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集结号即将吹响,很多考生开始忐忑,基础不牢或成绩不稳定者更甚。
事实证明,很多考生的高考成绩都会高于平时成绩(原因不好说,不过确实存在着这样的规律)。读完我们奉上的冲关秘籍,也许你就能够更加相信自己、相信未来,朝向远大前程,练好临门一脚,争取一蹴而就。

黎明前的地球特别黑暗,高考前的风景大抵亦是如此。
怀着过多的忐忑和揣测迎接未知,心中难免弥漫不安和压抑。然而,心理压力积累到最大,往往却也正是最接近成功的拐点时刻。化解压力,带着良好心态投入战斗,你就可能化茧成蝶。
■学会满不在乎
临近高考,你已身处心理过分敏感、一石激浪的关口。
想保持良好心态,就要注意弱化目标——我们必须明白,努力不一定就有收获,你能决定的是过程而不是结果。
古人说得好,“壁立千仞,无欲则刚”,这是境界,也是化解压力的大招。
■ 营造轻松心情
奋斗需要压力,但成功往往在你心灵轻松的时刻前来叩门。
在大考临近时保持愉快轻松,不仅能提高复习效率,还能帮助你在考场上正常发挥。
放松心情的方法有很多,比如,给自己积极的心理暗示——凡事多往好处想。
另一种方法是营造和谐的环境氛围。和谐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与他人的关系和睦,二是尽量避免出现“大敌当前”的氛围。
这段时间,你应该多参与打球、跑步、看电视、读课外书等活动。读几首优美的古典诗词,听些休闲音乐,放松紧张的神经,使不堪重负的大脑得到休整,以利将最佳状态调整出来。
除了心理调整,建立自信也是成功的必要条件。狭路相逢勇者胜,具备了不怕困难、迎难而上的自信心才能笑到最后。
清华大学张新颖:
临考前的一个月,我每天早晨醒来都会对自己说:“今天要加油!”晚上洗漱时对镜子中的自己说:“你一定可以做得更好。”外人看起来似乎很傻,但效果很明显,最后我取得了不错的高考成绩。
复旦大学苏新:
特殊时刻调整心情,大家可以试试借刀杀“人”。不是让你去做古惑仔上街砍人,而是要懂得利用别人来释放自己的压力。当你遇到很郁闷的事情时,不要一个人独处,可以找要好的朋友聊个痛快,把所有的不快都倾吐出来。或是三五好友一起在操场上狠狠地打一场球,让郁闷随汗水排放出去。一个人闷着,很容易走进思维的死胡同,请记住,无论是自己的郁闷、不快、痛苦还是偶尔的快乐和痛快,没有可以一起分享的人,对自己都是不利的。遇到不快时找个伴儿,有什么错儿全悄悄归到他身上,自己不就落得一身轻么?
■多做模拟训练
高考成绩不取决于你会做多少题,而取决于“在规定时间内”能够做对多少题。最后一个月,建议大家找来高水平的模拟题进行限时训,培养高考的感觉,训练自己在规定时间内“抢分”的能力,提前适应高考节奏。
■保持生活节奏
保持自己平时的学习和生活节奏,适当减轻复习的密度和难度,以求“退一步,进两步”的效果。
过分紧张是一个极端,完全放松又是另一个极端,两者都不可取,正确的做法是适度地紧张,成功的考生大多是以这种状态迎接高考的。
北京大学王晓松:
最后一个月,我们不妨变“以成绩为中心”为“以自我为中心”。只有在自己喜欢的世界里学习,才会有好的状态。如果静不下心来,不妨合上那些烦人的书本,醉心于优美的轻音乐,让大脑不留丝毫杂念,静静体念心灵的安宁。或者在大街上默默闲逛,什么也不想,静静走一会儿,也许就能驱除长久以来积聚在心的压力和烦躁。学校纪律?这时候就不讲这些了,说好了一切为自己服务的嘛。
最后这40天,许多困惑和困难会不期而至,我们要心平气和地接受这一切,即便会困惑、会烦躁,但只要能找到合理的方式去释放,一切灰色和不快就都会烟消云散。不要和压力硬碰硬,而是要学会四两拨千斤的情绪大挪移。
生活不乏快乐,我们缺乏的只是体会与发现。黎明之前,为什么不快乐地想:最黑暗的时刻都到来了,光明还会远么?

