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过一些《亮剑》的粉丝议论,说剧中楚云飞的扮相是怎么怎么的帅,怎么怎么的令人倾倒,尤其那翻领打领带又扎了一条武装带的军服,也就是好多人所称的美式军服,太好看太好看了。还不仅是好多粉丝这般说法,就是这剧的原作者,也借剧中人之口不无艳羡地称赞那翻领是如何的民主等等。 如果撇开历史背景,只当作时装秀那么欣赏,我承认楚云飞那身装扮够俊够帅,但若作为历史题材电视剧去欣赏,就只能说是荒谬了,因为那所谓的美式翻领军服完全出自后来一些文人们的臆造,解放战争时期的国军根本就没有这样的打扮。
图1:电视剧《亮剑》中的楚云飞的造型,典型的关公秦琼式搭配
先说这所谓的翻领军服
抗战胜利以前,国军军官着的是中山式军服,扎武装带,戴德军山地师式样的军帽。抗战胜利以后,其军服有了改变。这个改变是逐步完成的,期间至少有三个过渡。第一步,是在原中山装式样军服的基础上在上衣的腰部加了一条像西式风衣那样的布质腰带,用以替代原来的皮质武装带。第二步,是在第一步的基础上,又在军服上衣的肩部加了类似西式猎装那样的肩袢,肩袢之上则什么也没有,军衔标志仍一如抗战时,表现在领章上。第三步,是在前两步的基础上,将德军山地师式样的军帽改为大檐帽。在这三个过渡期中,具体到每个人是有早有晚参差不齐的,因而经常会看到在同一张照片中,有扎牛皮双扣武装带的,也有扎布质腰带的,扎布质腰带的又有加了肩袢与没加肩袢的不同,还有大檐帽和德式山地帽的混戴,总之是显的比较混乱。老电影《停战之后》中军事调停小组中国共两军的着装,即十分真实地表现了这个过渡时期的情况。
图2:抗战胜利后过渡时期的军服。其前排四人中,着了四种样式的军装,左起第一人着的仍是抗战时的标准军装;第四人的军装中已经用布质腰带取代了牛皮武装带;第三人的军装除了采用了布质腰带外,其肩部又加了肩袢;第二人就是整编74师师长张灵甫,他的军装又在布质腰带与软肩袢之外,头上还改戴了大檐帽。
以上所说这三步是一个很短的过渡。之后不久,国军军服进行了又一次改变,在前三步的基础上,军衔标志取消原来的领章表现方式,而变为按美式,直接缀钉于软质肩袢之上,原来用于缀领章的衣领处则改为缀兵种符号。至此军服改制完成,国军的军服才稳定下来。
改型后国军军官常服的军衔,尉官用银色直扛表示,分别用与肩袢垂直缀休的一条、二条、三条表示少尉、中尉、上尉;校官用梅花表示,分别用一朵、二朵、三朵表示少校、中校、上校;将官用金星表示,分别用一颗、二颗、三颗、四颗、五颗表示少将、中将、二级上将、一级上将、特级上将。有点特色的是,将、校军官用于表现军衔的金星与梅花的排列,不是今天常见的沿肩袢顺向一字排列,它的表现中将的两颗金星和表现中校的两朵梅花,是在肩袢的靠外侧呈与肩袢垂直排列,表示二级上次的三颗金星和表现上校的三朵梅花,在同样的位置呈三角形排列,表现一级上将的四颗金星呈菱形排列,表现特级上将的五颗金星呈梅花状排列。
在这里,我最想说的、最想提请各位注意的是这款军服的领子的形状。尽管有了西式风格的肩袢与腰带,但该形制的军服有一点特别地与西式军服不同,与影视中楚云飞们那身行头不同,即它的领子是与之前的中山装式军服一模一样的立领,依然是紧紧地封闭着扣系在一起,并没有如西服那样的翻领,衬衣(可有可无)完全隐藏在密封的严严实实的军服里面并不外露,因而也根本用不着领带。另外它的肩部只有布质的软肩袢,没有电视剧中楚云飞那样的硬质肩章。
