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出手了!这些本科专业走到尽头……

一直以来摆在考生和家长面前一项“纠结”的课题就是——在志愿填报时,如何选择合适的专业。
日前,教育部公布了2016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其中包括新增备案本科专业名单、新增审批本科专业名单、撤销本科专业名单等内容。
此次新获备案或审批的高校新专业共57个,有30多所高校申请了“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本科新专业,还有一批高校纷纷在聚焦能源、材料、人工智能等发展前景广阔的领域布点;在149个被撤销的专业中,工学类别首当其冲,达41个,信息系统和信息管理、服装与服饰设计、文化产业管理等学科高频次出现。
工科类别首当其冲
这并不是国家第一次调整大学的本科专业,就2015年来讲,以教育部直属高校为例,新增76个专业,撤销专业9个。
为什么要进行专业的调整?这些变化又会给学生和家长在选择专业时带来哪些影响呢?
学科建设与大学建设“势均力敌”

在最近的十几年间,我国的大学在校生人数增长近10倍,不少高校一窝蜂地追求热门专业或追求专业设置的“高大全”。如市场营销、公共管理、计算机科学等专业成为当时学生和家长喜爱的时髦“新贵”。经过十余年,当初的热门专业“生产”出来的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常常被“打入冷宫”。
伴随着种种类似问题的出现,学校逐渐意识到在专业设置方面回归理性的重要性。尤其是在当下推进“双一流”工程的背景下,学科建设愈发摆在与学校建设同等重要的位置。在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的号召下,如何突出院校特色、集中资源发展优势专业成为高校的新选择。
本科专业的增减是否合理?

小语种专业占据将近半壁江山
今年教育部直属高校新增的专业中,小语种专业占了将近半壁江山,这也凸显在对外交往的过程,尤其是“一带一路”战略的指引下,语言人才更成了“香饽饽”。但结合16、15两年的新增名录看,人力资源、工商管理、计算机科学,很多就业市场已亮“红牌”的专业,仍出现在新增名录上。
这不禁让人有些疑惑,这些新增专业的设置是否真的科学?

专业增设、撤销的依据是什么?
今年的调整也是依据教育部2012年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该规定的第九条“高校设置专业须具备下列基本条件”中明确列出了新增专业的六点基本条件:
(一)符合学校办学定位和发展规划;
(二)有相关学科专业为依托;
(三)有稳定的社会人才需求;
(四)有科学、规范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五)有完成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所必需的专职教师队伍及教学辅助人员;
(六)具备开办专业所必需的经费、教学用房、图书资料、仪器设备、实习基地等办学条件,有保障专业可持续发展的相关制度。
规定也指出撤销条件:
“高校调整专业必须按照备案程序办理,如果高校专业连续五年不招生原则上按撤销专业处理。”
一般来说,专业出现增加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是社会的需要,一段时间内对某些专业人才的需求特别旺盛;
二是一些专业发生了变更,如应用物理变成了物理学。
出现专业删减的原因也是有二:
一是社会需要,由于社会的实际需求,这方面的人才不太需要了;
二是学校自身的原因,自身办学条件的限制,未达到教育部规定的指标……
本科专业的增减是市场需求作用的结果,它是一种很正常的现象。而且专业的设置也是一件体现高校特色的事,就像211、985院校重理论,专业开设就得体现这样的特色;而一些民办高校、高职院校得依据社会需求灵活地设置一些应用型的专业。
本科专业的增减对学生有无影响?
撤销专业的学生是否会成为“牺牲品”?

国家撤销高校的专业并不是属于“一刀切”,这个专业没有从社会上消失,只是在某个学校停止招生。对于被裁撤专业的在读学生来讲,会有点“空中楼阁”的感觉,相比大二的“孤家寡人”,大四学生还有学弟学妹感觉会相对好一些。说到“牺牲品”的话题,无非就是跟学生切身利益相关的考研、就业两个方面:首先本科专业被撤销根本不会波及到考研方面,然后就业方面,虽然会有用人企业怀疑被撤销专业学校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素质,但是新旧专业的更迭更多的是从宏观层面来考虑,而个人前途则是以自身的专业素养、职业态度、性格等等因素来决定。积极的心态才是最重要的,比如再过几年,从事这方面的人减少了,竞争压力就会减轻许多......
对于即将选择专业的学生来说,某个学校的专业被撤销早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实,根本提不上“牺牲品”的说法。但是会有这么一种情况出现,因为专业的裁撤,在志愿填报的关键时刻,突然发现自己的意向院校不存在自己的意向专业或是意向专业的开设高校不符合内心的期望。考生要在明确目标的基础上,在院校和专业两者间做好选择,实现“意向院校”和“意向专业”的有效对接。
新增专业的学生是否会成为“试验品”?
近20所高校新增“儿科学”专业