■时间策略
别轻视这40天,你可以将之变成“几百”甚至“上千”来,比如,把每天“分割”成几节课,或把每天学习的时间分成多少小时,或再细点,以半小时为单位……这样,时间就显得多起来。
这样的换算固然有些自欺欺人,但自己哄哄自己还不行么?至少这样以来我们就不会因为“时间紧,任务重”而备感紧张了。
南京大学文晓刚:
即便是闲聊这样的“不正式时间”,也不应浪费,而是可以用来记忆一些英语单词,如,当你想说到某个词时,就冒出个英语单词来代替,这样的“土洋”结合,不但可以加深单词印象,还可以熟悉语境。一旦用错了还有高人在旁给你纠正,大家争论一番,也就把这个词的语义、用法刻在了脑子里。
时间无所谓多少,只看怎么去利用,怎么去分配。再紧的时间,只要有心也能见缝插针,也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武汉大学王健:
或许,有人会说作息时间有规律才会有最佳效率,这没错,但也应视个人情况而定,比如,有些同学就难以习惯早睡早起,如果让他晚上10点必须睡到床上,等于让他在床上做操——辗转反侧,难以入眠;早上要他6点起来,等于让他整天吸毒——萎靡不振,思维短路。其实,既然是“夜猫子”型的,又何必强求自己混同于一般群众呢?早上喜欢睡睡懒觉,迟到几分钟又何妨?前提是要保证有足够的精力去复习。
但有一点,如果之前你在晚上特别兴奋,而白天考试、学习时却精神委靡,那么你这段日子必须要做的就是晚上早点睡觉,把最佳状态慢慢调整到白天,这里有一个小技巧:你可以仿照高考每科考试的时间安排,找份试卷在该时段安静地去做,如,在上午9点到11点半、下午3点到5点这两个时间段,按时完成试卷,以培养自己在这些时段的状态。
南京师范大学程越:
现阶段留给我们自己支配的时间很少,主要是中午、下午和晚上。当年我的安排是:中午两个小时,一个小时吃饭、睡觉,一个小时看杂志,做数学试题;下午的课外活动,我抽出半个小时去真正活动:打篮球,踢足球,或者散步。在球场上,我悟到很多道理,比如只要还有一秒钟,就要努力去争取胜利。你能说这对学习没有帮助么?晚自习要兼顾各科,特别是自己的弱项。睡觉之前,有两件事:听英语,然后听音乐。听英语需要日日坚持不懈,才能有好的听感;音乐是放松身心的调节剂,能让我安然入睡。总之,时间安排要注意劳逸结合,给自己轻松又紧张的学习环境。
■学习策略
此时的学习策略,总的说来就两句话:重基础,知变化。
所谓重基础,就是要丢开那些高难度、大剂量的题目,返璞归真地重拾丢弃多时的课本。你的学习成绩之所以尚未进入最佳境界,很可能在于把握基础知识的程度不够深。高考相当一部分考题都是基础方面的内容,翻开近几年的高考试题,那些很容易被忽略的“冷点”都可以在课本中找到其踪迹。
相当一部分同学只顾把焦点放在所谓的重点上,却没有发现自己的知识结构漏洞百出,考出低分也就不足为奇了。我们要在复习的基础上做到不断提炼、总结和归纳,把很多东西联系在一起就有了新的体验。当然,重基础,并不是说完全一门心思就在那些滚瓜烂熟的定理中光顾,而是要辅助着每天练习一定数量、一定难度的习题,这不仅有利于巩固基础知识,如果遇到创新的题目,还能大大开阔思路。
只是,过犹不及,适量才好。
浙江大学徐欣音:
最后这段时间,我认为不应该过于注重学习的细节,比如,很多同学在复习历史时会去记年月,这没有错,但很浪费时间。知道大概时间便可,而相对重要的是,你应该知道历史事件发生的顺序与过程,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至于数学,在考试前几天,我们还是应该坚持做题,但不要和难题僵持不下,和自己过不去,你要做的是巩固你会做的,不要在考试时因为愚蠢的失误后悔。如果你的强记并不是很出色的话,索性试着去放弃那些混淆记忆的知识点。记住,最好的一门课很容易变成最差的一门课,因为你会对自己学得最好的一门功课非常在乎,在乎到钻牛角尖的地步,这样反而会让自己思维混乱,找不到感觉。
所以我总是告诫自己:我只要保证最简单的题不漏分就行。在最后阶段,简单化才是我的目标,数学尤其是如此。在最后的复习时间里,复习用书成了我的课外读物。在阅读课本的过程中,我按照老师的指导牢牢抓住粗线条,此为宏观调控。