这一形制的军服大约从1946年底或1947年初采用,一直沿用到1959年,之间再没有改变。也就是说,直到被解放军打败逃离大陆,国民党军从来就没有过“让你的脖子享受自由和不受束缚”的翻领军常服,从来就没有过外露的西式军用内穿衬衣,自然也从来没有在着军服时打过领带。
图1:电视剧《亮剑》中的楚云飞的造型,典型的关公秦琼式搭配
先说这所谓的翻领军服
抗战胜利以前,国军军官着的是中山式军服,扎武装带,戴德军山地师式样的军帽。抗战胜利以后,其军服有了改变。这个改变是逐步完成的,期间至少有三个过渡。第一步,是在原中山装式样军服的基础上在上衣的腰部加了一条像西式风衣那样的布质腰带,用以替代原来的皮质武装带。第二步,是在第一步的基础上,又在军服上衣的肩部加了类似西式猎装那样的肩袢,肩袢之上则什么也没有,军衔标志仍一如抗战时,表现在领章上。第三步,是在前两步的基础上,将德军山地师式样的军帽改为大檐帽。在这三个过渡期中,具体到每个人是有早有晚参差不齐的,因而经常会看到在同一张照片中,有扎牛皮双扣武装带的,也有扎布质腰带的,扎布质腰带的又有加了肩袢与没加肩袢的不同,还有大檐帽和德式山地帽的混戴,总之是显的比较混乱。老电影《停战之后》中军事调停小组中国共两军的着装,即十分真实地表现了这个过渡时期的情况。
图2:抗战胜利后过渡时期的军服。其前排四人中,着了四种样式的军装,左起第一人着的仍是抗战时的标准军装;第四人的军装中已经用布质腰带取代了牛皮武装带;第三人的军装除了采用了布质腰带外,其肩部又加了肩袢;第二人就是整编74师师长张灵甫,他的军装又在布质腰带与软肩袢之外,头上还改戴了大檐帽。
以上所说这三步是一个很短的过渡。之后不久,国军军服进行了又一次改变,在前三步的基础上,军衔标志取消原来的领章表现方式,而变为按美式,直接缀钉于软质肩袢之上,原来用于缀领章的衣领处则改为缀兵种符号。至此军服改制完成,国军的军服才稳定下来。
改型后国军军官常服的军衔,尉官用银色直扛表示,分别用与肩袢垂直缀休的一条、二条、三条表示少尉、中尉、上尉;校官用梅花表示,分别用一朵、二朵、三朵表示少校、中校、上校;将官用金星表示,分别用一颗、二颗、三颗、四颗、五颗表示少将、中将、二级上将、一级上将、特级上将。有点特色的是,将、校军官用于表现军衔的金星与梅花的排列,不是今天常见的沿肩袢顺向一字排列,它的表现中将的两颗金星和表现中校的两朵梅花,是在肩袢的靠外侧呈与肩袢垂直排列,表示二级上次的三颗金星和表现上校的三朵梅花,在同样的位置呈三角形排列,表现一级上将的四颗金星呈菱形排列,表现特级上将的五颗金星呈梅花状排列。
在这里,我最想说的、最想提请各位注意的是这款军服的领子的形状。尽管有了西式风格的肩袢与腰带,但该形制的军服有一点特别地与西式军服不同,与影视中楚云飞们那身行头不同,即它的领子是与之前的中山装式军服一模一样的立领,依然是紧紧地封闭着扣系在一起,并没有如西服那样的翻领,衬衣(可有可无)完全隐藏在密封的严严实实的军服里面并不外露,因而也根本用不着领带。另外它的肩部只有布质的软肩袢,没有电视剧中楚云飞那样的硬质肩章。
这一形制的军服大约从1946年底或1947年初采用,一直沿用到1959年,之间再没有改变。也就是说,直到被解放军打败逃离大陆,国民党军从来就没有过“让你的脖子享受自由和不受束缚”的翻领军常服,从来就没有过外露的西式军用内穿衬衣,自然也从来没有在着军服时打过领带。