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吧 关注:26,629贴子:204,074
  • 3回复贴,共1

明朝大儒——刘宗周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刘宗周(1578—1645),字起东,别号念台,因讲学于山阴蕺山,学者称蕺山先生。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成进士,以行人司行人累官顺天府尹、工部侍郎。他为人清廉正直,操守甚严,立朝敢于抗疏直言,屡遭贬谪,不改其志。明亡之次年乙酉(1645),清军南下入浙,他在家乡绝食殉节。观其一生,从政时间很短,多半生从事于讲学育人,故其弟子遍天下,而以黄宗羲、陈确、祝渊、张履祥等最为著名。
  学术上,刘宗周“于《五经》、诸子百家无不精究,皆有所论述”,(1)堪称为宋明道学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和有明三百年学术之殿军。如何了解、认识其学说思想?伯特兰·罗素(Bertrand Russell)指出:历史上任何一位思想家的哲学都“并不是卓越的个人所做事出的孤立思考,而是曾经有各种体系盛行过的社会性格的产物与成因。”(2)刘宗周以“慎独”为宗旨的儒学思想体系(3)也是如此。因此,我们只有不是仅仅将其作为一种孤立的个性来研究,而是将其置于思潮史背景下,来厘析其与当时盛行的几种主要儒学思想体系的关系,才能比较准确地把悟刘宗周这位晚明儒学宗师的思想特质。
   



1楼2008-12-02 20:29回复
    二、刘宗周与泰州王学
       
      泰州王艮(1483—1541),字汝止,号心斋,是位出身盐丁的平民儒者。他曾就学王门,接受阳明心学的熏陶。阳明在世时,他即已时时不满师教,显露出自己的思想个性;阳明殁后,他不仅形成、发展起以“百姓日用之道”、“安身立本”的格物论为主要内容的思想体系,而且更自立门户,开创了泰州学派。这是一个颇具战斗精神和“异端”色彩的平民儒家学派,其学是与官方儒学和士绅儒学相异趣的平民儒学(23)。
      刘宗周与泰州王学之间的关系十分复杂。他对泰州后学多有指责,并曾与之展开过激烈论辩,这是治蕺山之学者耳熟能详的事实。但他又同泰州王学有着内在的思想联系。譬如,王艮曾提出修身工夫只在慎独说,曰:“既知吾身是个本,只是毋自欺,真真实实在自己身上用工夫,如恶恶臭,如好好色,略无纤毫假借、自是自满之心,是谓自谦,即《中庸》‘敦厚以崇礼’者也。谦者,无不慊慊者未必能谦也,然工夫只在慎独而已,‘不怨天,不尤人’,‘下学上达’,‘知我者其天乎’,如此而慎独,则心广体胖身安也。”(24)其门人王栋伸张师说,认为“慎独”与“诚意”密不可分,二者之间存在着一而二、二而一的体用关系。他说:“诚意工夫在慎独。独即意之别名,慎即诚之用力者耳。意是心之主宰,以其寂然不动之处,单单有个不虑而知的灵体,自作主张、自生自化,故举而名之曰独。少间,搀有以见闻才识之能、情感利害之便,则有所谓商量倚靠,不得谓之独矣。世云独知,此中固是离知不得,然谓此个独处,自然有知则可谓独;我自知而不及知,则独字虚而知字实,恐非圣贤之立言之精意也。知诚意之为慎独,则知用力于动念后者,悉无及矣。故独在《中庸》谓之不睹不闻;慎在《中庸》谓之戒慎恐惧,故慎本严敬而不可懈怠之谓,非察私而防谷得也。”(25)泰州三传罗汝芳讲“慎独是诚意时事”,谓:“《大学》分明说‘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今观慎独是诚意时事,则致知当在诚意先也。”(26)曾经读过罗汝芳的著作,又对泰州王学“格物”说颇有称许,以为“后儒格物之说,当以淮南为正”(27)的刘宗周,以“诚意”明“慎独”,说:“《大学》之道,诚意而已矣;诚意之功,慎独而已矣。意也者,至善归宿之地,其为物不二,故曰独。……惟于意字不明,故并于独字不明,遂使格、致、诚、正俱无着落,修、齐、治、平递失原委。……夫道一而已矣,学亦一而已矣。《大学》之道,慎独而已矣;《中庸》之道,慎独而已矣;《语》、《孟》‘六经’之道,慎独而已矣。慎独,而天下能事毕矣。”(28)应该说,他的这种思想受到泰州学派的影响。其门人董瑒、黄宗羲注意到宗周与泰州王学在此问题上的认识相同之处,但不予深究,只是以刘氏“未尝见泰州之书”为由,断定二者之间的相同只是“恰合”(或“不谋而合”)。这自然没能将泰州王学视为刘宗周学说思想的理论来派之一(29)。
      “淮南格物”论的影响之外,刘宗周思想还有一个与泰州学派的平民儒学非常重要的相似之处,即其所倡圣、凡本无别的平等观。泰州一脉平民儒者大多主张“圣人亦人也,我亦人也”的人类先天平等原则,如王艮虽然承认圣、愚之别,但他把这种区别归绳索为知识上的“先知”与“后知”(或“先觉”与“后觉”)的区别,说:“夫良知即性,性焉安焉之谓圣;知不善之动,面临昨焉执焉之谓贤。惟‘百姓日用而不知’,故曰‘以先知觉后知’。一知一觉,无余蕴矣。此孔子学不厌而教不倦,合内外之道也。”(30)刘宗周也提出“非以圣凡歧”的观点。他认为,人必须自重自信、自尊自贵,“须信我辈人人是个人人,便是圣人之人。圣人人人可做,于此信得及,方是良知孔眼”,说:“学者第一义在先开见地,合下见得在我者,是堂堂地做个人,不与禽兽伍,何等至尊至贵!盖天之所以与我者如此,而非以圣凡歧也。圣人亦人,尔学以完具其所以为人即圣矣。偶自亏欠,故成凡夫,以我偶自亏欠之人,而遂谓生而非圣人可乎?”(31)他还认为君子、小人“其先本无所异,其后无不可同,只因习心沾滞,将圣贤地位让予别人,自甘流俗,所以愈趋愈远,说圣贤二字便俯首不肯下手承当,岂知下手承当便是圣贤地位?”(32)刘宗周这一思想固然是对孟子“人皆可以为尧舜”论和宋儒“圣人可学而至”观的发展,也受到王阳明“人胸中各有个圣人”(33)之论的影响,但其同泰州王学所论的相似还是显而易见的(34)。
      


    6楼2008-12-02 21:09
    回复
      2025-05-25 05:38:06
      广告
      先贤用功在心地,今日学者多逞口舌之滑利。


      10楼2010-06-06 08:15
      回复
        • 119.96.255.*
        刘豆腐、刘一担形容刘宗周清廉的成度,为官时以吃豆腐般的清贫,出行不过一担的财物。
        黄陂郭文国敬尚


        11楼2010-07-23 11:5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