我要强调的是,考前不要顾虑太多,比如老师和家长的期望、自己的前途,等等。重要的是你是否能经得住的心灵考验,这样想也许就会海阔天空。
深圳大学俞静静:
临阵磨枪,要磨最常用、最拿手的枪。我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一些小题目和相对容易的题目上,这使我心情平静并巩固了概念。
所谓知变化,是要转化定势思维,培养创新思维。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已掌握了大量的解题方法。而高考总是像在有意或无意地与我们作对,有的题总会有些迷惑人的“陷阱”。但万变不离其宗,所有的题目都可以立足于基础知识层面去解决,只是不同的人方法不一样而已。
这种“不一样”,在一些时候其实就是思维的创新。因此,对有些定势思维要坚决抛弃。很多同学在平时考试时游刃有余,高考试卷却像涂鸦,这通常是因为平时考的大多都是做了好多遍的题型,但高考时一遇到用常规思路写不下去就慌了神。
中山大学侯俊:
题目百变,无非是知识的重新组合。无论哪个阶段复习,懂得归纳总结,找出自己的薄弱项都很重要,一个小漏洞就是一个潜在的失分点,必须“分毫必较”。
所谓的归纳总结,有两个方面,对课本知识的归纳总结和对练习、试题的归纳总结。可以试着归纳课本知识体系,尤其是文综科目,看看课本的目录,从全局着手由大的知识板块到各个小的知识点,分析各部分联系,形成一张网络,通过联想延伸来记忆。这样一来,哪部分比较薄弱就可努力加强。
同时,对于典型题目,要归纳出各种常规方法,但不要满足于只用常规方法。试着用发散思维,思考有无其他方法,比较哪种方法最为简便。这样做既锻炼了思维也巩固了知识。把历次月考试卷拿出来,整理整理,看相同梯次的题,看自己的经验教训。印象会很深刻,也会大有收获。

学科复习要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区分对待,田忌赛马说的是通过合理规划最终化不利为有利,高考其实也是这样。

语文素养并不等同于语文分数,只要复习策略应对得当,在最后这40天复习中,依然可以打造语文学科的不朽传奇。
1、对照考纲说明,梳理板块框架
兵法有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对于高考这场硬仗而言,这里的“彼”即指“考试内容”。所以要对照考纲,对已复习过的各考点全面铺开,毫无遗漏地构建框架结构图,做到心中有数,不留盲点。同时,还要对照结构图回忆联想围绕这些知识点考过哪些题型,每个考点又是怎样的出题方式、解题步骤和答题方法。要把零散的习题整合成类型,“一个习题就是一个类型”,对其进行深入细致的探究,不要停留在一知半解上。
2、建立习题档案,反复思考研读
有的同学到了复习后期还在盲目做题,结果是题目虽然做得多,但仍然是在同一个知识点、或是同一类题型上失分,究其原因就是没有注重典型例题的总结,不对照自己的错题反思,更不对错题归档整理。殊不知,失分点就是增分点,所以,后期复习要注意运用不同颜色的笔对作业进行勾画圈点批注,加强解题后的反思,并舍得花时间再次钻研历届高考试题,领会其命题风格,对典型习题做好归档工作。
3、注重识记积累,基础分分必争
高考试题中的中低档题,历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为此,我们要特别注重落实这项工作。例如,对所需背诵默写的64篇文章的复习,就没有任何速成的技巧,考生必须要记牢、记准,动动手,把平时的易错字常写写,逐篇过关。对于成语题、病句题,要注意反复放到语境里面去理解为什么对,为什么错。文言文的翻译练习要坚持,最后阶段要做到字字落实,宁少勿错。
4、回顾典型作文题,作文素材每日积累