“高校开设一个全新的专业,教学水平很难看出,只能看出一点点关于需求度的风向标。这个也不是永久的,现在社会上对这个专业需求较大,四年后谁又知会怎样呢?”
有很多学生、家长都有类似的疑惑,选择了新增专业,自己会不会成为“试验品”?其实各省在申报新增专业时,是有一定的制度限制的。就以湖北省来说,它的专业设置流程是:
“
各高校按照自己办学情况提出增减专业的书面材料申请;
省级教育厅根据就业率、市场需求、“布点数”及办学规模等情况进行建议、指导和传递信息;
通过推荐后再由国家教育部审批。
”
一方面,学校的教学水平只有达到一定程度才能获得教育主管部门批准开设新增专业;另一方面,从社会需求来讲,新增专业也是社会需求较大的专业,从实用的角度讲,将来毕业时找工作也会较顺利。大家在选择本科专业时不要道听途说,而要根据自身特长和兴趣,对于这类新增本科专业可以大胆考虑。
“
纵观几年的高校专业撤销情况:2014年,撤销专业26个;2015年,撤销专业58个;2016年撤销专业149个,我们不难看出国家这些年对于专业的“口子”是越收越紧,当时那些过于跟风开设的相关专业最后还是无法逃脱被裁撤的下场。我们以为选择“热门”专业,便能为四年后的就业买下一份保险。可是这些被撤销的专业告诉我们:此时的“热门”并不代表今后会一直热门。
在志愿填报的过程中,所谓专业“冷与热”的观念往往是考生和家长选择时的一根“无形指挥棒”。其实,一个“热到发烫”的专业里,也有同学找不到工作;很冷门的专业里,却有“牛人”可以任意挑选自己想从事的工作。所以,在选择专业时,还是要遵循自身的实际情况和兴趣爱好,认真面对从“对接高校”到“对接专业”这个新高考录取背景下的新考题。

一直以来摆在考生和家长面前一项“纠结”的课题就是——在志愿填报时,如何选择合适的专业。
日前,教育部公布了2016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其中包括新增备案本科专业名单、新增审批本科专业名单、撤销本科专业名单等内容。
此次新获备案或审批的高校新专业共57个,有30多所高校申请了“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本科新专业,还有一批高校纷纷在聚焦能源、材料、人工智能等发展前景广阔的领域布点;在149个被撤销的专业中,工学类别首当其冲,达41个,信息系统和信息管理、服装与服饰设计、文化产业管理等学科高频次出现。
工科类别首当其冲
这并不是国家第一次调整大学的本科专业,就2015年来讲,以教育部直属高校为例,新增76个专业,撤销专业9个。
为什么要进行专业的调整?这些变化又会给学生和家长在选择专业时带来哪些影响呢?
学科建设与大学建设“势均力敌”

在最近的十几年间,我国的大学在校生人数增长近10倍,不少高校一窝蜂地追求热门专业或追求专业设置的“高大全”。如市场营销、公共管理、计算机科学等专业成为当时学生和家长喜爱的时髦“新贵”。经过十余年,当初的热门专业“生产”出来的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常常被“打入冷宫”。
伴随着种种类似问题的出现,学校逐渐意识到在专业设置方面回归理性的重要性。尤其是在当下推进“双一流”工程的背景下,学科建设愈发摆在与学校建设同等重要的位置。在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的号召下,如何突出院校特色、集中资源发展优势专业成为高校的新选择。
本科专业的增减是否合理?

小语种专业占据将近半壁江山
今年教育部直属高校新增的专业中,小语种专业占了将近半壁江山,这也凸显在对外交往的过程,尤其是“一带一路”战略的指引下,语言人才更成了“香饽饽”。但结合16、15两年的新增名录看,人力资源、工商管理、计算机科学,很多就业市场已亮“红牌”的专业,仍出现在新增名录上。
这不禁让人有些疑惑,这些新增专业的设置是否真的科学?

