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倒计时:33天

(今天讲的是语文提分的关键点奥)

语文是一门需要长期积累的学科,短时间内大幅提高分数的可能性很低,因此,在最后33天,很容易出现对语文的松懈状态。
因此这一时段,必须保持良好的心态和适当的紧张度,从而能正确的评价自己,既不过分自卑也不盲目自信,最后以昂扬乐观的姿态走进考场。


1.基础是关键,整理很必要。
基础知识上的失分,有时很难用试题后面“能力”方面的“优势”彻底弥补上来。所以,必须系统梳理,重点突破。不必做过多新题难题,题海战术既浪费精力又没有效果。
可以针对自己的薄弱环节,把已做过题目梳理好,要相信三年用心的积累,一定胜过一时的匆忙操作。也可以把前两三年的高考语文试题重新做一遍,以理解命题者的思路、领会命题的方向,总结一些解题方法,这样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作文是大头,千万别放手。
对很多学生来说,得作文者得语文,得语文者得高考。所以,最后这段时间要花些工夫在积累素材和思维训练上面。这个素材不是去背一些优美语段篇章,而是关注一些国内新闻、网络事件,写作时让自己的作文言之有物,在作文中塑造一个认真活在当下、思维敏锐、视野开阔、见多识广的自我形象。在收集整理素材的同时,不可忽视思维训练,因为我们的“读”与“写”都离不开严整清晰的思维过程,语言能力与思维能力是双生花,忽视任何一方,我们的备考都是低效的。


3.阅读是保证,关键是方法。
阅读------无论是现代文,还是文言文------都是理性思考的过程,它应该遵循阅读的规律,例如从文章的思路入手,了解文章的大意,在整体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去揣摩那些精采的语句,从而把握文章写了什么,怎么写的、为什么这样写等基本问题。
在这个基础上再根据题目的要求规范答题,这是解答阅读题比较可靠的方法。至于文言文的阅读,一定要放到具体的语境中。
例如实词题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将每一选项所提供的各个解释,放入各自的具体语境中去贯通文意。
如果文意不通,该项就可能是错误的。翻译题更不能离开文言选段的整体内容,要做到“句不离篇、词不离句、字字落实”。译出的句子要自己看得懂、读得顺,省略的要补好,颠倒的要调整,不通的要理顺,译文力求通顺流畅。

(这个我是在微信号公众号高考直通车上看到觉得总结的很有用 然后就想转过来分享给高三小可耐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