要把已经训练过的作文材料结合自己当时的典型问题再看一看,吃透提示语,并划出要点;要注意选引材料不要照抄,尤其要注意是否点题、扣题。同时,拟题避免拟怪题,要一目了然;开头不必标新立异,实际入题;结构不能一段到底,句末要加句号;字数不能少于800字,也不要超太多;不会写的字换个字塞进去,不留空格,更不要在卷面上涂改。此外,尽管高考日益临近,但仍要坚持作文素材的每日积累。
我们要始终坚信,不去看远方模糊的,而是做好手边清楚的,每天按计划有序进行,备考的每一天就会有滋有味,就会信心无限,就会走向成功。

事实证明,很多考生的高考成绩都会高于平时成绩(原因不好说,不过确实存在着这样的规律)。读完我们奉上的冲关秘籍,也许你就能够更加相信自己、相信未来,朝向远大前程,练好临门一脚,争取一蹴而就。

黎明前的地球特别黑暗,高考前的风景大抵亦是如此。
怀着过多的忐忑和揣测迎接未知,心中难免弥漫不安和压抑。然而,心理压力积累到最大,往往却也正是最接近成功的拐点时刻。化解压力,带着良好心态投入战斗,你就可能化茧成蝶。
■学会满不在乎
临近高考,你已身处心理过分敏感、一石激浪的关口。
想保持良好心态,就要注意弱化目标——我们必须明白,努力不一定就有收获,你能决定的是过程而不是结果。
古人说得好,“壁立千仞,无欲则刚”,这是境界,也是化解压力的大招。
■ 营造轻松心情
奋斗需要压力,但成功往往在你心灵轻松的时刻前来叩门。
在大考临近时保持愉快轻松,不仅能提高复习效率,还能帮助你在考场上正常发挥。
放松心情的方法有很多,比如,给自己积极的心理暗示——凡事多往好处想。
另一种方法是营造和谐的环境氛围。和谐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与他人的关系和睦,二是尽量避免出现“大敌当前”的氛围。
这段时间,你应该多参与打球、跑步、看电视、读课外书等活动。读几首优美的古典诗词,听些休闲音乐,放松紧张的神经,使不堪重负的大脑得到休整,以利将最佳状态调整出来。
除了心理调整,建立自信也是成功的必要条件。狭路相逢勇者胜,具备了不怕困难、迎难而上的自信心才能笑到最后。
清华大学张新颖:
临考前的一个月,我每天早晨醒来都会对自己说:“今天要加油!”晚上洗漱时对镜子中的自己说:“你一定可以做得更好。”外人看起来似乎很傻,但效果很明显,最后我取得了不错的高考成绩。
复旦大学苏新:
特殊时刻调整心情,大家可以试试借刀杀“人”。不是让你去做古惑仔上街砍人,而是要懂得利用别人来释放自己的压力。当你遇到很郁闷的事情时,不要一个人独处,可以找要好的朋友聊个痛快,把所有的不快都倾吐出来。或是三五好友一起在操场上狠狠地打一场球,让郁闷随汗水排放出去。一个人闷着,很容易走进思维的死胡同,请记住,无论是自己的郁闷、不快、痛苦还是偶尔的快乐和痛快,没有可以一起分享的人,对自己都是不利的。遇到不快时找个伴儿,有什么错儿全悄悄归到他身上,自己不就落得一身轻么?
■多做模拟训练
高考成绩不取决于你会做多少题,而取决于“在规定时间内”能够做对多少题。最后一个月,建议大家找来高水平的模拟题进行限时训,培养高考的感觉,训练自己在规定时间内“抢分”的能力,提前适应高考节奏。
■保持生活节奏
保持自己平时的学习和生活节奏,适当减轻复习的密度和难度,以求“退一步,进两步”的效果。
过分紧张是一个极端,完全放松又是另一个极端,两者都不可取,正确的做法是适度地紧张,成功的考生大多是以这种状态迎接高考的。
北京大学王晓松:
最后一个月,我们不妨变“以成绩为中心”为“以自我为中心”。只有在自己喜欢的世界里学习,才会有好的状态。如果静不下心来,不妨合上那些烦人的书本,醉心于优美的轻音乐,让大脑不留丝毫杂念,静静体念心灵的安宁。或者在大街上默默闲逛,什么也不想,静静走一会儿,也许就能驱除长久以来积聚在心的压力和烦躁。学校纪律?这时候就不讲这些了,说好了一切为自己服务的嘛。
最后这40天,许多困惑和困难会不期而至,我们要心平气和地接受这一切,即便会困惑、会烦躁,但只要能找到合理的方式去释放,一切灰色和不快就都会烟消云散。不要和压力硬碰硬,而是要学会四两拨千斤的情绪大挪移。
生活不乏快乐,我们缺乏的只是体会与发现。黎明之前,为什么不快乐地想:最黑暗的时刻都到来了,光明还会远么?