专业增设、撤销的依据是什么?
今年的调整也是依据教育部2012年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该规定的第九条“高校设置专业须具备下列基本条件”中明确列出了新增专业的六点基本条件:
(一)符合学校办学定位和发展规划;
(二)有相关学科专业为依托;
(三)有稳定的社会人才需求;
(四)有科学、规范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五)有完成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所必需的专职教师队伍及教学辅助人员;
(六)具备开办专业所必需的经费、教学用房、图书资料、仪器设备、实习基地等办学条件,有保障专业可持续发展的相关制度。
规定也指出撤销条件:
“高校调整专业必须按照备案程序办理,如果高校专业连续五年不招生原则上按撤销专业处理。”
一般来说,专业出现增加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是社会的需要,一段时间内对某些专业人才的需求特别旺盛;
二是一些专业发生了变更,如应用物理变成了物理学。
出现专业删减的原因也是有二:
一是社会需要,由于社会的实际需求,这方面的人才不太需要了;
二是学校自身的原因,自身办学条件的限制,未达到教育部规定的指标……
本科专业的增减是市场需求作用的结果,它是一种很正常的现象。而且专业的设置也是一件体现高校特色的事,就像211、985院校重理论,专业开设就得体现这样的特色;而一些民办高校、高职院校得依据社会需求灵活地设置一些应用型的专业。
本科专业的增减对学生有无影响?
撤销专业的学生是否会成为“牺牲品”?

国家撤销高校的专业并不是属于“一刀切”,这个专业没有从社会上消失,只是在某个学校停止招生。对于被裁撤专业的在读学生来讲,会有点“空中楼阁”的感觉,相比大二的“孤家寡人”,大四学生还有学弟学妹感觉会相对好一些。说到“牺牲品”的话题,无非就是跟学生切身利益相关的考研、就业两个方面:首先本科专业被撤销根本不会波及到考研方面,然后就业方面,虽然会有用人企业怀疑被撤销专业学校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素质,但是新旧专业的更迭更多的是从宏观层面来考虑,而个人前途则是以自身的专业素养、职业态度、性格等等因素来决定。积极的心态才是最重要的,比如再过几年,从事这方面的人减少了,竞争压力就会减轻许多......
对于即将选择专业的学生来说,某个学校的专业被撤销早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实,根本提不上“牺牲品”的说法。但是会有这么一种情况出现,因为专业的裁撤,在志愿填报的关键时刻,突然发现自己的意向院校不存在自己的意向专业或是意向专业的开设高校不符合内心的期望。考生要在明确目标的基础上,在院校和专业两者间做好选择,实现“意向院校”和“意向专业”的有效对接。
新增专业的学生是否会成为“试验品”?
近20所高校新增“儿科学”专业

“高校开设一个全新的专业,教学水平很难看出,只能看出一点点关于需求度的风向标。这个也不是永久的,现在社会上对这个专业需求较大,四年后谁又知会怎样呢?”
有很多学生、家长都有类似的疑惑,选择了新增专业,自己会不会成为“试验品”?其实各省在申报新增专业时,是有一定的制度限制的。就以湖北省来说,它的专业设置流程是:
“
各高校按照自己办学情况提出增减专业的书面材料申请;
省级教育厅根据就业率、市场需求、“布点数”及办学规模等情况进行建议、指导和传递信息;
通过推荐后再由国家教育部审批。
”
一方面,学校的教学水平只有达到一定程度才能获得教育主管部门批准开设新增专业;另一方面,从社会需求来讲,新增专业也是社会需求较大的专业,从实用的角度讲,将来毕业时找工作也会较顺利。大家在选择本科专业时不要道听途说,而要根据自身特长和兴趣,对于这类新增本科专业可以大胆考虑。
“
纵观几年的高校专业撤销情况:2014年,撤销专业26个;2015年,撤销专业58个;2016年撤销专业149个,我们不难看出国家这些年对于专业的“口子”是越收越紧,当时那些过于跟风开设的相关专业最后还是无法逃脱被裁撤的下场。我们以为选择“热门”专业,便能为四年后的就业买下一份保险。可是这些被撤销的专业告诉我们:此时的“热门”并不代表今后会一直热门。
在志愿填报的过程中,所谓专业“冷与热”的观念往往是考生和家长选择时的一根“无形指挥棒”。其实,一个“热到发烫”的专业里,也有同学找不到工作;很冷门的专业里,却有“牛人”可以任意挑选自己想从事的工作。所以,在选择专业时,还是要遵循自身的实际情况和兴趣爱好,认真面对从“对接高校”到“对接专业”这个新高考录取背景下的新考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