧丝街、丝绸村、丝绸路、丝绸大厦、丝绸大世界、丝绸一条街、丝绸文化公园,蓬安县龙蚕乡、锦屏镇、锦屏山等。

南充蚕丝习俗,有行规业习,方言土语及栽桑养蚕谚语等,主要有敬蚕神、蚕忌、三皇会、打丝枪、学徒、工匠市、体罚、养成工、占桑叶贵贱、计量朮语等。南充各地均有敬蚕神的陈旧习惯。清道光《南部县志》载:“每春正望日,乡民祈蚕者络绎于道,祷之辄应”。《南充县志》载:“正月初八蚕日,必设盛馔,日蚕过年”。20世纪50年代后敬神习俗渐绝迹。清末民初,通过经纪人交易生丝的形式为打丝枪,通过经纪人交易绸缎则称打绸枪。1950年前,民间还流行了许多蚕忌,有些是养蚕的经验总结,有些是不科学的陈旧习俗,据清光绪《西充县志》载,养蚕有22忌。如忌寒冷,忌食湿叶、忌食雾叶等。清末民初,南充丝织业的“匠帮”,于每年农历九月十三日放假一天,在岳王庙内举办“三皇会”,主祭轩辕,以谢“传艺之恩”,民国及从前,丝绸行业收学徒,要有介绍人和担保人,称老板为师,称老板指定的技工为“教师”。其间,学徒办“敬师酒”、“出师酒”,并给教师买鞋袜或衣帽等物,作为谢师礼。还要订投师文约。民国时期,有工匠市,每天夜晚8时至9时,南充丝绸工匠聚集在鸡市口十字路口,或待雇,或另选机房,机房老板聚在邻近的东南角茶馆,物色工匠,由工匠相互介绍,形成雇佣工匠市场,人们亦称为“人市”。民国时期,南充缫丝业有一条体罚的行规陋习因缫折大,男学徒工挨屁股,女学徒工罚挨打手心,成年工人挨耳光,或者拖下车位一顿毒打,甚至开除。南充各大丝厂,还招收年满12岁的健康男童为艺徒。学徒3年,只供住食,学成后在厂担任技工,名为养成工。占桑叶贵贱,是清光绪《西充县志》载,“占桑叶贵贱,以正月之上旬,木在一日,则为蚕食一,叶为甚贵,木在九日,则为蚕食九,叶为甚贱”。蚕丝习俗还有计量术语,即茧包是25公斤,丝包是1关担等。蚕丝方言土语,如抱种为催春,报头为苗蚁等。栽桑养蚕谚语,有“要得富栽桑树,要用钱多养蚕”,“一年两季蚕,可抵半年粮”。

南充蚕丝历史文物甚多。唐代生产的果州花红绫,现存日本柰良正仓院。宋宝庆元年,阆中贡士陈澡撰写题为《灵州灵城岩记》的碑文,对阆中三庙乡的茧丝山作了较为详细记载,石碑存阆中文物管理所。1984年4月,阆中县沙溪乡朱家山出土一处明代早期墓葬。石墓中木棺外有椁,棺内用水泥保尸,葬者为男性,身着的丝绸服装为提花织物,鞋帽上有刺绣图案保存完好。从丝织物花纹看,当时的丝绸刺绣技术已达到相当水平,现存于阆中市文物管理所。朱德故居纪念馆现保存着朱德家遗留下来的清代缫丝木车和朱德手持桑。在六合集团还保留着20世纪20年代的六合院和百年老桑树。

南充在发展重桑丝绸历史长河中,形成了诸多蚕丝历史文献。民国29年(1940)3月立的四川丝业公司阆中蚕种场建设纪念碑,此石碑现存于阆中蚕种场,颁发了整顿蚕桑业办法条例、丝行文告等。民国12年(1923)张澜考察南充实业发表了《南充的实业自治 》,认为南充举办教育和实业必须从蚕丝业入手,“南充只有蚕丝业可望发达”, “养蚕缫丝 ,费时不多,所得利益的较别项特产独厚”。民国17年(1928)白坚 致函王奎善,对南充丝绸大加赞誉,鼓励南充人振兴丝绸业,扬物之华,供海内外之求,复唐明之盛,幸如何哉。民国22年,日本蚕丝业视察概略. 序言。解放后,南充军亊管制委员会发布接管三厂命令、川北行署关于发动蚕农迅速购蚕种的指示、南充市织绸业签订劳资合同等文件。南充蚕桑丝绸单位还编写出了有价值的书籍。仪陇蚕桑局主持编写的《仪陇县蚕丝志》是南充地区第一部蚕丝专志,到1989年止,全区已有42个蚕丝单位开展修 志工作,有33部志稿已修定成。1987年8月至1990年10月,南充地区茧丝绸组织编写了《南充蚕丝志》,形成了140万字的文字稿,全面记述了南充悠久 的茧丝绸历史和全行业桑、种、茧、丝绸的生产、技术、产品、科教、经营、管理等史事。1988年,南充茧丝绸公司还出版了全国第一部反映蚕桑丝绸的历史和现状资料专辑《南充蚕丝之最》,共16万字,共306条。