■时间策略
别轻视这40天,你可以将之变成“几百”甚至“上千”来,比如,把每天“分割”成几节课,或把每天学习的时间分成多少小时,或再细点,以半小时为单位……这样,时间就显得多起来。
这样的换算固然有些自欺欺人,但自己哄哄自己还不行么?至少这样以来我们就不会因为“时间紧,任务重”而备感紧张了。
南京大学文晓刚:
即便是闲聊这样的“不正式时间”,也不应浪费,而是可以用来记忆一些英语单词,如,当你想说到某个词时,就冒出个英语单词来代替,这样的“土洋”结合,不但可以加深单词印象,还可以熟悉语境。一旦用错了还有高人在旁给你纠正,大家争论一番,也就把这个词的语义、用法刻在了脑子里。
时间无所谓多少,只看怎么去利用,怎么去分配。再紧的时间,只要有心也能见缝插针,也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武汉大学王健:
或许,有人会说作息时间有规律才会有最佳效率,这没错,但也应视个人情况而定,比如,有些同学就难以习惯早睡早起,如果让他晚上10点必须睡到床上,等于让他在床上做操——辗转反侧,难以入眠;早上要他6点起来,等于让他整天吸毒——萎靡不振,思维短路。其实,既然是“夜猫子”型的,又何必强求自己混同于一般群众呢?早上喜欢睡睡懒觉,迟到几分钟又何妨?前提是要保证有足够的精力去复习。
但有一点,如果之前你在晚上特别兴奋,而白天考试、学习时却精神委靡,那么你这段日子必须要做的就是晚上早点睡觉,把最佳状态慢慢调整到白天,这里有一个小技巧:你可以仿照高考每科考试的时间安排,找份试卷在该时段安静地去做,如,在上午9点到11点半、下午3点到5点这两个时间段,按时完成试卷,以培养自己在这些时段的状态。
南京师范大学程越:
现阶段留给我们自己支配的时间很少,主要是中午、下午和晚上。当年我的安排是:中午两个小时,一个小时吃饭、睡觉,一个小时看杂志,做数学试题;下午的课外活动,我抽出半个小时去真正活动:打篮球,踢足球,或者散步。在球场上,我悟到很多道理,比如只要还有一秒钟,就要努力去争取胜利。你能说这对学习没有帮助么?晚自习要兼顾各科,特别是自己的弱项。睡觉之前,有两件事:听英语,然后听音乐。听英语需要日日坚持不懈,才能有好的听感;音乐是放松身心的调节剂,能让我安然入睡。总之,时间安排要注意劳逸结合,给自己轻松又紧张的学习环境。
■学习策略
此时的学习策略,总的说来就两句话:重基础,知变化。
所谓重基础,就是要丢开那些高难度、大剂量的题目,返璞归真地重拾丢弃多时的课本。你的学习成绩之所以尚未进入最佳境界,很可能在于把握基础知识的程度不够深。高考相当一部分考题都是基础方面的内容,翻开近几年的高考试题,那些很容易被忽略的“冷点”都可以在课本中找到其踪迹。
相当一部分同学只顾把焦点放在所谓的重点上,却没有发现自己的知识结构漏洞百出,考出低分也就不足为奇了。我们要在复习的基础上做到不断提炼、总结和归纳,把很多东西联系在一起就有了新的体验。当然,重基础,并不是说完全一门心思就在那些滚瓜烂熟的定理中光顾,而是要辅助着每天练习一定数量、一定难度的习题,这不仅有利于巩固基础知识,如果遇到创新的题目,还能大大开阔思路。
只是,过犹不及,适量才好。
浙江大学徐欣音:
最后这段时间,我认为不应该过于注重学习的细节,比如,很多同学在复习历史时会去记年月,这没有错,但很浪费时间。知道大概时间便可,而相对重要的是,你应该知道历史事件发生的顺序与过程,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至于数学,在考试前几天,我们还是应该坚持做题,但不要和难题僵持不下,和自己过不去,你要做的是巩固你会做的,不要在考试时因为愚蠢的失误后悔。如果你的强记并不是很出色的话,索性试着去放弃那些混淆记忆的知识点。记住,最好的一门课很容易变成最差的一门课,因为你会对自己学得最好的一门功课非常在乎,在乎到钻牛角尖的地步,这样反而会让自己思维混乱,找不到感觉。
所以我总是告诫自己:我只要保证最简单的题不漏分就行。在最后阶段,简单化才是我的目标,数学尤其是如此。在最后的复习时间里,复习用书成了我的课外读物。在阅读课本的过程中,我按照老师的指导牢牢抓住粗线条,此为宏观调控。
我要强调的是,考前不要顾虑太多,比如老师和家长的期望、自己的前途,等等。重要的是你是否能经得住的心灵考验,这样想也许就会海阔天空。
深圳大学俞静静:
临阵磨枪,要磨最常用、最拿手的枪。我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一些小题目和相对容易的题目上,这使我心情平静并巩固了概念。
所谓知变化,是要转化定势思维,培养创新思维。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已掌握了大量的解题方法。而高考总是像在有意或无意地与我们作对,有的题总会有些迷惑人的“陷阱”。但万变不离其宗,所有的题目都可以立足于基础知识层面去解决,只是不同的人方法不一样而已。
这种“不一样”,在一些时候其实就是思维的创新。因此,对有些定势思维要坚决抛弃。很多同学在平时考试时游刃有余,高考试卷却像涂鸦,这通常是因为平时考的大多都是做了好多遍的题型,但高考时一遇到用常规思路写不下去就慌了神。
中山大学侯俊:
题目百变,无非是知识的重新组合。无论哪个阶段复习,懂得归纳总结,找出自己的薄弱项都很重要,一个小漏洞就是一个潜在的失分点,必须“分毫必较”。
所谓的归纳总结,有两个方面,对课本知识的归纳总结和对练习、试题的归纳总结。可以试着归纳课本知识体系,尤其是文综科目,看看课本的目录,从全局着手由大的知识板块到各个小的知识点,分析各部分联系,形成一张网络,通过联想延伸来记忆。这样一来,哪部分比较薄弱就可努力加强。
同时,对于典型题目,要归纳出各种常规方法,但不要满足于只用常规方法。试着用发散思维,思考有无其他方法,比较哪种方法最为简便。这样做既锻炼了思维也巩固了知识。把历次月考试卷拿出来,整理整理,看相同梯次的题,看自己的经验教训。印象会很深刻,也会大有收获。

学科复习要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区分对待,田忌赛马说的是通过合理规划最终化不利为有利,高考其实也是这样。

语文素养并不等同于语文分数,只要复习策略应对得当,在最后这40天复习中,依然可以打造语文学科的不朽传奇。
1、对照考纲说明,梳理板块框架
兵法有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对于高考这场硬仗而言,这里的“彼”即指“考试内容”。所以要对照考纲,对已复习过的各考点全面铺开,毫无遗漏地构建框架结构图,做到心中有数,不留盲点。同时,还要对照结构图回忆联想围绕这些知识点考过哪些题型,每个考点又是怎样的出题方式、解题步骤和答题方法。要把零散的习题整合成类型,“一个习题就是一个类型”,对其进行深入细致的探究,不要停留在一知半解上。
2、建立习题档案,反复思考研读
有的同学到了复习后期还在盲目做题,结果是题目虽然做得多,但仍然是在同一个知识点、或是同一类题型上失分,究其原因就是没有注重典型例题的总结,不对照自己的错题反思,更不对错题归档整理。殊不知,失分点就是增分点,所以,后期复习要注意运用不同颜色的笔对作业进行勾画圈点批注,加强解题后的反思,并舍得花时间再次钻研历届高考试题,领会其命题风格,对典型习题做好归档工作。
3、注重识记积累,基础分分必争
高考试题中的中低档题,历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为此,我们要特别注重落实这项工作。例如,对所需背诵默写的64篇文章的复习,就没有任何速成的技巧,考生必须要记牢、记准,动动手,把平时的易错字常写写,逐篇过关。对于成语题、病句题,要注意反复放到语境里面去理解为什么对,为什么错。文言文的翻译练习要坚持,最后阶段要做到字字落实,宁少勿错。
4、回顾典型作文题,作文素材每日积累
要把已经训练过的作文材料结合自己当时的典型问题再看一看,吃透提示语,并划出要点;要注意选引材料不要照抄,尤其要注意是否点题、扣题。同时,拟题避免拟怪题,要一目了然;开头不必标新立异,实际入题;结构不能一段到底,句末要加句号;字数不能少于800字,也不要超太多;不会写的字换个字塞进去,不留空格,更不要在卷面上涂改。此外,尽管高考日益临近,但仍要坚持作文素材的每日积累。
我们要始终坚信,不去看远方模糊的,而是做好手边清楚的,每天按计划有序进行,备考的每一天就会有滋有味,就会信心无限,就会走向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