近年来,还出版了南充丝绸公司编写的《茧丝绸发展战略》,马道蓉、唐华伦 、谢勇主编的《蚕桑词典》,杨正堂编写的《蚕丝纵横谈》,李伟总 编的《天上取样人间织》的丝绸文集,六合集团编写的《六合集团志》等,同时,我市茧丝绸单位还办了9种丝绸学术刊物和15个企业丝绸简报。
翻开史书,我们可以看到历代文人在南充这块土地上留下了有关丝绸的诗词、民谣、谚语、楹联、歌曲、剧本、电视专题片、说唱材料、小说散文、书法等。秦汉时期,南充有“巴蜀人文胜地,秦汉丝锦名邦”的美誉。唐宋时代,南充丝绸空前繁荣,人称“胜苏杭品质之优,享天宝物华之誉,”“天上取样人间织,满城皆闻机杼声”。 著名诗人贾岛和陆游,先后在南充写下了“蚕月缫丝路,农时碌碡村”和“空村相喚看缫丝”的名句。明代书画家董香光,杨龙友,乐用南充绫作画,使南充丝绸名声大振。60年代,由丝二厂編写的反映缫丝工人革命斗争为题材的的现代川剧《寒风怒火》,丝三厂创作反映缫丝工人家史为素材大型歌剧《嘉陵怒涛》以及第一部以农民养蚕为素材的白话小说《桑余之泪》,被誉为传统教育的生动教材。40年代初期,尹良莹创作的第一首蚕丝歌曲,给人一种肩负重任,自觉奋发的力量。南充绸厂青年工人在八十年代创作的《燕儿窝之夜》,先后改编成电影,电视剧,获全国二届优秀中篇小说奖。南充歌舞剧团先后创作了大型丝绸歌舞《绸乡歌舞》,《嘉水绸韵》。中央电视台在全国《走遍中国》栏目中,播放了以“千年丝绸孕南充”为题的电视专题片,宣传南充丝绸历史和文化。

雕塑,是城市文化的记录和反映,1985年,在南充五星花园,兴建了织女雕塑1座,著名雕塑大师刘开渠亲题“丝绸之城”。1997年,达成铁路正式通车,“腾飞”雕塑在火车站广场“落户”,3位飞天少女托有一片桑叶和小蚕,象征着丝绸之城。在顺庆区潆溪镇,我们看到这样一个名称“中国蚕桑文化博物馆”,里面陈列有传说中蚕丝祖和发明人嫘祖和马头娘的雕塑。在千年绸都第一坊、中国丝绸文化公园和六合公司厂区内都能看到许多丝绸雕塑。在南充北湖广场有一组浮雕,描述了南充是“南方丝绸之路的起点”的一段文字,让人们耳目一新。
1990年至1993年,南充连续举办了四届丝绸节,是每一位南充人都引以为自豪的节日,采取以文促经,文经结合方式进行,活动设计了会徽、会歌,组织了商展、灯展、书画展文体活动,焰花晚会,模特表演等,展出了12大类,200个品种,2000多个花色的丝绸产品,共吸引了美国、日本、加拿大等国内外客商达1,7万人次,商品成交额达70亿元。大大提高了南充的知名度,激起了每一个南充人心中对南充丝绸那种难以割舍的情绪,这就是丝绸赋予这座城市的文化内蕴。

神奇美丽的丝绸从远古飘逸而来,如今仍然以其轻柔的脚步伴随着南充人的步伐,应该说南充丝绸的最大魅力不是它的柔美,而是它的古老。它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必将和永恒的魅力为南充丝绸人带来信心和力量,让散发着幽古沉香的南充丝绸重放异彩,是南充人心中永远不变的梦想。


IP属地:四川1楼2017-04-25 09:28回复
    百年,千年岩桑树根雕原材料,有耍求的


    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9-04-27 12:1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